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单元提升练(十)(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 单元提升练(十)(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单元提升练(十)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湖北黄石模拟)大约从1760年开始,英国棉纺织技术领域内出现诸多创造,各类新式机械装置的发明轮番登场。1771年至1780年十年内英国颁发专利297项,1781年至1790年专利颁发数量增加至512项,1791年至1800年则达到655项。专利的大量出现源于英国(  )
A.经济转型需求技术创新 B.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C.棉毛纺织产品获利丰富 D.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2.(2025·湖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三测评)从1848年起,普鲁士政府开始直接投资修建铁路,到60年代,国有铁路已占普鲁士铁路总数的一半以上。普鲁士统一德国后,逐步收购私营铁路,大部分铁路转为国有。这说明(  )
A.国家政权有力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德国工业革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C.德国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德国经济发展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3.(2025·安徽省A10联盟高三测试)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但从产业革命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在英国属于阿克莱特爵士,他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对这一叙述,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贬低了动力革命的意义 B.强化了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
C.肯定了工厂制度的价值 D.赞扬了交通工具革新的深远影响
4.(2024·江西高三校联考)列宁指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并严密地论证和彻底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表现着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联系。下列选项中,对劳动价值论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B.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成果 D.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2025·山东日照调研)下图显示四个国家的工业成就,丙国最有可能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6.(2025·安徽皖江名校高三摸底)下表反映了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情况。
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美国和加拿大 5.5 10 3.25 2.4
西北欧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16 2.12 3.5 10
其他西北欧国家 29 15 6.85 15
上表反映出欧美国家(  )
A.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 B.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
C.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 D.内部工业化程度的差异
7.(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下表为20世纪初俄国不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量(单位:普特),这(  )
波罗的海地区 莫斯科中部工业区 伏尔加河中游地区 中部黑土区
1904年 1 991万 8 393万 1 353万 757万
1908年 468万 5 960万 1 100万 500万
1912年 707万 6 866万 1 552万 689万
A.说明俄国重化工业迅速发展 B.反映了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的程度
C.得益于政府能源政策的转型 D.表明石油成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
8.(2024·广西高三联考)1844年,28名贫穷的英国纺织工人创立了工人合作社。他们每人购买1英镑股份以筹措足够的资金购买商品,从而避免从当地店主那里买到价高质劣的商品。合作社建立后不仅要出售食品和生活必需品,还要办工业,来扩大合作社的各项事业。由此可见,工人合作社的建立(  )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B.确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D.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境遇
9.(2025·山东济宁调研)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西方发达国家自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争取自己权利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
A.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
C.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D.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10.(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表是1866—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对应的决议。
会议 代表观点(部分) 大会最终决议(部分)
日内瓦代表大会 合作社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唯一途径 合作社并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须夺取政权
洛桑代表大会 反对政治斗争、认为政治斗争与无产阶级无关 工人的社会解放同他们的政治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号召工人学习《资本论》
布鲁塞尔代表大会 小私有制是“幸福的主要前提” 必须把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土地收归国有
这体现了(  )
A.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B.工人运动思想的日益僵化
C.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过程 D.工人与资本家矛盾的缓和
11.(2025·辽宁大连调研)19世纪西方国家竭尽全力支持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者反对各自的敌人,这些敌人往往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或立宪主义者,或二者兼而有之。西方国家倒成了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西化派的敌人,这实在是件怪事。从中可以看出(  )
A.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 B.被殖民地区的反抗力量弱小
C.列强间的殖民冲突加剧 D.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险恶用心
12.(2025·山东名校联盟高三检测)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到:“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另外一方面,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由此可见,马克思(  )
A.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B.赞扬了巴黎公社的英勇斗争精神
C.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D.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
13.(2025·广东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下表是1914年,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
国家 投资额 份额
英国 37亿美元 43.5%
美国 17亿美元 20%
法国 12亿美元 14.1%
德国 9亿美元 10.6%
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亿美元 11.8%
A.拉丁美洲与列强的矛盾缓和 B.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拉丁美洲经济深受西方影响 D.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取得效果
14.(2024·河南郑州高三联考)门罗主义出台后,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驻英公使拉什提出质问:美国有何权利“把美洲封闭起来,从今以后不准英国殖民” 坎宁激烈攻击“美洲体系原则”,说当代最大的危险是“世界分裂为欧洲和美洲两部分”。据此可知,门罗主义(  )
A.加剧了西方世界的分裂 B.冲击了欧洲在美洲的权益
C.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建立 D.促进了南北美洲的一体化
15.(2024·福建漳州三模)190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现第一所民族学校之后,东孟加拉等地也建立了多所民族学校。其间,工商界人士、自由派大地主等踊跃捐助筹建民族大学。这表明印度(  )
A.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普及民族教育成为共识
16.(2025·安徽蚌埠一模)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伊朗立宪革命期间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则迫使英国当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觉醒。由此可知,该时期亚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结束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B.各国联合开展反帝斗争
C.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D.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甘肃白银高三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最先推动地理大发现的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殖民帝国。但它们并没有真正长久地富裕下去。获得巨额财富的两国封建统治集团并没有把流入的金银投入工商业以扩大生产,而是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海外争霸战争以及奢侈享受。国内外商人通过各种方法将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优质、廉价商品大量走私到西班牙、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这使得西班牙、葡萄牙本就微弱的民族工业进一步丧失国内外市场,受到沉重打击。从殖民地流入西班牙、葡萄牙的金银最终又流回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手工工场主手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繁荣犹如昙花一现。
材料二 18、19世纪之交,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欧洲大陆却经历着持续近25年的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在美洲殖民地市场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市场上获得了实际的垄断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的纺织业、煤炭业、冶金业以及机器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
英国在成为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世界工厂”的同时,还作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成为西班牙之后的又一“日不落帝国”。19、20世纪之交,当大英帝国大摆财富盛宴时,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变化,开始相对衰微。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
——世界经济强国盛衰的历史启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葡萄牙最早成为商业殖民帝国的原因,并指出与西班牙、葡萄牙相比,英国经济崛起的独特之处。(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由繁荣走向衰微的启示。(8分)
18.(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10分)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8分)
19.(2025·河北辛集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了,而且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你们的财富正流向国外,你们已经沦落到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沦落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任何其他补救办法可以自救吗 要自救,不能靠请愿,唯有抵制,我们宣布,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组织起你们的力量,然后就开始干吧,这样,他们就无法拒绝你们的要求了。
——编者摘译自《提拉克,他的著作与讲演》英文版
材料二 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它在伊朗表现为立宪革命,成为亚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先声。在印度,提拉克建立国大党,提出民族独立的纲领,以建立美国或法国式的民族共和国为政治目标,要求经济独立,以抑制英货斗争为手段,以启迪民族意识,建设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进行民族教育。斗争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运动的顶点。结束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
(1)阅读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8分)
单元提升练(十)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专利可以维护发明人的权益,专利的大量出现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紧密相关,故选A项;“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棉毛纺织产品获利丰富”也只是原因之一,且当时的专利不限于棉纺织业领域,排除C项;“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设问“专利的大量出现”的原因逻辑不合,排除D项。]
2.A [材料描述了普鲁士实行铁路国有化政策,推动了德国铁路建设,结合时空观念,体现出了国家政权推动德国工业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铁路国有化不等于社会主义,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苏联还没建立,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从产业革命角度来看始于英国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的阿克莱特爵士创办的工厂,这是因为工厂出现推动工厂制度形成,有利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加速英国由农业国进入到工业国,故选C项;强调产业革命的价值并不贬低动力革命的意义,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产业革命,而非英国地位,排除B项;工厂属于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体现,而不是交通工具,排除D项。]
4.B [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劳动价值论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成果,C项不符合题意;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5.C [根据数据图可知,该段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是美国和德国,其中美国最为迅速,德国次之,图中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发展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小于乙国,故丙是德国,故选C项;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国家,应该是乙,排除A项;英国最先开始了工业革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发展放缓,因此工业成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呈下降趋势,又因为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从经济总量上来说应该较大,故甲是英国,排除B项;法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缓慢,故丁是法国,排除D项。]
6.D [从图表信息可知,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初级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充足,但工业化能力不足;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初级产品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极缺,但工业化程度高;其他西北欧国家初级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小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短缺,工业化能力较强,故选D项。]
7.B [据材料信息可知,1904—1912年,俄国不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存在差异,石油消费主要与工业发展有关,即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程度,故选B项;材料显示不同地区石油消费需求存在差异,并不能得出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现象与当地经济水平有关,而非政府政策,排除C项;“主要”一词有误,材料并无石油与其他能源利用的比较,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石油成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结论,排除D项。]
8.D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创立工人合作社以筹措资金互相帮助,这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境遇,故选D项;工人阶级建立工人合作社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排除A项;材料中工人合作社并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并未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C项。]
9.C [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社会改革,且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C项正确。]
10.A [1866—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批判了部分代表的观点,形成了与《共产党宣言》相符合的大会最终决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批判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发展,故选A项;“日益僵化”“矛盾的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题干未提及进行政权建设,排除C项。]
1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或立宪主义者主张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或国家独立,结合题干内容可知,西方国家并不希望其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于是采取了“竭尽全力支持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者反对各自的敌人”的做法,以维持对其殖民地的控制,这充分体现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险恶用心,故选D项。]
12.A [材料中“普选选出”“委员对选民负责”“工人阶级代表”等信息,体现出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的性质,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暴力革命的英勇斗争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马克思对巴黎公社性质的评价,不能体现出总结经验教训,故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3.C [据材料“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可知,到1914年,西方列强主导了对拉美的投资,通过投资强化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影响,故选C项;1914年,拉美属于落后地区,列强对拉美的资本输出是经济掠夺的表现,不平等条件下的资本输出会进一步激化列强与拉美地区的矛盾而非缓和,排除A项;欧洲列强对拉美的投资数额不是与自身经济实力成正比的,不能反映列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得出欧洲列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门罗主义的实质是美国排斥其他列强在拉美的势力,使拉美成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但表中数据显示其他列强在拉美的投资数额也很多,这与门罗主义的实质不符,排除D项。]
14.B [据材料可知,门罗主义出台后,当时的英国政府认为此举动将会造成世界分裂为欧洲和美洲两部分,这表明门罗主义冲击了欧洲在美洲的侵略权益,故选B项;门罗主义并未导致西方世界的分裂,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门罗主义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建立,故排除C项;把美洲封闭起来并不等同于南北美洲一体化,故排除D项。]
15.A [据材料“第一所民族学校……捐助筹建民族大学”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爆发,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民族学校的建立体现了印度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故选A项;国民教育体系是主权国家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提供的教育服务系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工商界人士、自由派大地主”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但支持民族大学建立的并非只有民族资产阶级,印度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民族学校建立,但无法得出普及民族教育成为共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16.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亚洲的觉醒”时期,即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所以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部分国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所以A项排除;当时亚洲各国没有主张建立反帝统一战线,B项排除;有的国家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有的国家不是,C项不准确,排除。]
17.(1)原因: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率先开辟新航路并垄断商路;占有广阔的殖民地;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等等。
独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欧洲大陆动荡为英国创造了有利之机;工业革命推动经济近代化;英国工业实力强大;等等。
(2)启示:发挥国家力量的积极作用;重视发展工业;协调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强化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与时俱进,重视科技创新及应用;等等。
18.(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19.(1)从横向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强了对印度的侵略扩张,在掠夺的同时,也在输出资本,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
从纵向上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后,民族意识觉醒,“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更加强烈,进一步促进了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斗争的发展。
(2)意义:争取民族独立,摆脱殖民者的控制和干涉,独立自主地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争取民族独立,更好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和国家富强。(共37张PPT)
INNOVATIVE
DESIGN
单元提升练(十)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湖北黄石模拟)大约从1760年开始,英国棉纺织技术领域内出现诸多创造,各类新式机械装置的发明轮番登场。1771年至1780年十年内英国颁发专利297项,1781年至1790年专利颁发数量增加至512项,1791年至1800年则达到655项。专利的大量出现源于英国(  )
A.经济转型需求技术创新 B.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C.棉毛纺织产品获利丰富 D.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专利可以维护发明人的权益,专利的大量出现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紧密相关,故选A项;“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棉毛纺织产品获利丰富”也只是原因之一,且当时的专利不限于棉纺织业领域,排除C项;“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设问“专利的大量出现”的原因逻辑不合,排除D项。
答案 A
2.(2025·湖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三测评)从1848年起,普鲁士政府开始直接投资修建铁路,到60年代,国有铁路已占普鲁士铁路总数的一半以上。普鲁士统一德国后,逐步收购私营铁路,大部分铁路转为国有。这说明(  )
A.国家政权有力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德国工业革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C.德国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德国经济发展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解析 材料描述了普鲁士实行铁路国有化政策,推动了德国铁路建设,结合时空观念,体现出了国家政权推动德国工业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铁路国有化不等于社会主义,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苏联还没建立,排除D项。
答案 A
3.(2025·安徽省A10联盟高三测试)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但从产业革命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在英国属于阿克莱特爵士,他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对这一叙述,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贬低了动力革命的意义
B.强化了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
C.肯定了工厂制度的价值
D.赞扬了交通工具革新的深远影响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从产业革命角度来看始于英国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的阿克莱特爵士创办的工厂,这是因为工厂出现推动工厂制度形成,有利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加速英国由农业国进入到工业国,故选C项;强调产业革命的价值并不贬低动力革命的意义,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产业革命,而非英国地位,排除B项;工厂属于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体现,而不是交通工具,排除D项。
答案 C
4.(2024·江西高三校联考)列宁指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并严密地论证和彻底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表现着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联系。下列选项中,对劳动价值论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B.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成果 D.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劳动价值论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成果,C项不符合题意;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25·山东日照调研)下图显示四个国家的工业成就,丙国最有可能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解析 根据数据图可知,该段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是美国和德国,其中美国最为迅速,德国次之,图中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发展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小于乙国,故丙是德国,故选C项;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国家,应该是乙,排除A项;英国最先开始了工业革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发展放缓,因此工业成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呈下降趋势,又因为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从经济总量上来说应该较大,故甲是英国,排除B项;法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缓慢,故丁是法国,排除D项。
答案 C
6.(2025·安徽皖江名校高三摸底)下表反映了1896—1900年欧美部分国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情况。
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美国和加拿大 5.5 10 3.25 2.4
西北欧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16 2.12 3.5 10
其他西北欧国家 29 15 6.85 15
上表反映出欧美国家(  )
A.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 B.经济发展依赖资本扩张
C.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 D.内部工业化程度的差异
解析 从图表信息可知,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初级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充足,但工业化能力不足;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初级产品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极缺,但工业化程度高;其他西北欧国家初级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加工产品进口额小于出口额,这表明该地区工业资料短缺,工业化能力较强,故选D项。
答案 D
7.(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下表为20世纪初俄国不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量(单位:普特),这(  )
波罗的海 地区 莫斯科中部 工业区 伏尔加河 中游地区 中部黑土区
1904年 1 991万 8 393万 1 353万 757万
1908年 468万 5 960万 1 100万 500万
1912年 707万 6 866万 1 552万 689万
A.说明俄国重化工业迅速发展 B.反映了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的程度
C.得益于政府能源政策的转型 D.表明石油成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04—1912年,俄国不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存在差异,石油消费主要与工业发展有关,即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程度,故选B项;材料显示不同地区石油消费需求存在差异,并不能得出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现象与当地经济水平有关,而非政府政策,排除C项;“主要”一词有误,材料并无石油与其他能源利用的比较,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石油成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B
8.(2024·广西高三联考)1844年,28名贫穷的英国纺织工人创立了工人合作社。他们每人购买1英镑股份以筹措足够的资金购买商品,从而避免从当地店主那里买到价高质劣的商品。合作社建立后不仅要出售食品和生活必需品,还要办工业,来扩大合作社的各项事业。由此可见,工人合作社的建立(  )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B.确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D.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境遇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创立工人合作社以筹措资金互相帮助,这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境遇,故选D项;工人阶级建立工人合作社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排除A项;材料中工人合作社并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并未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C项。
答案 D
9.(2025·山东济宁调研)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西方发达国家自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争取自己权利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
A.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
C.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D.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解析 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社会改革,且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C项正确。
答案 C
10.(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表是1866—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对应的决议。
会议 代表观点(部分) 大会最终决议(部分)
日内瓦代表大会 合作社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唯一途径 合作社并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须夺取政权
洛桑代表大会 反对政治斗争、认为政治斗争与无产阶级无关 工人的社会解放同他们的政治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号召工人学习《资本论》
布鲁塞尔代表大会 小私有制是“幸福的主要前提” 必须把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土地收归国有
这体现了(  )
A.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B.工人运动思想的日益僵化
C.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过程 D.工人与资本家矛盾的缓和
解析 1866—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批判了部分代表的观点,形成了与《共产党宣言》相符合的大会最终决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批判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发展,故选A项;“日益僵化”“矛盾的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题干未提及进行政权建设,排除C项。
答案 A
11.(2025·辽宁大连调研)19世纪西方国家竭尽全力支持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者反对各自的敌人,这些敌人往往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或立宪主义者,或二者兼而有之。西方国家倒成了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西化派的敌人,这实在是件怪事。从中可以看出(  )
A.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 B.被殖民地区的反抗力量弱小
C.列强间的殖民冲突加剧 D.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险恶用心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或立宪主义者主张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或国家独立,结合题干内容可知,西方国家并不希望其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于是采取了“竭尽全力支持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者反对各自的敌人”的做法,以维持对其殖民地的控制,这充分体现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险恶用心,故选D项。
答案 D
12.(2025·山东名校联盟高三检测)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到:“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另外一方面,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由此可见,马克思(  )
A.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B.赞扬了巴黎公社的英勇斗争精神
C.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D.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
解析 材料中“普选选出”“委员对选民负责”“工人阶级代表”等信息,体现出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的性质,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暴力革命的英勇斗争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马克思对巴黎公社性质的评价,不能体现出总结经验教训,故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A
13.(2025·广东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下表是1914年,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
国家 投资额 份额
英国 37亿美元 43.5%
美国 17亿美元 20%
法国 12亿美元 14.1%
德国 9亿美元 10.6%
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亿美元 11.8%
A.拉丁美洲与列强的矛盾缓和 B.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拉丁美洲经济深受西方影响 D.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取得效果
解析 据材料“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可知,到1914年,西方列强主导了对拉美的投资,通过投资强化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影响,故选C项;1914年,拉美属于落后地区,列强对拉美的资本输出是经济掠夺的表现,不平等条件下的资本输出会进一步激化列强与拉美地区的矛盾而非缓和,排除A项;欧洲列强对拉美的投资数额不是与自身经济实力成正比的,不能反映列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得出欧洲列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门罗主义的实质是美国排斥其他列强在拉美的势力,使拉美成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但表中数据显示其他列强在拉美的投资数额也很多,这与门罗主义的实质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14.(2024·河南郑州高三联考)门罗主义出台后,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驻英公使拉什提出质问:美国有何权利“把美洲封闭起来,从今以后不准英国殖民”?坎宁激烈攻击“美洲体系原则”,说当代最大的危险是“世界分裂为欧洲和美洲两部分”。据此可知,门罗主义(  )
A.加剧了西方世界的分裂 B.冲击了欧洲在美洲的权益
C.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建立 D.促进了南北美洲的一体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门罗主义出台后,当时的英国政府认为此举动将会造成世界分裂为欧洲和美洲两部分,这表明门罗主义冲击了欧洲在美洲的侵略权益,故选B项;门罗主义并未导致西方世界的分裂,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门罗主义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建立,故排除C项;把美洲封闭起来并不等同于南北美洲一体化,故排除D项。
答案 B
15.(2024·福建漳州三模)190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现第一所民族学校之后,东孟加拉等地也建立了多所民族学校。其间,工商界人士、自由派大地主等踊跃捐助筹建民族大学。这表明印度(  )
A.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普及民族教育成为共识
解析 据材料“第一所民族学校……捐助筹建民族大学”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爆发,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民族学校的建立体现了印度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故选A项;国民教育体系是主权国家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提供的教育服务系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工商界人士、自由派大地主”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但支持民族大学建立的并非只有民族资产阶级,印度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民族学校建立,但无法得出普及民族教育成为共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答案 A
16.(2025·安徽蚌埠一模)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伊朗立宪革命期间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则迫使英国当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觉醒。由此可知,该时期亚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结束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B.各国联合开展反帝斗争
C.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D.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亚洲的觉醒”时期,即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所以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部分国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所以A项排除;当时亚洲各国没有主张建立反帝统一战线,B项排除;有的国家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有的国家不是,C项不准确,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甘肃白银高三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最先推动地理大发现的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殖民帝国。但它们并没有真正长久地富裕下去。获得巨额财富的两国封建统治集团并没有把流入的金银投入工商业以扩大生产,而是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海外争霸战争以及奢侈享受。国内外商人通过各种方法将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优质、廉价商品大量走私到西班牙、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这使得西班牙、葡萄牙本就微弱的民族工业进一步丧失国内外市场,受到沉重打击。从殖民地流入西班牙、葡萄牙的金银最终又流回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手工工场主手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繁荣犹如昙花一现。
材料二 18、19世纪之交,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欧洲大陆却经历着持续近25年的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在美洲殖民地市场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市场上获得了实际的垄断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的纺织业、煤炭业、冶金业以及机器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
英国在成为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世界工厂”的同时,还作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成为西班牙之后的又一“日不落帝国”。19、20世纪之交,当大英帝国大摆财富盛宴时,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变化,开始相对衰微。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
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世界经济强国盛衰的历史启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葡萄牙最早成为商业殖民帝国的原因,并指出与西班牙、葡萄牙相比,英国经济崛起的独特之处。(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由繁荣走向衰微的启示。(8分)
答案 (1)原因: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率先开辟新航路并垄断商路;占有广阔的殖民地;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等等。
独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欧洲大陆动荡为英国创造了有利之机;工业革命推动经济近代化;英国工业实力强大;等等。
(2)启示:发挥国家力量的积极作用;重视发展工业;协调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强化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与时俱进,重视科技创新及应用;等等。
18.(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
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10分)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8分)
答案 (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19.(2025·河北辛集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了,而且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你们的财富正流向国外,你们已经沦落到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沦落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任何其他补救办法可以自救吗?要自救,不能靠请愿,唯有抵制,我们宣布,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组织起你们的力量,然后就开始干吧,这样,他们就无法拒绝你们的要求了。
——编者摘译自《提拉克,他的著作与讲演》英文版
材料二 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它在伊朗表现为立宪革命,成为亚洲民族民主革命的先声。在印度,提拉克建立国大党,提出民族独立的纲领,以建立美国或法国式的民族共和国为政治目标,要求经济独立,以抑制英货斗争为手段,以启迪民族意识,建设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进行民族教育。斗争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运动的顶点。结束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
(1)阅读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从横向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强了对印度的侵略扩张,在掠夺的同时,也在输出资本,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
从纵向上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后,民族意识觉醒,“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更加强烈,进一步促进了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斗争的发展。
(2)意义:争取民族独立,摆脱殖民者的控制和干涉,独立自主地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争取民族独立,更好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和国家富强。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节内



INNOVATIVE
DESIG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