资源简介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一、选择题
【新素养·历史解释】1.下图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人”指的是(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李隆基 D.赵光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及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河南开封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历史上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B项正确;李世民是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项;李隆基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排除C项;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任君主,排除D项。故选B项。
【新情境·跨学科】2.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下列哪一对联是关于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教训,贞观之治创繁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C.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D.调整政策呈开元,沉迷酒色误王国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与宋太祖有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项正确;A项与唐太宗有关,排除A项;C项与武则天有关,排除C项;D项与唐玄宗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新情境·对比分析】3.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表格数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题干统计表中北宋枢密院官员文官出身的人数远远高于武将出身,这正反映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北宋建立后,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其职责是将地方征收的赋税,转运到中央,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B项;设置通判主要职责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分割知州权力,排除C项;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新情境·动漫与历史】4.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体轻权力重”“气煞本讲啦”,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D项正确;外戚专权指古代外戚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与宋朝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五代时期的“武将专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人数的增加,导致其权力逐渐缩小,对皇权的制约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非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民主政治是在民主监督下少数派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部门和服务公众的行为,排除B项;丞相人数的增加,导致其权力逐渐缩小,对皇权的制约减弱,实质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排除C项;丞相人数的增加,导致其权力逐渐缩小,对皇权的制约减弱,对地方控制加强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6.下图为北宋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万贯,前后柱状分别表示“收入”与“支出”),为解决如图中的问题,宋神宗决定( )
A.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 B.削减禁军的数量
C.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设转运使收财权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北宋财政收支情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065年北宋财政逐渐入不敷出,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C项正确;北宋时期大幅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说法错误,排除A项;北宋时期扩大军队的数量,而不是削减禁军数量,排除B项;北宋初期宋太祖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而非宋神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7.史料记载: “宋朝艺祖开基,惩五季之乱,藩臣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后,僭伪略平,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这说明宋朝设置转运使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对中央官吏的监察 B.结束五代上国分裂局面
C.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 D.将地方财赋收归于中央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立转运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地方藩镇擅有财赋、不归中央的问题,通过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转运使与监察中央官吏有任何关联。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地方财赋,而非监察中央官吏,排除A项;虽然宋朝的建立确实标志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但设立转运使并不是为了直接结束这一分裂局面。转运使的设立更多是针对财赋管理的问题,而非政治统一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转运使有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的职责。实际上,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地方财赋,确保财赋能够顺利上缴中央,排除C项。故选D项。
8.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约70.96% 约13.14% 约15.9% 约53.86% 约22.63% 约24.51%
A.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失公允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大为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较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各类人员考取进士的比例,且寒门弟子在其中占有一定比例,不能体现出科举制度有失公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唐宋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9.下列资料卡片是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信息归纳。该人物是( )
A.黄巢 B.赵匡胤 C.朱温 D.宋太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五代,局部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混乱局面,但是周围还有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实现的是局部统一,B项正确;黄巢发动了农民起义,而非通过兵变建立政权,排除A项;朱温是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未结束五代,排除C项;宋太宗是宋太祖的继位者,不是通过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10.宋太祖对赵普说:“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保卫东京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夺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A项正确;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说法错误,排除B项;分化相权,强化君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是对地方的治理,排除C项;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与题干儒臣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综合素养】1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此后,历代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作出了很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宋]朱熹《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所说的“藩镇之弊”开始于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为解决“藩镇之弊”,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历史老师设计了下表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治国方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A、B、C三处内容。
目的 治国方略
收“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用文臣统兵
收“财”权 设置A,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赏罚刑政”权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置B,以分知州的权力
主要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C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但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官僚机构臃肿。
材料二: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3)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北宋统治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材料三:毋庸讳言,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将“聚财”和“富国强兵”作为变法的最高目标。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皇帝:唐玄宗;事件:安史之乱
(2)A:转运使;B:通判;C:中央集权
(3)问题:积贫积弱(对外积弱不振,内部财政困难)
(4)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1)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藩镇之弊”开始于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唐玄宗在位期间,由于政治腐败、军事失控、社会矛盾加剧等原因,导致地方藩镇势力逐渐壮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能力,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事件: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后,唐朝进入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和战乱时期,再也没有恢复到之前的盛世局面。
(2)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控制地方财政,宋朝设置了转运使这一官职,负责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从而削弱了地方的财政实力,加强了中央对财政的控制。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置了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然而,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频繁的军队将领调换和文臣统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地方财政被严格控制,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官僚机构因官员轮换和增设通判等而变得臃肿庞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统治效能和社会发展。
(3)问题:根据材料二“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可知,北宋统治存在的社会问题是积贫积弱(对外积弱不振,内部财政困难)。
(4)目的:根据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将‘聚财’和‘富国强兵’作为变法的最高目标”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与“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这两个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朱温 D.赵匡胤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结合所学可知,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正确;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排除A项;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排除B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2.从此,“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历史典故,也成为夺取政权,甚至引申为取得某种权位的代名词。“创造”这一历史典故的是( )
A.李渊 B.赵匡胤 C.忽必烈 D.朱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因此“创造”“黄袍加身”历史典故的是赵匡胤,B项正确;李渊建立唐朝,是唐朝的皇帝, 与“黄袍加身”的一个历史典故无关,排除A项;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的皇帝, 与“黄袍加身”的一个历史典故无关,排除C项;朱棣是明朝皇帝, 与“黄袍加身”的一个历史典故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宋术祖公开宣称:“宰相当用读书人。”宋太宗继位仅两个月,在科举考试中就一次性录取近六百人,还大规模重建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亲赐名为“崇文院”。这体现出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宰相当用读书人”“崇文院”等信息和所学可知,这些举措都表明北宋重视文人和文化建设,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北宋时期,统治者通过重用文人、加强文官的地位来削弱武将的权力,以防止武将专权,维护中央集权,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主旨体现出北宋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与外重内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体现出北宋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没有体现君弱臣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九品中正制的政策
C.采取削弱相权的政策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这反映了读书人地位高,军人的地位很低。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正确;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宋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采取削弱相权的措施,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卷尖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的地方传统名菜,因为外皮是用鸡蛋摊成的薄饼卷的,色泽金黄,所以卷尖又称为“黄袍加身”。当然这一名称的由来还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你觉得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赵匡胤就是宋太祖,C项正确;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与“黄袍加身”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是唐朝皇帝,在他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与“黄袍加身”无关,排除B项;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开启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与“黄袍加身”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如图所示的举措( )
杯酒释兵权
A.实现富国强兵 B.防止武将专权
C.削弱宰相权力 D.减少财政支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杯酒释兵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再次出现,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防止武将专权,B项正确;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并不能实现富国强兵,排除A项;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宰相权力,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C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与减少财政支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的状元郎陈尧咨,箭术超群,出神入化。经常在家射箭, 结果有一天他母亲怒骂道:“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陈母的话体现出( )
A.宋朝注重科举取士 B.宋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北宋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D.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当时宋朝以文为荣,以武为辱,体现出了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D项正确;宋朝注重科举取士,提高了录取名额,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宋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属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宋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属于北宋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为此,宋太祖直接采取的政策是( )
A.继续完善三省六部制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中枢机构,不是地方制度,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解决当时出现的积贫积弱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主要是为了选拔人才,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王安石变法旨在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但最终失败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法违背了农民阶级致富意愿 B.变法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
C.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D.变法措施脱离了社会实际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未违背农民阶级致富的意愿,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持,排除B项;变法措施脱离了社会实际,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为解决下图中的问题,宋神宗决定( )
北宋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万贯)
A.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B.削减禁军的数量
C.减少科举取士名额 D.向百姓加征赋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北宋财政收支情况”可知,到1065年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这种局面,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A项正确;北宋时期实行募兵和养兵政策,而非削减禁军数量,排除B项;北宋时期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主张“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排除D项。故选A项。
11.“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 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 舍法”可知,王安石熙宁二年二月进行变法,短短的一年时间内 推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永利法等措施,由此可以判断,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B项正确;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损害农民利益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材料揭示的原因,排除AD项;王安石变法开始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的,排除C项。故选B项。
1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致力改善民生 B.剥夺武将军权,强化中央集权
C.推行科举制度,大量选拔人才 D.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不是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武将权力的做法,与王安石变法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行科举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是守旧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司马光的强烈反对,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确实对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不是司马光反对的原因,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确实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但不是司马光反对的原因,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确实出现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但司马光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4.某学生在“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性学习中梳理了以下知识点,该学生想要研究的主题是王安石变法的( )
一、政治危机:政治腐败,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二、财政危机:“三冗”严重,财政困难 三、边防危机:北部边境受到辽、西夏的威胁 四、庆历新政的失败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评价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文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波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下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因此,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研究的主题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等,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是使政府收入有所增加等,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不是评价,排除D项。故选A项。
15.以漫画形式呈现历史,会让历史更加生动。如下图漫画描绘的场景发生于北宋初年,此举的这杯酒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君臣关系 B.促进吏治改革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福利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漫画文字可知,这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臣关系的改善”,而是强调解除了一些大将的兵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吏治改革,而是强调解除了一些大将的兵权,排除B项;材料与“福利制度”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 (图A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图中①处)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 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 的治国政策。
材料二 “……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强化中央集权的认识。
【答案】(1) 赵匡胤 开封为东京 五代十国 重文轻武
(2)问题:地方势力强大,君弱臣强(武将专权,宰相权力过大。语意相同给分)。
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统兵但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②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③换文臣州县知长官,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④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3)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填空: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问题:根据材料“……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以看出,宋初面临地方势力强大,君弱臣强(武将专权,宰相权力过大)。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采纳赵普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夺其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北宋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互不统属的平行机关,便于皇帝总揽大权,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派文臣做地方官,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在知州特设“通判”为知州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务,以分知州权力。“夺其钱谷”:北宋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数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财政,有益于维护保持社会稳定。“收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统兵但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宋太祖为了改变唐末以来“长枪大剑”武将跋扈的局面,防止武将专政,割据分裂,北宋开启“偃武兴文”,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3)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政治的稳定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所起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作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
17.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旁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_____担任地方长官, 三年一换, 设置____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 其余一切财政由_____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节度使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定期换防
材料二 (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分别写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以及建立者。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该国策实行的目的是什么,请你谈谈该政策的积极影响。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
【答案】(1)原因: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具体措施:文官 通判 转运使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2)国策:重文轻武。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要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发展经济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填空: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可知填写文官;通判;转运使。
时间、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以黄袍加身,夺取前朝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可知北宋建立的时间是960年;建立者是宋太祖赵匡胤。
(2)政策、目的:根据材料二“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意思是国家选取人才的方法,除非是进士及第的人,否则不应该得到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国策有关,该国策实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要注重改革与创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发展经济等。第8课 北宋的政治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一、选择题
【新素养·历史解释】1.下图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人”指的是(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李隆基 D.赵光义
【新情境·跨学科】2.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下列哪一对联是关于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教训,贞观之治创繁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C.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D.调整政策呈开元,沉迷酒色误王国
【新情境·对比分析】3.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新情境·动漫与历史】4.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新素养·历史解释】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新素养·史料实证】6.下图为北宋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万贯,前后柱状分别表示“收入”与“支出”),为解决如图中的问题,宋神宗决定( )
A.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 B.削减禁军的数量
C.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设转运使收财权
【新素养·史料实证】7.史料记载: “宋朝艺祖开基,惩五季之乱,藩臣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后,僭伪略平,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这说明宋朝设置转运使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对中央官吏的监察 B.结束五代上国分裂局面
C.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 D.将地方财赋收归于中央
8.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约70.96% 约13.14% 约15.9% 约53.86% 约22.63% 约24.51%
A.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失公允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大为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新素养·史料实证】9.下列资料卡片是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信息归纳。该人物是( )
A.黄巢 B.赵匡胤 C.朱温 D.宋太宗
【新素养·史料实证】10.宋太祖对赵普说:“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保卫东京
【新素养·综合素养】1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此后,历代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作出了很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宋]朱熹《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所说的“藩镇之弊”开始于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为解决“藩镇之弊”,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历史老师设计了下表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治国方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A、B、C三处内容。
目的 治国方略
收“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用文臣统兵
收“财”权 设置A,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赏罚刑政”权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置B,以分知州的权力
主要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C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但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官僚机构臃肿。
材料二: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3)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北宋统治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材料三:毋庸讳言,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将“聚财”和“富国强兵”作为变法的最高目标。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1.与“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这两个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朱温 D.赵匡胤
2.从此,“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历史典故,也成为夺取政权,甚至引申为取得某种权位的代名词。“创造”这一历史典故的是( )
A.李渊 B.赵匡胤 C.忽必烈 D.朱棣
3.宋术祖公开宣称:“宰相当用读书人。”宋太宗继位仅两个月,在科举考试中就一次性录取近六百人,还大规模重建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亲赐名为“崇文院”。这体现出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4.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九品中正制的政策
C.采取削弱相权的政策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5.卷尖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的地方传统名菜,因为外皮是用鸡蛋摊成的薄饼卷的,色泽金黄,所以卷尖又称为“黄袍加身”。当然这一名称的由来还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你觉得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的举措( )
杯酒释兵权
A.实现富国强兵 B.防止武将专权
C.削弱宰相权力 D.减少财政支出
7.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的状元郎陈尧咨,箭术超群,出神入化。经常在家射箭, 结果有一天他母亲怒骂道:“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陈母的话体现出( )
A.宋朝注重科举取士 B.宋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北宋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D.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
8.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为此,宋太祖直接采取的政策是( )
A.继续完善三省六部制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9.王安石变法旨在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但最终失败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法违背了农民阶级致富意愿 B.变法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
C.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D.变法措施脱离了社会实际
10.为解决下图中的问题,宋神宗决定( )
北宋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万贯)
A.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B.削减禁军的数量
C.减少科举取士名额 D.向百姓加征赋税
11.“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1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致力改善民生 B.剥夺武将军权,强化中央集权
C.推行科举制度,大量选拔人才 D.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14.某学生在“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性学习中梳理了以下知识点,该学生想要研究的主题是王安石变法的( )
一、政治危机:政治腐败,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二、财政危机:“三冗”严重,财政困难 三、边防危机:北部边境受到辽、西夏的威胁 四、庆历新政的失败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评价
15.以漫画形式呈现历史,会让历史更加生动。如下图漫画描绘的场景发生于北宋初年,此举的这杯酒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君臣关系 B.促进吏治改革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福利制度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 (图A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图中①处)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 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 的治国政策。
材料二 “……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强化中央集权的认识。
17.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旁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_____担任地方长官, 三年一换, 设置____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 其余一切财政由_____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节度使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定期换防
材料二 (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分别写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以及建立者。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该国策实行的目的是什么,请你谈谈该政策的积极影响。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