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解答技巧专题一 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事件 时间 原因 内容 影响 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农村土地分配不均,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私 有 制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农村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公 有 制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的改革政策先从农村开始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启示 ①改革的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专题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 时间 主要内容 影响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 - 1957 年底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 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路线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1984 年开始 1.所有制: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这一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 年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一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专题三 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时期 成就 模范代表 精神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毛泽东《水调歌头(才饮长江水)》一桥飞架南北,天变通途--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二铁:宝成铁路(江西鹰潭——福建厦门)—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 鹰厦铁路(陕西宝鸡——四川成都)—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 三公: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密切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钢铁工业:武汉钢铁基地、包头钢铁基地 (2)石油工业: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3)从无到有的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4)铁路: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5)生物科学技术: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热爱人民、鞠躬尽瘁) (3)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助人为乐、爱国爱民)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爱国爱民、助人为乐、敢于创新精神等十年文革时期 (1)1967年6月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氢弹 (2)1970年4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 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邓稼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专题四 政治制度制度名称 确立时间 形成会议 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②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 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专题五 民主与法制法律文献 时间 确立会议 内容 影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 ----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专题六 1949年以来重要会议会议 时间 主要内容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 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③确定首都、代国歌、国旗、纪年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4年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选举国家领导人 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②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中共八大 1956年 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 ①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②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实际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二大 1982年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1987年 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①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提出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我国加快了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十五大 1997年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 2002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 2012年 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九大 2017年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它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共二十大 2022年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 它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专题十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台湾问题 香港、澳门问题不同点 性质 中国的内政问题 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特殊权限 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有中央政府派出军队解决方式 再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争取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通过“一国两制”已实现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相同点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意义 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并保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专题十一 外交成就时期 主要成就 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50年代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世纪70年代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 揭开了中日两国外交的新篇章,之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后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启示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专题十二 科技文化成就领域 时间 成就 意义、影响“两弹一星”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66年 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航天技术 1999年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 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03年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农业 21世纪70年代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医学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 1956年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