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5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第四单元 热核心素养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完成热在水中传递的实验,规范使用实验器材,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热对流的特点和规律。 科学思维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归纳热在水中对流传递的规律,对比热在不同介质中传递方式的差异,培养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能力。 态度责任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责任感。科学观念认识热在水中主要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理解对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知道热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形成对热传递更全面的科学认知。 目录情境与问题1探究与发现2研讨与拓展3回顾与复习4总结与评价5学习任务1情境与问题聚焦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是怎样的?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聚焦开水能养鱼,你相信是真的吗?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水已沸腾,试管下部的金鱼还是自由自在的游动。为什么会这样?聚焦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递给锅底附近的水,靠近锅底的水会变热,那么中间的水和上层的水又是如何变热,乃至最后沸腾的呢?聚焦热在金属中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热在水中传热方式与在金属中的传热方式相同吗 学习任务2探索与发现探索1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实验材料:探索1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设计实验方案:①在试管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水。②将试管安装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注意试管口不可朝着人。③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注意戴好护目镜,不要用手触摸试管,以防烫伤。实验结束注意熄灭酒精,规范整理实验材料。探索1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小红的猜测:热的传递水和热的传递小邓的猜测:探索1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水无色无味,加热时不易观察到热在水中的传递路径,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1)感温粉末加入酒精可溶于水。(2)感温粉末常温下是蓝色的,加热后会变成白色。感温粉末探索1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加热试管中的水记录表 加热的物体加热的位置试管上部的水是否变热我判断:水运动的方向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水试管底部是试管底部 试管上部探索1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加热过程中,感温粉末颜色的变化是怎样的 感温粉末是怎么运动的 感温粉末的颜色:感温粉末的流动:上面的先变白逐渐往下延伸,最后全部变成白色。下面的粉末变白之后迅速向上流动,上面的蓝色粉末往下面流动。探索1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热水向上运动冷水向下运动当加热试管底部时,试管底部的热水会流向试管上部,试管上部的冷水又补充到试管底部。冷热水通过循环传递热量,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对流。探索2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如果换成较大的容器,并在容器底部加入红墨水加热,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是怎样的?容器内的水都会变热吗?我的猜想红墨水会随热水上升,随冷水下降,最后布满整个烧杯。探索2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实验步骤:①安装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三脚架组成的加热装置。②在大烧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小心伸入试管水下加热的地方,挤2滴红墨水。③用酒精灯的外焰隔着石棉网给烧杯底部加热,观察试管中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探索2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记录单加热烧杯中的水 加热的物体加热的位置烧杯内的水是否变热我看到:红墨水的运动方向烧杯中的水烧杯底部是底部的红墨水上升到烧杯顶部,又从左右两边落下,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探索2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通过加热受热点的热水向上方流动,并且将热量带给周围的水,被加热的水上浮到水面,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形成多方面立体的流动,最终整杯水都热了起来。所以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冷水向下方流动冷水受热向上方流动学习任务3研讨与拓展1.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热的?研讨热水向上运动冷水向下运动2.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研讨冷水向下方流动热水向上方流动低温液体高温液体热对流拓展热在气体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冬天,我们在房间里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的空气是怎样热起来的 请用文字和箭头在图上将你的猜测表达出来。拓展观看视频《热对流现象》,了解更多热对流的现象。学习任务4回顾与练习1.选择题。练习(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A.夏天打开冰箱,会看到很多“白气”,这其实是水蒸气凝结的小水滴B.夏天开空调时,整个房间都会凉快下来,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C.烤火时会感觉很暖和,这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2)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叫作( B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CB2.填空题。练习(1)热在固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热传导,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热对流。 (2)热从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叫作 热对流。 (3)加热试管中的水时,水量不宜超过试管容量的_________。 热传导 热对流 热对流 3.判断题。练习(1)热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递,但是空气比较特殊,不能传递热。( )×(2)加热试管中的水时,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 √ )√(3)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如果烧杯太大,烧杯中的水就不能全部热起来。 ( × )×(4)烧菜时,用锅铲不断地炒动,可以加快菜内的热传递。( )√学习任务5总结与评价总结通过两个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热在其他液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科学态度合作学习评价1.完成《同步分层作业》。2.预习下一节课文内容,准备实验用具。作业感谢聆听/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课题 4.5 热在水中的传递 课型 新授课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试验》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法探究水在不同容器中的热传递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途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同时,在教科书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经认识掌握了水的热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整个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对于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研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非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在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热在水中主要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理解对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知道热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形成对热传递更全面的科学认知。 科学思维: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归纳热在水中对流传递的规律,对比热在不同介质中传递方式的差异,培养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能力。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完成热在水中传递的实验,规范使用实验器材,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热对流的特点和规律。 态度责任: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热对流;了解热在其他液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难点: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并能够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提供水、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高锰酸钾固体、学习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情境与问题 1.谈话导入: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是怎样的? 预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设疑:开水能养鱼,你相信是真的吗?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水已沸腾,试管下部的金鱼还是自由自在的游动。 3.设疑: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递给锅底附近的水,靠近锅底的水会变热,那么中间的水和上层的水又是如何变热,乃至最后沸腾的呢? 4.点出课题:热在水中的传递。探究与发现 探索一: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1.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 (1)试管中加水 (2)加热试管一端 3.推测热在水中的传递路径,并在《学生活动手册》 中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 4.填写实验记录单。 5.冷热水通过循环传递热量,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热对流 6.便于观察水运动过程的方法 探索二:加热烧杯中的水,探索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1.如果换成较大的容器,并在容器底部加热,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还会一样吗?容器内的水都会变热吗? 2.实验步骤。 ①安装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三脚架组成的加热装置。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小心伸入试管水下加热的地方,挤2滴红墨水。 ③用酒精灯的外焰隔着石棉网给烧杯底部加热,观察试管中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 3.实验记录单二 4.小结:通过加热受热点的热水向上方流动,并且将热量带给周围的水,被加热的水上浮到水面,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形成多方面立体的流动,最终整杯水都热了起来。所以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研讨与拓展 (一)研讨 1.研讨一: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热的? 2.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 (二)拓展 1.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 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2.观看视频。回顾与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 A.夏天打开冰箱,会看到很多“白气”,这其实是水蒸气凝结的小水滴 B.夏天开空调时,整个房间都会凉快下来,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 C.烤火时会感觉很暖和,这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 (2)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叫作( B )。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 ……总结与评价 总结: 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在《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够规范,如加热水时火焰大小控制不当,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缺乏细致的观察和记录,难以捕捉到关键信息。此外,在理解对流的微观原理时,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将宏观实验现象与微观分子运动联系起来。小组合作中,存在分工不明确、部分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率。后续教学中,需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和规范训练,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借助动画演示、模拟实验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对流的微观原理;优化小组合作机制,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和职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知识。 以上教学设计围绕热在水中的传递展开。若你对教学实验的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新想法,欢迎随时沟通交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5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docx 4.5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课件).pptx p25.mp4 p6.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