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课前导读】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课标: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 20 课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洪武丈量鱼鳞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明朝①允许民众开垦荒闲田;②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③组织移民屯田;④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朱元璋【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作用: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材料一 《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清朝《耕织图·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清朝①开垦造田: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清政府颁布的开荒执照顺治1.阅读下表,回答问题。课后活动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时 间 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雍正二年(1724)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因素: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清朝②兴修水利: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课前导读】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清朝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③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 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清朝—“湖广熟,天下足”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手工业明朝清朝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7,梳理明清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清代纺织图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译文:机户出资购买织机,织工受雇出力纺织,两者相互依存。反映:出现雇佣关系清朝织布图明清时期,妇女织布是重要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此图反映了妇女辛苦劳作的场景。特点:人数多,规模大,分工合作,面向市场,雇佣关系清雍正 粉彩过枝福寿双全八桃五蝠大盘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 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商业明 清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8,梳理明清商业的发展。①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②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③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开设票号)。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影响: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流入中国的西班牙银元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二)、商业天下四聚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姑苏繁华图》(局部)画面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景象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三、 人口的增长阅读P119,梳理明清人口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鼎盛康熙雍正全国人口超过1亿1.5亿3亿三、人口的增长1、表现2、原因: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②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3、措施:①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②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41.45 3.56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1822 3.73 756.21 2.031851 4.32 756.29 1.75三、人口的增长4、影响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扩大开垦荒田大量开荒垦田粮食产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①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②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启示: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 明末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盛泽镇上一个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个情节反映出这一时期出现了( )A.瓦子 B.商帮 C.票号 D.手工工场D2. 进入清朝后,随着康熙皇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正式取消人头税,中国人口开始出现了狂飙突进的人口大爆炸。材料反映出清朝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观念发生巨大改变B.政府政策的推动C.政府大力禁止海外贸易D.手工业经济的发展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