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考点1 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朝的 兴衰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建立 意义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 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统治中心 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暴政 致亡 夏朝历经了400多年,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 在位时建造了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 役。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起兵攻伐桀,桀大败,夏朝 灭亡商朝的 兴衰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起兵打败夏桀后建立都城 商朝的都城最初在亳(今河南郑州),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暴政 致亡 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酒池肉林”,施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的 兴衰 文王 治周 周国原是商的属国,周文王勤于国事,致力于农业发展,重用贤才,在姜尚的辅佐下,国力逐步强大武王 伐纣 武王即位后,联合各小国进攻腐朽的商朝。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纷纷倒戈。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 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周朝的 兴衰 西周 衰亡 1.公元前841年,政局混乱,周厉王无道,发生“国人暴动”,西周衰弱2.周幽王昏庸无道,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来攻西周,诸侯没有救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东周 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2.西周的亡国之君是周幽王,而非周厉王。3.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而不是周文王,周朝的建立者姓“姬”,而不是姓“周”。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1.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修筑了城堡、宫殿。2.从阶级关系上看,夏朝的主要阶级有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奴隶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另一个特征,即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以上两点说明夏朝已具备一个国家的特征,所以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考点2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西周的 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的 分封制 内容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前朝贵族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的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从而形成周朝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还有很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西周的 分封制 内容 受封者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交纳贡物,平时镇守疆土,战时服从周王调兵,随从周天子作战。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的义务作用 西周的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评价 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到了西周后期,王权衰微,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它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分封制遭到破坏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西周实施的分封制,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疆域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元朝为加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此后,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一、西周分封制的特点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由此就形成了西周等级森严的统治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受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封制下,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等,封他们为诸侯。但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3.带有宗族统治色彩为了维护西周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西周推行嫡长子继任制。即周天子的嫡长子继任“天子”,其他儿子则受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封号,其他儿子受封为“卿大夫”。这种带有宗族色彩的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通过夏、商、西周的更替,你有何认识?1.夏、商、西周末代暴君的残暴统治。(如夏桀、商纣王和周幽王,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2.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央政府的威信下降或势力衰落。认识:国君应该勤政爱民,不应该施行暴政;得民心者得天下。考点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 争霸 背景 1.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逐渐失 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2.为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小国的控制权,诸侯国之间混战 不休齐桓公 首霸 条件 1.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大疆域标志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春秋 争霸 晋楚争霸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建立霸业。(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问鼎中原,成为霸主。(相关成语: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吴越争霸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任用孙武为将军,打败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成为最后一位霸主战国 七雄 性质 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形成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和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战争 魏齐桂陵之战(相关成语: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相关成语:减灶诱敌);秦赵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进攻(相关成语:纸上谈兵)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对春秋战国时期 战争的认识 1.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但是,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各诸侯国改革了本国内政,采取了一些富国强兵的措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2.通过兼并战争,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这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也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2.晋国是西周通过分封制建立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到了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发展,大量的私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遭到破坏,一些国家通过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样,奴隶制生产关系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2.政治上:由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诸侯国为了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获得胜利,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3.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局面出现。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2.概况: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3.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4.作用: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考点4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青铜工艺 的成就 概况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觚、盉等;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用途 功能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代表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甲骨文 概念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载 内容 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地位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 造字 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影响 1.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1.我国冶铜历史悠久,现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出现时间早于夏朝;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觚、盉等。2.商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贵族的饮食、祭祀、军事,虽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青铜器具,但并不广泛用于当时社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考点5 知道老子、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春秋时期 的老子 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的思想家;其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春秋时期 的老子 思想 主张 哲学 思想 1.顺应自然: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盛极而衰等)春秋时期 的老子 思想 主张 政治 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影响 1.在西汉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汉初统治者实行 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出现了“文 景之治”的局面 2.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 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这和如今重视环境保护 的观点十分吻合春秋时期 的老子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人,是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 称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等。其言论被弟子收录整理成《论 语》一书。《论语》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重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秋时期 的老子 思想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实现“仁”,就要做到对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2.孔子提出“礼”的学说,所谓“克己复礼”,即主张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政治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春秋时期 的老子 教育 1.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面前,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王室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并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3.在学习态度上,主张要有老老实实、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 期的“百 家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制度逐步确立,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相继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社会发生激烈变化。当时,代表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纷纷著书立说,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 期的“百 家争鸣” 诸子 思想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利互爱,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儒家 孟子 1.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2.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战国时期 的“百家 争鸣” 诸子 思想 儒家 荀子 1.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2.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唯物主义思想)道家 庄子 1.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2.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 韩非 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战国时期 的“百家 争鸣” 历史 影响 1.“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前后持续了几百年。这种局面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涌现。大量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在这一时期出现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编写而成的,不是由孔子自己著述的。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政”是由孟子提出来的,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社会动荡、军阀割据的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应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方略。二、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主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等。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法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墨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反对战争,提倡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兵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军事理论的发展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综合演练】一、选择题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B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C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3.《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4.“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C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5.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A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二、综合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整顿)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归服)。——《论语》(1)材料一中是谁的观点?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答案] 孔子。以德治国。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在什么时期?请概括其影响。[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