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授课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授课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1558:围困佛罗伦萨(韦基奥宫)
(佛罗伦萨:198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
起源 缺失 “复兴” 发展(成熟或进一步发展)
古希腊
中世纪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
神本主义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人性 神性 人性 理性
Contents
目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一、文艺复兴
二、宗教改革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四、启蒙运动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神学阴影笼罩下的欧洲,基督教对人的观点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人类的始祖逐出伊甸园,罚其终身劳苦。人只有抑制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特别是意大利背部开始出现。......财富新贵不再容忍封建社会和虚伪的神学教义,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文化基础: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客观原因: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注意:
①形式上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反对教会神学束缚。
②反对教会神学束缚,并不代表反对宗教信仰。
人文主义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Renaissance一词,源自法文,直接意义就是“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用“再生”来形容自己的新文化和新时代,一方面固然有借重其传统的隆重吉祥之意,另一方面却是化腐朽为神奇,用基督教神学的套语来反对神学本身,因为他们所说的“再生”是特指与神学对立的古典文化的再生。
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吗?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比较
宗教神学 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
禁欲苦行
来世观念
蒙昧主义
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的腐败和守旧思想
重视发挥人的才智与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崇尚理性,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1)天主教会垄断文化,势力强大;
(2)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借助古典思想反对封建神学?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佛罗伦萨人但丁主张使用民族语言写作,在《神曲》中将君王放在天堂,将教皇放在炼狱。其人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我现在给你加上冠冕来自作主宰。”
佛罗伦萨人彼特拉克的《诗集》是作者见到美人劳拉后写下的爱情诗。“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薄伽丘的《十日谈》指出罗马教廷“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主张“幸福在人间”。
英国人莎士比亚“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圣母与圣子》
蒙娜丽莎
西斯廷圣母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前期 文学 但丁 《神曲》
薄伽丘 《十日谈》
彼得拉克 《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后期 艺术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 《大卫》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文学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政治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政治 莫尔 《乌托邦》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1)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使人们更多关注人和现实本身;
(2)打破宗教神秘主义,影响宗教改革运动。
(3)打破经院神学,促进思想解放。
(4)创造众多艺术杰作,丰富人类艺术宝库。
(5)仅局限于上层和知识界;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后期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的产物。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公教(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
第一次分裂1054年
东正教
天主教
新 教
第二次分裂16世纪
路德教派、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基督教的演变
4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一)原因
(4)文艺复兴的影响
(2)天主教会的专制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劵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首先,从14世纪就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一直以宣扬人文主义为宗旨,而人文主义是与教会的神权主义相对立的。其次,中世纪后半叶西欧政治上的一体化,到了15世纪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各国的民族意识已经形成而且迅速地得到加强。最后,德国传统的神秘主义思想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从14世纪起就流传于德国民间的神秘思想认为,个人只要有坚定而虔诚的信仰,无需教会的权威作中介,便能直接获得上帝的恩宠和启示。
——刘文荣《西方文化史》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二)标志
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 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
教皇公布﹕杀人犯—7个盾(德意志货币)﹐抢劫犯—9个盾﹐谋杀亲属犯—4个盾﹐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救。总之﹐无论任何人犯下任何罪﹐只要拿出规定的金币来购买赎罪券﹐就会得到上帝的赦免。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三)概况
信仰得救
因信称义
教随国定
1.德国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主张: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1
2.西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加尔文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瑞士,并传布于苏格兰、荷兰等地,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尔文教宣称人因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泉源。
(三)概况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新贵族支持下于1533年宣布,英国教会不再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他促使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国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以英国国王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将英国圣公会立为国教。
亨利八世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材料:宗教改革有助于西欧文明的现代化。当时,识字率提高,思想十分活跃;民众觉醒和参政的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材料: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的转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文化上:
打击西欧以罗马天主教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新教没收教会财产,提倡的勤劳节俭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准备;
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宗教改革(16—17世纪)
(四)意义
1、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背景
2、天主教会对西欧尤其是对德意志的压榨最为严重。(教皇的奶牛)
3、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导火线。
宗教改革
过程:
德国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序幕。
成果:
建立独立于
罗马教廷的新教派
德意志的路德教派
瑞士的加尔文教派
英国的国教
影响: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物 成就 备注
哥白尼(波兰) 提出“日心说” 成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牛顿(英国) 经典力学 万有引力定律 成就:确立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布鲁诺(意大利) 坚定维护“日心说” 结果:被罗马教廷宣称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
伽利略(意大利) 观测证实“日心说” 结果: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思想解放推动科学进步
科学进步再促进思想进一步的解放
三、科学革命(16—17世纪)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17世纪 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8世纪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8世纪后期 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精神内核:“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国籍 人物 主张
法国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英国 亚当·斯密 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德国 康德 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理性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背景 内容 影响
文艺复兴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启蒙运动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 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封建+教会
阻 碍
束缚思想
解放思想
发展经济
14世纪
17世纪
文艺复兴
16世纪
宗教改革
18世纪
科学革命
启蒙运动
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
信仰自由
反对神权
解放思想突破束缚
理性主义反对封建
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提供蓝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