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唐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89年隋朝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隋朝建立
2、隋朝的建设与灭亡
A、隋的建设
B、隋的灭亡原因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 ,现已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4)实行科举制
(5)开创三省六部制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
2、评价: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利: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
1、唐朝的建立
2、唐朝的统治
3、唐朝后期的问题(衰亡的原因)
A、政治:政治稳定
B、经济:经济发展
C、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繁荣
D、民族关系:民族交流融合
E、外交:外交开放
F、科技:科技进步
A、政治稳定
开创政治盛世
继承完善科举制
政治制度成熟—三省六部制完善
1、政治之盛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繁荣初现
持续发展
空前繁荣
材料一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
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和广泛性。
材料二隋唐科举制……对人们通过考试竞争而进入仕途来说,,使得一部分处于社会中低层而了解社会实际的优秀人物取得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样,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扩大选取各种人才的范围,又能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完善封建社会的管理,从一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强盛。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材料四(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
扩大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积极向学的社会风气
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
弊端:但后来科举制却日趋僵化,尤其是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归纳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
1、先秦:
2、战国:
3、西汉武帝:
4、魏晋南北朝:
5、隋唐:
唐朝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图
作用与影响:
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权,职权分明,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同时对君权也有节制的效果。
另一方面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特点:相权三分,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强化君权,节制君权。
B、经济发展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
唐三彩
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釉下彩绘
商业
货币统一:年号+通宝
A、坊市制度严格
(市有时间空间限制、政府设官员严格管理)
B、夜市草市繁华
你能总结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史实吗?
1、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许多都以“贝”为偏旁,间接反映了上古时期曾以海贝充当货币的事实。
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3
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4
春秋战国时期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5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
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
从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6
北宋交子
元朝宝钞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7
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
晚清光绪银元
民国银元
从铜铸币到白银货币化
从手工铸币到机器制币
C、思想文化繁荣:
F、科技进步:印刷术、火药、天文、医药
E、外交开放:
唐朝开放对外贸易,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列举事实表现)
思想:
诗歌
书法
绘画
舞蹈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一、多元思想并立
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创立
发展
焚书坑儒,遭受重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为封建统治思想。
佛教道教盛行,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三教合归儒”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合一”,理学创立。
灭佛过程及影响
龙兴寺佛造像(北魏)
过程:
①政府反佛:
③民间反佛:
影响:
“三武一宗灭佛”,“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代表人物是范缜。他从唯物主义出发,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dù]俗伤法,抑由于此。
——《南史·郭祖深传》
①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广修寺庙,影响户口、籍贯登记,影响税收。僧尼违法现象严重。
据材料分析历史上为什么出现大肆灭佛的现象?
(1)阅读教材P35-36并结合地图,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途径有哪些?
军事打击;册封;设置机构;和亲;会盟。
(3)意义:
(2)政策特点:
D、民族融合
灵活多样、以和为主、因俗而治、民族平等、开明包容。
①有利于祖国边疆的开发与管理;有利于唐朝的统治。
②推动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朝后期的问题(衰亡的原因)P37-38
A、藩镇割据,外重内轻;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政治黑暗腐朽
C、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二)唐朝的衰亡
名词解释: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政治 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 拥有财权
军事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的割据性
(三)五代十国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1、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三)五代十国
基础梳理
1、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2、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581
隋朝建立
589
隋朝统一
618
隋朝灭亡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755
安史之乱
875
黄巢起义
907
朱温称帝
建立后梁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1.东晋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 )
A.耕种技术出现变革 B.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田庄经济效率提高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宜改姓元氏 …… ”,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
A.传播了佛教文化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
3.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4.唐朝敦煌壁面中的飞天造理波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现出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传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彰显出独具特色的中华艺术美。这些飞天造型折射出唐朝( )
A.文化辐射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边疆经济繁荣 D.政治制度先进
6.《元和郡县图志》载:“……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巩固了隋的封建统治 B.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使华北平原成为沃土
7.“隋代的义仓置于乡社,由社司(主管社仓储粮的官吏)进行管理,一旦遇到灾荒年,粮食出现短缺时,则社司就将义仓的粮食赈给本乡百姓,以此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年,从而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民变。”由此可知隋朝设置义仓旨在此可知, ( )
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C.减少自然灾害发生 D.满足民众日常生活
1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11.鉴于对九品中正制下州县中正官在举荐人才时“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皇上)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可见,隋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完善监察制度 B.选拔忠实奴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系贵族特权
12.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
A.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B.严重影响行政办公效率
C.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D.进一步削弱了君主专制
13.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据此可知,唐朝( )
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
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 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
14.唐代玄樊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樊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 )
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 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
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 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通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6分)
重点探讨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1、社会:经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稳生活;
2、政治:改革吏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3、经济:注重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制度;
4、军事:对外用兵有节制;
5、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6、民族关系:采用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边境统一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1、朝政腐败
2、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3、藩镇割据、外重内轻
4、宦官专权
5、朋党之争
6、农民起义
唐朝衰亡的原因: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二)唐朝的衰亡
1、安史之乱
(3)影响
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
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
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重点探讨
隋唐的盛世衰亡对当今大国治理有何启示?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生产破坏、民不聊生
人民起义、6 1 8 亡
隋朝衰亡
唐朝衰亡
外重内轻、朝政腐败、边防空虚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9 0 7 亡
1、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强大、以民为本
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坚持以法治国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
4、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政策
(一)隋朝的衰亡
重点探讨
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早年灭陈,实现统一
修筑运河,意义重大
广设仓库,备灾有方

营建洛阳,大兴土木
三征高丽,民不聊生
修筑运河,穷奢极欲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隋炀帝兴建洛阳城,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导致了一个富裕的隋朝走向了速亡的命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