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人口变化看隋唐盛衰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通过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时空观念】 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 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 感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体会古代王朝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时空定位755年618年907年 朱温废唐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755-763)藩镇割据黄巢起义581年唐朝建立隋朝建立589年完成统一开皇之治初唐盛唐短盛乱960年北宋建立隋唐五代十国581—618618—907907—979(一)隋朝的兴亡2.隋朝建立,再造统一(581-618):P32:(1)建立(2)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3)意义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将近4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打击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关陇贵族);为唐朝的强盛奠定基础一、隋朝极盛与短命而亡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知识拓展广设仓库(长安、洛阳及地方)兴建洛阳城各项建设供应朝廷粮食物资的仓库;备灾赈济乡间的义仓目的:满足京城供给、军事供需、灾荒赈济。开皇十二年(592),“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末,关中大旱,人饥”隋文帝只得率关中人众就食洛阳:“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成为“逐粮天子”。“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唯洛阳三善咸备。”——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思考:结合材料以及所学,说说隋炀帝建东都的原因?洛阳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农业条件;营建东都洛阳是政治军事形势的客观需要;营建东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开发)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留有炭化的谷子50万斤。一、隋朝极盛与短命而亡含嘉仓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北京),向南到余杭(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②评价:利:①政治:贯通南北,巩固了国家统一。②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文化:促进了南北方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弊: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②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灭亡。问题: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两首诗评析隋运河的开通的影响开凿大运河一、隋朝极盛与短命而亡问题2:为什么“盛极一时”的隋朝,却又“短命而亡”呢?启示?为大唐繁荣奠定哪些基础?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下江南一共建造了5000多艘船,带了十万多人共赴故乡。隋炀帝所建造的船都不是小船,有的船有四五层高,极个别的船上面还装饰的富丽堂皇。经济: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军事:穷兵黩武,滥用民力;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为封建社会鼎盛奠定基础;2.制度创新。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开通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4.经济发展。隋朝经济发展为唐的繁荣奠定经济基础。5.历史教训。隋短命而亡,为唐初提供教训促使唐代前期皇帝励精图治。启示: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关注民生问题。隋朝的灭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发展科举 拓展边疆轻徭薄赋 发展经济唐朝治世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626年670年712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贞观之治”发展科举拓展边疆轻徭薄赋发展经济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开元盛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何为盛世?材料: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国力强盛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发展科举 拓展边疆轻徭薄赋 发展经济唐朝的繁荣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筒车唐三彩手工业:1.丝织业: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2.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还有著名的“唐三彩”(最名贵的陶)。3.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农业:江南地区制造了曲辕犁,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商业:1.货币统一:开元通宝;2.市场发达:邸店、柜坊、飞钱;3.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等。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发展科举 拓展边疆轻徭薄赋 发展经济唐朝的民族交融西北突厥 东突厥:隋末唐初,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灭亡。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管理:先后设置 和 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后突厥汗国:628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 年,唐朝与 、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吐蕃 7世纪前期 入藏;9世纪中期 。东北靺鞨 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 强大起来。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北方回纥 东突厥灭亡后,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 可汗。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汗国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唐蕃会盟粟末744漠北回纥怀仁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唐朝民族交融的特征:唐朝民族交融的影响:武力征服、设立机构、册封首领、政治和亲、会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1.在统一政权下的自然交融2.汉化是民族交融的主流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发展科举 拓展边疆轻徭薄赋 发展经济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材料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资治通鉴》历史大势: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军事条件:文化条件:民族关系:人心思定,百姓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对外用兵有节制大兴文治,兴学重教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民族间交往密切思考6:据材料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由盛转衰的原因?政治腐败、节度使权重,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杨国忠、李林甫、卢杞之辈,其才皆过人,然终为唐室之乱,不可不察也。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资治通鉴》1.安史之乱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唐代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后期,地方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藩镇藩是保卫,镇指军镇。朝廷设置军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往往发展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骑兵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 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节度使的设置与安禄山的崛起材料6 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所有。——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7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新唐书·兵志》材料8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材料9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安史之乱对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影响》经济衰退;经济重心南移思考7:安史之乱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唐朝由盛转衰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思考8: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要设立藩镇?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材料10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材料11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宋史·尹源传》1.安史之乱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河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东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保住了江南财政重地,为唐后期立国根本。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D(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爆发:唐末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唐朝被灭: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黄巢起义3.黄巢起义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概念解释:朋党之争牛李党争: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儒,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概念解释:宦官专权材料12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廿二史劄记》卷二十材料13 因之,五代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中,战争频仍,动乱迭起,政权如走马灯似地更换。用北宋史学家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易图强:《五代藩镇动乱特征分析》4.五代十国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五代:唐朝灭亡后50 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南方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周世宗改革: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推行改革,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李渊建唐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兴盛安史之乱,安镇割据,黄巢起义,唐朝灭亡衰亡隋朝建立、统一、建设、灭亡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越、南塘等9个,割据政权和北汉 五代十国唐朝五代十国课堂小结1.(2023.山东卷)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对点训练1.D【详解】 据题干地图信息可知,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不但向东扩展,范围更大,且以洛阳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便利了南方粮食的北运,据此可知,随着国家的统一,人口大量增加,亟需通过南粮北运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故选D项;题干地图展示的是京畿地区范围的变动情况,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府财政收入来源无非就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但是京畿地区范围的扩大并没有增加政府征收渠道,“拓宽财政收入来源”这一说法也就无从谈起,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隋朝建立者杨坚本身就是汉族,其京畿地区范围的扩大与促进民族没有多大关系,排除C项。2.(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2.B【详解】 由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朝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征税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不是民族交往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不安者……我必令乐”强调对边远诸族的统治和国家统一,而非区域发展,排除C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与材料“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不符,排除D项。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3.C【详解】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与“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相符,故①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意思是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场景,故②错误;“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为耻,强调科举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文化繁荣,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不符,故③错误;“商旅……常空”大意是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说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3.(2023.北京卷)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4.A【详解】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央官吏的俸钱情况,没有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官吏俸钱没有降低,无法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排除C项;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排除D项。4.(2021·湖南卷)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5.(2021·广东卷)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5.D【详解】 根据表格的《旧唐书》的内容,作者将杨贵妃描写成人情恐惧之人,下令赐其自尽:在《资治通鉴》中,作者认贵妃久居深宫,并不会与将军串通谋反。两者的立场不同,给读者传递的信息也不相同,容易产生误解。因此,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6.(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6.A【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逐渐没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7.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7.D【详解】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因此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修建运河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的是大运河,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信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8.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作出的相同贡献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推动民族交融C.促进汉藏友好D.强化边疆控制8.D【详解】解析:王昭君与匈奴的和亲加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她们的相同贡献是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仅符合文成公主入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了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而非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