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期育贤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题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考古研究表明,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遗存中,稻谷占食用植物总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过采集获取的野生植物资源占比17%。这最能印证( )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了农业社会 B.原始农业与采集经济长期并存
C.稻作农业已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D.作物多样性成为农业生产特征
2.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 B.治国理念趋于理性
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D.宗法意识日趋淡漠
3.下图分别是西周时期和秦朝时期的山东地区。图中的变化体现出(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B.地方人口大幅增加
C.国家疆域面积逐渐扩大 D.地方割据势力消失
4.中华文明自古注重“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虽思想主张各异,但儒家“仁礼并重”、道家“道法自然”、墨家“兼爱非攻”等学说在争鸣中相互吸收;汉代以降,“儒法合流”“三教并行”成为治国理政与思想融合的典型;唐宋时期,中原农耕文明与边疆游牧文化通过互市、通婚等方式深度交融,形成“胡汉共风”的社会图景。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精神内核。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是( )
A.秦朝推行“以法为教”,统一文字与度量衡
B.魏晋玄学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调和名教与自然
C.明清统治者厉行“海禁”,严控对外交流
D.宋代“程朱理学”确立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5.中唐时期,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府兵制也因此崩溃。大量失地农民逃亡,导致户籍制度混乱,政府难以掌握人口和土地的真实情况。这可以用来研究( )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弱化 B.唐朝人口大幅减少
C.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D.实施两税法的背景
6.两宋都城的酒楼茶肆中常见的酒,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且来自不同地方。宋代酒楼茶肆中常见的酒水如下表2所示,据此可知宋代( )
品牌 产地
湖州 六客堂
浙西仓 皇华堂、齐云清露、宜赐碧香、有美堂
浙东仓 爱咨堂
苏州 双瑞
扬州 琼花露、爱山堂
A.商业税成为国家财税收入主体 B.人民社会经济生活丰富多彩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商品的流通 D.市民阶层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7.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又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强调:“市井之利,非一人之私,乃天下之公。”由此可知,顾炎武主张( )
A.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制衡 B.倡导经世致用,重视社会实践
C.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强调社会责任,重视商业利益
8.1896年大清邮政建立,开始了从官方驿站体系向官民混用的国营邮政体系转化。如图为1907—1936年邮政点数量及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期间邮政点海拔高度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反映了( )
A.自然灾害频繁迫使邮政设施迁至高海拔地区
B.近代交通网络扩展推动边疆地区邮政覆盖
C.列强势力渗透导致邮政系统战略重心转移
D.农业垦殖技术突破使高寒地区人口激增
9.1940年10月5日,《新华日报》刊载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纲领》提到“彻底实现民主政治,建立廉洁政府,实现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之选举制,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吸收一切抗日人民参加政府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表明(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正式提出
党报媒体侧重根据地廉政建设宣传
C.旨在抗日根据地政权选举制的建设
D.重视宣传调动人民群众抗日积极性
10.下图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末期某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作品。该作品折射出当时人民( )
食堂办得好 生产劲头高
A.实现共同富裕的喜悦 B.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
C.进行农业改造的艰辛 D.参加土地改革的热情
11.表1为1953—1993年湖南省GDP增长率变化表。导致表中GDP增长率多次“高于8%”的共同原因是( )
表1
年份 1953年 1963年 1973年 1983年 1993年
GDP增长率 8.92% -0.608% 8.21% 10.71% 26.11%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D.改革开放的深入
12.公元8~9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开展了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大量文化典籍被译为阿拉伯语。这一文化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阿拉伯商人的海上贸易活动 B.帝国境内的多民族人口迁移
C.统治者对异教文化的包容政策 D.拜占庭与阿拉伯长期和平交往
13.19世纪中期,伦敦城市化进程迅猛,大量农村人口与移民涌入工业区谋生。至1851年,伦敦人口达230万,但住房严重短缺,工人家庭常挤居地下室或狭小公寓,街道污水横流、垃圾堆积。1848年霍乱爆发导致1.4万人死亡,议会调查显示贫民窟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此类问题催生了《公共卫生法》《住房法案》等社会改革,但贫民窟的贫困、疾病与道德危机仍长期困扰城市发展。19世纪伦敦贫民窟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圈地运动迫使失地农民涌入城市 B.殖民扩张加剧本土劳动力过剩
C.工业革命引发人口与住房失衡 D.宗教改革削弱传统社区凝聚力
14.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跨大西洋奴隶贸易逐渐衰落的同时,中国东南沿海出现大规模“苦力贸易”,英国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欧洲移民潮涌入美洲。这些人口迁移现象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后蒸汽轮船技术突破远洋运输瓶颈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对劳动力的掠夺性需求
C.殖民国家为传播基督教文明推行的文化同化政策
D.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引发的政治动荡
15.图2是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出生于新西兰)在1947年6月画的名为《来自德里的黑马》的漫画。该漫画旨在说明( )
图2
A.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英国自治方案埋下地区分裂隐患
C.印巴分治确保了南亚的和平 D.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结束
16.近年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提到“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近20年的时间过去,在其著作改版中又写道“全球化已经反噬了西方发达国家,这导致不满的砝码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一方”。据此可知(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B.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
C.当今世界经济呈逆全球化趋势 D.发展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时间 大事
1841年 两广总督祁贡上《请推广文武科试疏》,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动议
1864年 李鸿章提出“欲觅制器之器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科取士”
1898年 清廷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1898年 6月2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9月,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 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1901年 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出身,对成绩优秀者再行考试,殿试后“因材器使,优予官阶”
1903年 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留学生归来后的待遇和地位
1904午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并对国内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和奖励做出规定。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 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被清延采纳
1905年 拟定《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规定对留学生根据考试优劣给予官职。留学生选官制度确立
1913年 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依据《中国近代史》选编
请仔细阅读表格中信息,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18.【拉美民族民主运动】(16分)
材料一
生活在拉美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不断有欧洲人、非洲人迁徙或被贩卖到拉美,各民族文化与血缘的交汇与融合就此开始。诸种族血缘的交融,促使拉美殖民地时期的人口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拉美诸种族之间不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各种文化趋同发展。经过碰撞磨合之后吸收了印第安文化、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的精华于一体,逐渐形成兼收并蓄的独特的拉美文化。到1760年前后,一些克列奥人(注:土生白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原有种族的后裔,开始把自己看作是居住地的子女。他们自称为“美洲人”,以此有别于他们所痛恨的欧洲人,并将自己的祖国与遥远的宗主国对立起来。
——摘编自张家唐《论拉美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在波菲里奥·迪亚斯统治期间,墨西哥启动了早期现代化进程。他用“面包加大棒”的政策,重奖自己的支持者,严打自己的反对派,在墨西哥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政治稳定。外国投资者在迪亚斯作出的“秩序和赚钱”的承诺的吸引下,投资额从1884年的1亿比索增加到1911年的3000亿比索,大大刺激了墨西哥经济的增长。但是迪亚斯让外国人控制了墨西哥经济的要害部门。1910年开始的、主要由中产阶级发动的争民主的斗争,终于因社会矛盾的激化而发展成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大起义。
——摘编自曾昭耀《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拉美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爆发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墨西哥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第一是中国文化乃由中国(中华)民族所独创。第二是由第一事引申而来,正因中国文化乃由一民族或一国家所独创;故其文化演进,四五千年来,常见为一线相承,传统不辍。只见展扩的分数多,而转变的分数少。由第一点上,人们往往误会中国文化为单纯;由第二点上,人们又往往误会中国文化为保守。其实中国文化一样有他丰富的内容与动进的步伐。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中华文化对近代世界发展的贡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质文明方面,1925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四大发明”说法:“(中国)四大发明在文艺复兴之初之欧洲的流播,对近代世界的形成起过重大作用”。第二类是制度类型,如中国官僚体制强调的是科层等级、理性、中性、贤能、开放等价值,影响了近代以来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第三类属于理念类型,如中国儒家的“有教无类”思想构成了近代西方大众教育的思想根源等。
——摘编自郑永年《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12分)
2025年上期育贤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科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D D D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B B A
1.【答案】B【解析】在贾湖村遗址碳化植物遗存中,稻谷等农作物占82%,同时野生植物资源占17%,这表明当时既有原始农业,又有采集经济,二者长期并存,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的经济特征,故选B项;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且“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缺乏材料支撑,排除A项;材料显示采集仍占一定比例,无法说明稻作已完全取代采集渔猎,且新石器时代早期渔猎采集仍普遍存在,排除C项;稻谷占绝对主导,橡子、菱角为采集所得,并非农业种植的多样性作物,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中多种作物共同种植的特征,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商朝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用人牲,而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建立礼乐制度,反映出从依赖鬼神祭祀转向注重现实民生的治理方式,礼乐制度以规范人际关系为核心,减少人牲等原始宗教行为,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政治策略的理性化,故选B项;西周尚未形成专制君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君主权力受多方制约,排除A项;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西周礼乐制度虽为后世儒家继承发展,但此时尚未形成儒家伦理体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十分重视宗法意识,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略
4.【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中华文化“和而不同”体现在不同思想或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如儒道墨相互吸收、儒法合流、三教并行、胡汉共风等,核心是多元共存与交融,魏晋玄学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结合,既保留双方特色又实现调和,符合“和而不同”精神,故选B项;秦朝“以法为教”独尊法家,打压其他学派,统一文字与度量衡虽利于文化统一,但强制手段违背多元交融,排除A项;明清“海禁”隔绝中外交流,阻碍文化互动,与题干开放包容的“和而不同”相悖,排除C项;程朱理学虽吸收佛道思想,但强调儒家绝对权威,形成单一思想主导,缺乏多元共存特征,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略
6.【答案】D【解析】宋代酒楼茶肆中酒水种类繁多、产地各异,反映出市民阶层的消费需求丰富多样,有不同产地和品牌的选择,故选D项;材料仅列举酒水品牌,未提及商业税,无法得出其成为国家财税收入主体,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酒类商品多样,无法全面体现人民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多彩”,且酒类属饮食消费,不能涵盖其他经济生活领域,排除B项;表中酒水产地集中于南方(湖州、浙西、浙东、苏州、扬州),但题干未提及北方产酒或南北酒类流通对比,无法直接说明经济重心南移与商品流通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题干中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强调普通民众对天下兴亡负有责任,体现其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市井之利,非一人之私,乃天下之公”则明确将商业利益提升到公共层面,主张商业应服务于天下而非个人私利,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对公共责任与商业价值的肯定,故选D项;顾炎武虽批判君主专制,但题干未涉及分权制衡的具体主张,其思想核心仍属儒学范畴,排除A项;经世致用确为顾炎武的学术特点,但题干未体现治学方法或社会实践的论述,排除B项;黄宗羲明确提出“工商皆本”,而顾炎武强调的是商业的公共属性,并非否定农本,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1907—1936年间,随着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的发展,政府能够将邮政服务延伸至此前交通不便的边疆高海拔地区(如西藏、云贵高原等),交通网络的完善直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行政整合,邮政点的增设既是国家强化边疆治理的体现,也是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故选B项;自然灾害虽可能局部影响设施位置,但难以解释长期、整体的海拔上升趋势,且缺乏史料支撑这一时期灾害频发与邮政迁移的直接关联,排除A项;列强在华邮政系统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而中国国营邮政向高海拔地区的扩展更多是主权强化行为,而非被动应对列强势力,排除C项;20世纪初农业技术突破有限,高寒地区大规模垦殖和人口增长尚未成为普遍现象,与邮政点海拔上升的关联性较弱,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施政纲领强调民主政治和人民权利,核心在于动员群众抗日,增强其抗日责任感与积极性,凝聚抗战力量,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于1935年瓦窑堡会议正式提出,1937年国共合作标志其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纲领虽提及廉洁政府,但整体强调实现民主政治及吸引人民参与政府工作,以团结抗日力量,并非侧重廉政建设宣传,排除B项;材料中有关建立廉洁政府、实现民主政治等多项举措皆有体现,并非单纯针对选举制建设,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8年前后),中国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漫画通过描绘集体食堂的繁荣场景,意在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优越性”,激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这一时期,国家以高指标、高速度为特征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强调“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宣传画作为政治动员工具,核心目的是塑造群众对政策的认同感与积极性,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尚未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因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困难(如三年困难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已于三大改造中完成,50年代末期的主题是人民公社化而非改造,排除C项;土地改革(1950—1952年)早已结束,与50年代末期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1953年正值“一五”计划实施,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推动经济增长;1963年虽GDP负增长,但随后国民经济调整政策逐步恢复生产;1973年周恩来主持工作期间进行局部整顿,经济有所回升;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农村生产力解放;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释放经济活力,这些年份GDP增长较高的共同点均源于不同历史阶段国家针对当时形势作出的政策调整,故选B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于1956年,无法涵盖1953年及后续部分年份,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1993年前的时间节点不符,排除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无法解释1953年、1963年、1973年的增长情况,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公元8—9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对异教文化持包容政策,积极推动翻译活动,使得大量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译为阿拉伯语,故选C项;阿拉伯商人虽通过贸易促进了东西方物质交流,但题干强调官方主导的学术活动,与商人群体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多民族人口迁移可能增加文化多样性,但材料未提及人口流动与翻译活动的因果关系,且翻译工程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排除B项;拜占庭与阿拉伯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如717年君士坦丁堡围攻战),且题干未提及拜占庭文化输入,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大量人口涌入伦敦等城市工业区,使得人口急剧增长,而住房建设却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人口与住房失衡状况,这直接导致了贫民窟问题,故选C项;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5世纪末到19世纪,并非19世纪伦敦贫民窟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殖民扩张主要涉及海外资源掠夺和贸易扩张,与本土劳动力过剩及住房问题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时间较远,不是19世纪伦敦贫民窟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衰落的同时,苦力贸易、罪犯输送和欧洲移民潮的出现,其共同根本原因是体现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中通过不同形式掠夺或吸引劳动力的本质需求,故选B项;蒸汽轮船技术突破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条件,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传播基督教更多是殖民活动的附带目标,与苦力贸易、罪犯输送等经济的驱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引发的政治动荡主要影响19世纪初期欧洲,与题干中19世纪中叶后的移民潮时间不符,且无法解释亚洲、澳洲等地的劳动力流动,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从漫画中的“蒙巴顿”“印度斯坦”“巴基斯坦”可知,这与蒙巴顿方案相关,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这种分治方案是基于英国的殖民利益等多种因素考虑,人为地划分地区,必然会埋下地区分裂隐患,例如后来印巴之间长期存在领土争端等问题,故选B项;漫画中没有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信息,也不符合史实,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排除A项;印巴分治后,南亚地区冲突不断,并没有确保南亚的和平,排除C项;虽然印巴分治是印度独立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但不能就此说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结束,当时亚洲还有其他地区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斯蒂格利茨指出全球化最初引发发展中国家不满,20年后发达国家也因全球化受损而产生不满,说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说明建立更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很有必要,故选A项;材料指出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反噬,并非强调更有利于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转移,未提及全球化进程停滞或逆转,且当前全球化仍是主流趋势,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在现行经济秩序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达国家仍掌握国际规则的主导权,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6分)
示例:
论题:民族危机推动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变革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意在选拔实用人才。在民族危机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清末新政开始了,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904年正式建立学堂选官制度,1905年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也被清廷采纳。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不断变革人才选拔制度。
【解析】
据材料“1898年”“清廷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并结合所学可得论题,如:民族危机推动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变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展开阐述,如:据材料“1841年两广总督祁贡上《请推广文武科试疏》,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动议”“1901年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1905年拟定《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结合所学可得,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意在选拔实用人才。在民族危机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清末新政开始了,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904年正式建立学堂选官制度,1905年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也被清廷采纳。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如: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不断变革人才选拔制度。
18.【答案】(16分)
(1)因素:人种多样化与人口结构变化;种族融合;兼收并蓄的拉美文化形成(或文化认同);宗主国的压榨;拉美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8分)
(2)影响: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墨西哥民主改革的进程;导致外国资本控制本国经济,损害了国家主权;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统治危机。(8分)
本题考查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第(1)问抓住“促使拉美殖民地时期的人口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形成兼收并蓄的独特的拉美文化”“将自己的祖国与遥远的宗主国对立起来”等,从人种、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概括即可。第(2)问考查唯物史观,从积极、消极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不断有欧洲人、非洲人迁徙或被贩卖到拉美”“促使拉美殖民地时期的人口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知,人种多样化;据材料一“逐渐形成兼收并蓄的独特的拉美文化”可知,兼收并蓄的拉美文化形成;据材料一“并将自己的祖国与遥远的宗主国对立起来”可知,民族意识的兴起。
(2)从积极、消极方面分析。据材料二“在墨西哥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政治稳定”“大大刺激了墨西哥经济的增长”可知,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墨西哥启动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发展成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大起义”可知,推动了墨西哥民主改革的进程;据材料二“迪亚斯让外国人控制了墨西哥经济的要害部门”可知,导致外国资本控制本国经济,损害了国家主权;;据材料二“因社会矛盾的激化”可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统治危机。
19.【答案】
(1)特点:中华民族独创;一脉相承,连续不断;内容丰富多彩;开拓创新;兼收并蓄。(8分,任答四点即可)
(2)贡献: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中国官僚体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中国儒家教育思想构成了近代西方大众教育的思想根源;中华文化向东亚各国传播,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12分,就三点内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解析】
(1)据材料一“第一是中国文化乃由中国(中华)民族所独创”,可得中华民族独创;据材料一“四五千年来,常见为一线相承,传统不辍”,可得一脉相承,连续不断;据材料一“只见展扩的分数多,而转变的分数少”,可得内容丰富多彩;据材料一“其实中国文化一样有他丰富的内容与动进的步伐”,可得开拓创新、兼收并蓄。
(2)据材料二“(中国)四大发明在文艺复兴之初之欧洲的流播,对近代世界的形成起过重大作用”,可得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据材料二“中国官僚体制强调的是科层等级、理性、中性、贤能、开放等价值,影响了近代以来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可得中国官僚体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据材料二“中国儒家的‘有教无类’思想构成了近代西方大众教育的思想根源”,可得中国儒家教育思想构成了近代西方大众教育的思想根源;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中华文化向东亚各国传播,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