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单元提升练(八)(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单元提升练(八)(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单元提升练(八)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山东临沂模拟)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9000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7000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
A.呈现多元特征 B.起源时间完全一致
C.相互借鉴发展 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2.(2025·广东佛山模拟)有学者研究指出,西亚地区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以粉食和烘焙为主;东亚地区陶器先于农业出现,开启了该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式。这表明(  )
A.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 B.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
C.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文明的多源特征具有偶然性
3.(2024·浙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二)阅读下图,该图可印证古印度(  )
A.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 B.各族群融合的进程加快
C.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 D.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
4.(2025·江苏淮安模拟)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说明(  )
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2025·天津河北区模拟)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塑是波斯国王居鲁士(下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雕塑反映了(  )
A.波斯帝国的希腊化现象 B.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样态 D.经济发展对艺术的推动
6.(2025·河南郑州模拟)贵霜钱币是古代中亚地区贵霜王朝统治时期所铸造发行使用的一种钱币。普遍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钱币图像正面为王、背面为神,这类神像大部分是希腊、波斯、印度等宗教神话中的众神。这段材料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B.走向整体的世界市场
C.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王权强化和殖民侵略
7.(2025·贵州贵阳模拟)赫梯常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将具有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即“因俗制礼”。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因俗制礼”旨在(  )
A.确立和巩固封君封臣制 B.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
C.规范等级秩序强化王权 D.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
8.(2024·山西太原模拟)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9.(2025·山东济宁模拟)中世纪的西欧城市,不论是复苏的罗马城市,还是获得自由的农奴新建的城市,都具备城市、市场、法庭、市民和自由五大基本要素。这些要素(  )
A.源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蕴含着社会转型的积极因素
C.体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是西欧庄园经济发展的结果
10.(2025·湘豫名校联考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当霍亨斯陶芬王朝(注:1138—1254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王室)的皇帝企图强迫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布雷西亚、帕尔马、维罗纳等富庶城市纳税,并接受帝国管辖时,这些城市便组成伦巴第联盟;联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反对皇帝的战争。”这一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 D.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11.(2025·河南创新联盟高三测试)拜占庭帝国时期,在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上,有东方和波斯商人运来的东方丝绸和香料,有埃及人运来的粮食、甘蔗、麻布、纸草,有叙利亚人运来的精致的织物和刺绣,还有斯拉夫人运来的毛皮、蜂蜡和琥珀。这从侧面说明(  )
A.对外贸易是罗马人扩张的基础 B.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与包容性
C.东西方文化发展呈现出同步性 D.欧洲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2.(2025·福建宁德模拟)在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体系中,《荷马史诗》既是初等教育的阅读和背诵内容,还是中等教育逻辑学读写训练的必备内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经典演说词也被列为修辞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说明,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  )
A.旨在沿袭传统的历史书写 B.重视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
C.力图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 D.致力复兴希腊的古典文化
13.(2025·湖南岳阳模拟)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地区交往的密切化 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14.(2025·江苏省金太阳百校大联考)在15世纪末的印加帝国,从南至北延伸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穿越了世界上最极端的地理地形,跨越了热带雨林、肥沃的山谷和干旱的沙漠,将安第斯山脉白雪皑皑的山峰和海岸连接了起来。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国家组织能力较强 B.地方行政体系完善
C.注重公共集体活动 D.驿路交通工具发达
15.(2024·吉林长春模拟)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与埃及、中国的文字体系相似的文字。玛雅人认为文字是由“日眼大神”创造的,因此,文字由祭司垄断。16世纪开始,许多掌握文字的祭司被火刑烧死,玛雅文写本基本都被当作“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这反映了(  )
A.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 B.玛雅信仰中太阳神居重要地位
C.政教合一的国家制度逐步瓦解 D.殖民者导致玛雅文明发展中断
16.(2025·福建龙岩模拟)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广东江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地区)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8分)
18.(2025·云南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廛闬(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
——据《苏烈曼游记》(851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
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9分)
19.(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据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文明的碰撞”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元提升练(八)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1.A [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美洲在公元前7000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可知,西亚、东亚和美洲都有各自特色的农作物,各自进行独立发展,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多元特征,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起源时间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西亚、东亚和美洲有各自特色的农作物,并没有体现相互借鉴发展,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并没有都分布于大河流域,排除D项。]
2.B [据材料,西亚和东亚地区农业和陶器出现先后顺序不同,造成了食物加工方式上的差异,说明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发展,故选B项;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和价值,“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非说明农业对于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性,而是东亚和西亚文明发展的差异,排除C项;古代文明表现出的多元特征是因为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等的影响,而非偶然的,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雅利安人侵入之初,用“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把社会等级区分开,后来,古印度逐渐形成了将人们划分成四个等级的种姓制度,由此可知,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等级结构,未体现族群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的传播信息,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雅利安人的迁徙(入侵印度)推动了种姓制度的产生,排除D项。]
4.B [据材料“出现于北纬30°上下的区域”“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说明人类文明的分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选B项;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早期人类文明联系并不密切,彼此独立发展,排除A项;“均是”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气候对文明起到影响作用,排除D项。]
5.B [分析石柱上的雕塑,可以看出波斯国王居鲁士的服饰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如埃兰人风格的外袍、埃及人风格的王冠、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以及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反映了波斯帝国在征服不同地区和民族后,对各地区文明文化的尊重与借鉴,体现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波斯皇帝居鲁士的雕塑形象体现了亚非地区的文化交流,并没有体现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地理环境影响文明样态”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波斯国王居鲁士的穿着特征,并没有关于经济发展与艺术关系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A [据材料“古代中亚地区贵霜王朝统治时期所铸造发行使用的一种钱币。普遍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希腊、波斯、印度等宗教神话中的众神”可知,贵霜帝国的钱币采用希腊技法制造,且神像多来自印度等地区,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走向整体,排除B项;东西文化有所交流,但并不同源,排除C项;钱币文化不能体现王权强化,排除D项。]
7.C [通过将节日活动规范化,赫梯帝国能够加强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确保各个等级的人遵守特定的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同时,这种规范化的活动也有助于强化王权,因为国王或统治者往往是这些礼仪活动的中心人物,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活动,王权得到了象征性的加强和展示。因此,“因俗制礼”旨在规范等级秩序和强化王权,故选C项。]
8.D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逐渐走向衰落,而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说明14世纪的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贵族衰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采用新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在农村中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都具备城市、市场、法庭、市民和自由五大要素,结合所学欧洲社会转型的史实可知,这些因素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选B项;这些要素源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排除A项;10—11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促使市民与国王联合,强化了王权,但无法解释市场、法庭、自由等信息,排除C项;庄园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城市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不是庄园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富庶城市……联盟……教皇的支持”可知,被皇帝要求纳税的几个富庶城市组建了城市联盟并取得了教皇的支持,成功地进行了反对皇帝的战争,城市联盟的胜利得到教皇的支持是其取胜的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应是经济实力即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的支持,故选D项。]
11.B [据材料,君士坦丁堡市场上这些商品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表明拜占庭帝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能够吸引来自远方的商人和货物,这种经济上的繁荣和吸引力是帝国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市场上商品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对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包容态度,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君士坦丁堡的市场有来自多个地区的商品,不体现帝国的扩张,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能体现文化发展“同步”,排除C项;欧洲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可知,在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体系中,重视“逻辑学读写训练”和“修辞”教育,逻辑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对逻辑学和修辞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理性的思维方式,故选B项。]
13.B [据材料“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可知西欧、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和印度的封建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德里苏丹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拜占庭、俄罗斯主要信奉东正教,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欧亚地区文明发展的差异性,地区交往的密切化主要表现为同一性,排除C项;中古西欧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基础是商业贸易,排除D项。]
14.A [印加帝国修建了从南至北延伸的四通八达的道路,这条道路穿越了多种极端的地理地形,如热带雨林、肥沃的山谷、干旱的沙漠,甚至将安第斯山脉的白雪皑皑的山峰与海岸连接起来,这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和技术支持,故选A项。]
15.D [材料表明,玛雅人创造了特殊的文字,其文字和写本是其文化的主要载体,掌握文字的祭司也是文化的传承人,但16世纪开始,祭司被杀,文本被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西班牙殖民入侵造成的结果,因此选D项。]
16.D [据材料“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可知,非洲和美洲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建立国家制度,说明非洲和美洲的古代文明都经历了一些相似的发展过程,说明文明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故选D项;文明发展的独立性指的是各个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基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和社会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特点,而材料侧重于描述文明发展的相似性,两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材料强调是文明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强调文明之间的差异性,B项与材料相反,排除;古代文明并不同源,古代区域文明呈现多元的特点,排除C项。]
17.(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答其中两点即可)
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
(2)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18.(1)史料价值:材料是杜环的亲身经历,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杜环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大量阿拉伯人移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
19.论题: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变革。
论述: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包括协作与对抗两种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能力增强,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互相接触,有的因经济上的互补而结成密切协作的关系,有的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差异而相互对立,但人类始终能在碰撞中,参考或吸取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动自我革新。
以丝绸之路为例,公元前4—前3世纪,亚欧大陆上形成了罗马帝国、汉帝国等疆域辽阔、力量强大的大帝国,帝国之间相互接壤,又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相互之间的商业合作能够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奢侈品,西亚的特产传入中国得到广泛栽培。
但在文明交流中,对抗也在所难免。公元11世纪,西欧基督教文明以宗教名义对伊斯兰文明发起了战争,其背后也带有西欧封建主觊觎中东财富和转嫁社会矛盾的因素。这场对抗几乎囊括了欧洲的各个阶级,增强了欧洲的集体意识,使欧洲得到了一些伊斯兰文明的科学成果,但侵略最终失败。
文明的碰撞本质上是在生产关系进步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伴随革新的一种形式。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吸取对方的积极因素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对抗中掠夺的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但总的来看,文明间的和平交流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从而发展出多元的文明成果,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助力人类的共同发展。(共41张PPT)
INNOVATIVE
DESIGN
单元提升练(八)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山东临沂模拟)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9000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7000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
A.呈现多元特征 B.起源时间完全一致
C.相互借鉴发展 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解析 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美洲在公元前7000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可知,西亚、东亚和美洲都有各自特色的农作物,各自进行独立发展,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多元特征,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起源时间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西亚、东亚和美洲有各自特色的农作物,并没有体现相互借鉴发展,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并没有都分布于大河流域,排除D项。
答案 A
2.(2025·广东佛山模拟)有学者研究指出,西亚地区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以粉食和烘焙为主;东亚地区陶器先于农业出现,开启了该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式。这表明(  )
A.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 B.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
C.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文明的多源特征具有偶然性
解析 据材料,西亚和东亚地区农业和陶器出现先后顺序不同,造成了食物加工方式上的差异,说明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发展,故选B项;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和价值,“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非说明农业对于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性,而是东亚和西亚文明发展的差异,排除C项;古代文明表现出的多元特征是因为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等的影响,而非偶然的,排除D项。
答案 B
3.(2024·浙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二)阅读下图,该图可印证古印度(  )
A.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 B.各族群融合的进程加快
C.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 D.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雅利安人侵入之初,用“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把社会等级区分开,后来,古印度逐渐形成了将人们划分成四个等级的种姓制度,由此可知,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等级结构,未体现族群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的传播信息,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雅利安人的迁徙(入侵印度)推动了种姓制度的产生,排除D项。
答案 A
4.(2025·江苏淮安模拟)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说明(  )
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据材料“出现于北纬30°上下的区域”“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说明人类文明的分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选B项;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早期人类文明联系并不密切,彼此独立发展,排除A项;“均是”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气候对文明起到影响作用,排除D项。
答案 B
5.(2025·天津河北区模拟)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塑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雕塑反映了(  )
A.波斯帝国的希腊化现象
B.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样态
D.经济发展对艺术的推动
解析 分析石柱上的雕塑,可以看出波斯国王居鲁士的服饰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如埃兰人风格的外袍、埃及人风格的王冠、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以及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反映了波斯帝国在征服不同地区和民族后,对各地区文明文化的尊重与借鉴,体现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波斯皇帝居鲁士的雕塑形象体现了亚非地区的文化交流,并没有体现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地理环境影响文明样态”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波斯国王居鲁士的穿着特征,并没有关于经济发展与艺术关系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B
6.(2025·河南郑州模拟)贵霜钱币是古代中亚地区贵霜王朝统治时期所铸造发行使用的一种钱币。普遍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钱币图像正面为王、背面为神,这类神像大部分是希腊、波斯、印度等宗教神话中的众神。这段材料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B.走向整体的世界市场
C.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王权强化和殖民侵略
解析 据材料“古代中亚地区贵霜王朝统治时期所铸造发行使用的一种钱币。普遍采用希腊打压法制造……希腊、波斯、印度等宗教神话中的众神”可知,贵霜帝国的钱币采用希腊技法制造,且神像多来自印度等地区,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走向整体,排除B项;东西文化有所交流,但并不同源,排除C项;钱币文化不能体现王权强化,排除D项。
答案 A
7.(2025·贵州贵阳模拟)赫梯常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将具有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即“因俗制礼”。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因俗制礼”旨在(  )
A.确立和巩固封君封臣制 B.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
C.规范等级秩序强化王权 D.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
解析 通过将节日活动规范化,赫梯帝国能够加强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确保各个等级的人遵守特定的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同时,这种规范化的活动也有助于强化王权,因为国王或统治者往往是这些礼仪活动的中心人物,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活动,王权得到了象征性的加强和展示。因此,“因俗制礼”旨在规范等级秩序和强化王权,故选C项。
答案 C
8.(2024·山西太原模拟)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逐渐走向衰落,而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说明14世纪的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贵族衰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采用新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在农村中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
答案 D
9.(2025·山东济宁模拟)中世纪的西欧城市,不论是复苏的罗马城市,还是获得自由的农奴新建的城市,都具备城市、市场、法庭、市民和自由五大基本要素。这些要素(  )
A.源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蕴含着社会转型的积极因素
C.体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是西欧庄园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都具备城市、市场、法庭、市民和自由五大要素,结合所学欧洲社会转型的史实可知,这些因素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选B项;这些要素源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排除A项;10—11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促使市民与国王联合,强化了王权,但无法解释市场、法庭、自由等信息,排除C项;庄园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城市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不是庄园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答案 B
10.(2025·湘豫名校联考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当霍亨斯陶芬王朝(注:1138—1254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王室)的皇帝企图强迫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布雷西亚、帕尔马、维罗纳等富庶城市纳税,并接受帝国管辖时,这些城市便组成伦巴第联盟;联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反对皇帝的战争。”这一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 D.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富庶城市……联盟……教皇的支持”可知,被皇帝要求纳税的几个富庶城市组建了城市联盟并取得了教皇的支持,成功地进行了反对皇帝的战争,城市联盟的胜利得到教皇的支持是其取胜的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应是经济实力即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的支持,故选D项。
答案 D
11.(2025·河南创新联盟高三测试)拜占庭帝国时期,在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上,有东方和波斯商人运来的东方丝绸和香料,有埃及人运来的粮食、甘蔗、麻布、纸草,有叙利亚人运来的精致的织物和刺绣,还有斯拉夫人运来的毛皮、蜂蜡和琥珀。这从侧面说明(  )
A.对外贸易是罗马人扩张的基础 B.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与包容性
C.东西方文化发展呈现出同步性 D.欧洲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解析 据材料,君士坦丁堡市场上这些商品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表明拜占庭帝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能够吸引来自远方的商人和货物,这种经济上的繁荣和吸引力是帝国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市场上商品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对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包容态度,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君士坦丁堡的市场有来自多个地区的商品,不体现帝国的扩张,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能体现文化发展“同步”,排除C项;欧洲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5·福建宁德模拟)在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体系中,《荷马史诗》既是初等教育的阅读和背诵内容,还是中等教育逻辑学读写训练的必备内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经典演说词也被列为修辞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说明,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  )
A.旨在沿袭传统的历史书写 B.重视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
C.力图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 D.致力复兴希腊的古典文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拜占庭帝国的世俗教育体系中,重视“逻辑学读写训练”和“修辞”教育,逻辑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对逻辑学和修辞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理性的思维方式,故选B项。
答案 B
13.(2025·湖南岳阳模拟)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地区交往的密切化 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解析 据材料“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可知西欧、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和印度的封建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德里苏丹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拜占庭、俄罗斯主要信奉东正教,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欧亚地区文明发展的差异性,地区交往的密切化主要表现为同一性,排除C项;中古西欧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基础是商业贸易,排除D项。
答案 B
14.(2025·江苏省金太阳百校大联考)在15世纪末的印加帝国,从南至北延伸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穿越了世界上最极端的地理地形,跨越了热带雨林、肥沃的山谷和干旱的沙漠,将安第斯山脉白雪皑皑的山峰和海岸连接了起来。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
A.国家组织能力较强 B.地方行政体系完善
C.注重公共集体活动 D.驿路交通工具发达
解析 印加帝国修建了从南至北延伸的四通八达的道路,这条道路穿越了多种极端的地理地形,如热带雨林、肥沃的山谷、干旱的沙漠,甚至将安第斯山脉的白雪皑皑的山峰与海岸连接起来,这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和技术支持,故选A项。
答案 A
15.(2024·吉林长春模拟)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与埃及、中国的文字体系相似的文字。玛雅人认为文字是由“日眼大神”创造的,因此,文字由祭司垄断。16世纪开始,许多掌握文字的祭司被火刑烧死,玛雅文写本基本都被当作“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这反映了(  )
A.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 B.玛雅信仰中太阳神居重要地位
C.政教合一的国家制度逐步瓦解 D.殖民者导致玛雅文明发展中断
解析 材料表明,玛雅人创造了特殊的文字,其文字和写本是其文化的主要载体,掌握文字的祭司也是文化的传承人,但16世纪开始,祭司被杀,文本被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西班牙殖民入侵造成的结果,因此选D项。
答案 D
16.(2025·福建龙岩模拟)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解析 据材料“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可知,非洲和美洲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建立国家制度,说明非洲和美洲的古代文明都经历了一些相似的发展过程,说明文明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故选D项;文明发展的独立性指的是各个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基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和社会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特点,而材料侧重于描述文明发展的相似性,两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材料强调是文明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强调文明之间的差异性,B项与材料相反,排除;古代文明并不同源,古代区域文明呈现多元的特点,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广东江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地区)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颁发者(地区) 内容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8分)
答案 (1)主要内容: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答其中两点即可)
特点:颁发主体为上层贵族或教会人员;涉及领域广;是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政治契约的属性。
(2)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18.(2025·云南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廛闬(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
——据《苏烈曼游记》(851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9分)
答案 史料价值:材料是杜环的亲身经历,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杜环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9分)
答案 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大量阿拉伯人移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
19.(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据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文明的碰撞”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论题: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变革。
论述: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包括协作与对抗两种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能力增强,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互相接触,有的因经济上的互补而结成密切协作的关系,有的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差异而相互对立,但人类始终能在碰撞中,参考或吸取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动自我革新。
以丝绸之路为例,公元前4—前3世纪,亚欧大陆上形成了罗马帝国、汉帝国等疆域辽阔、力量强大的大帝国,帝国之间相互接壤,又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相互之间的商业合作能够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奢侈品,西亚的特产传入中国得到广泛栽培。
但在文明交流中,对抗也在所难免。公元11世纪,西欧基督教文明以宗教名义对伊斯兰文明发起了战争,其背后也带有西欧封建主觊觎中东财富和转嫁社会矛盾的因素。这场对抗几乎囊括了欧洲的各个阶级,增强了欧洲的集体意识,使欧洲得到了一些伊斯兰文明的科学成果,但侵略最终失败。
文明的碰撞本质上是在生产关系进步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伴随革新的一种形式。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吸取对方的积极因素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对抗中掠夺的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但总的来看,文明间的和平交流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从而发展出多元的文明成果,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助力人类的共同发展。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节内



INNOVATIVE
DESIG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