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学习目标一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三二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四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作者介绍(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茅盾代表作品创作特色文学思想基本概况人物影响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文学奖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作品简介重庆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整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是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这一切与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朴素积极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茅盾决心要讴歌延安抗日军民。但由于蒋介石处处限制共产党发展,甚至残害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民主人士。“白色恐怖”之下茅盾只能用隐曲的笔法,含蓄表达对延安战斗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风景”的描写,赞美解放区军民的生活状态。背景链接曲笔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解 题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尝试将第一段分成三个部分并总结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沙漠驼铃沙漠风景沙漠中人的活动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前夜看了 《塞上风云》......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然而人类更伟大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沙漠驼铃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试给每幅风景都拟一个四字小标题。123、45、67、89、10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模仿第一段,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相应段落内容并说说作者在这些风景中写了哪些人的活动?段落 概括 人的活动第一段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的沙漠第五、六段第三、四段第二段第九、十段第七、八段高原归耕延河余辉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走进风景之沙漠驼铃任务二:细读文章,概括风景特点,明了写景手段沙漠驼铃图“沙漠驼铃”,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色”“苍茫”“寂静”,空旷辽远却又了无生机,这是“风景”的背景,是静景。接着采用由静而动、由远而近的笔法,描绘了人类驾驭驼队的出现。当驼铃在微风中轻柔地击响,仙乐般回响在空中,当骆驼的方阵安详坚定地走近,生命的气息春风似的迎面拂来,这沉寂而单调的沙漠顿时生动美好起来,“庄严”而“妩媚”。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自然景观平板单调茫茫一片(绘形)纯然一色(绘色)哄哄火响(绘声)整齐的骆驼方阵:点-线-队(绘形)猩红的大旗(绘色)和谐的合奏叮当叮当(绘声)人类活动庄严妩媚完全改观议论: 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手法: 衬托 先扬后抑作者描绘的第一幅“风景画”有 什么特点? 其用意是什么?作者先写沙漠的自然景观。“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不见有半间泥房”,“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驼马的枯骨”也只是“偶尔有些”,突出了它的贫瘠荒凉、人迹罕至,说明它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次写人的活动。“昂然高步的骆驼”(绘形),“腥红的大旗”(绘色),“谐和的合奏”(绘声),使原本是“大自然的最单调钻平板的一面”的沙漠,顿时“改观”,显得庄严、妩媚起来了。最后通过议论,表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这样就巧妙地自然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了”。画面名称 风景特点、写景技巧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任务二:细读文章,概括风景特点,明了写景手段本文展示了六处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请找出每一幅风景后的议论语句,并思考它们的精神内涵。画面名称 作者的议论抒情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在记叙文中,议论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出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是在关键处的画龙点睛之笔。任务三:再读文章,品味精神内涵画面名称 作者的议论抒情句 精神内涵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吃苦耐劳和积极乐观,写人对自然的改造。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赞美延安儿女的生命力。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他们两个才是真正的风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画面组接风景——“纵”“横”联系这六幅风景画面在横向和纵向上呈现什么关联?提示:横向的风景体现出散文选裁的散,具有联想性、发散性纵向的风景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着一个方向,层层深入横向关联在六幅横向的风景中人物身份:人物活动:形散:神聚:各族人民、农民、艺术家、革命青年、战士运送物资、劳动、学习、休息、战斗看似独立的六幅画面,各种身份的人,做着不同的事。六幅画面所展示的相似性,即有关荒凉的自然,有关人的活动,有关人的精神。纵向关联第一个画面之后,“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第二、第三个画面之后,“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第四、第五个画面之后,“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第六个画面之后,“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纵向关联第一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第二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第三风景:民族精神的风景。客观、荒凉,原始、朴素改造、乐观,追求、积极严肃、勇敢,守护、坚毅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到延安参观访问,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5个月的不寻常生活,使茅盾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看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看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生活气象。作为关心时代、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生活、关心祖国命运,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茅盾不能不满怀激情地用手中的笔、用文字语言去讴歌、去赞颂。但是,茅盾当时身处豺狼当道,国民党统治的重庆,作家没有创作自由,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想要讴歌新生的革命力量更是不可能。茅盾就另僻蹊径,不得不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茅盾在1945 年出版的他的散文集《时间的纪录》的《后记》中写道:“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吧,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作者用含蓄的语言,尽可能地把在延安看到的一切写进文章中,把丰富的内涵较好地呈现给了读者。如“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话语中,隐含着作者对延安抗日军民的无限敬仰和热切的赞颂之情。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曲笔:作者虽未写明地点就是延安,但通过“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惯拿调色版的”“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等进行暗示,让读者明白这里写的是延安,描绘的是延安的劳动者,鲁艺的文化人,延安的革命青年、干部、战士,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斗争艺术,感受到根据地的蓬勃景象,并从中受到鼓舞,获得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力量。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通过谈风景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风景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杨礼赞通过白杨树赞扬抗日军民的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自然景物崇高的人类活动+真的风景=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五处议论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舒展自如,“形散而神不散”。从表达中心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层层加深,从而使中心思想反复深化。2.写景与议论相结合,贯穿全文。3.运用反衬、对比等,语言生动。写作特点:课堂总结文章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段,构成六幅色调鲜明的画面。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类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本文就是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环境类型自然环境 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社会环境 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即场面描写,是组成小说的最小单位(板块),类似于环境描写。场景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即由人物、事件、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如舞会、晚餐、战斗场面。场景(空间)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凡是人物聚集处,必有故事发生。角度 作用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主题方面 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