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辛亥革命
统编版|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18课
时空坐标
1911年10月10日
1900年
1912年1月1日
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目录

山雨欲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一、中央、地方机构的调整及冗员的裁汰。
二、建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军”、警察制度。
三、调整和制定合乎近代规范的法律制度。
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五、整理财政,改革币制。
六、废科举,兴学校。
◎1901年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兴起: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向美国人民的呼吁》 ( 1904年8月31日)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前提
核心
补充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没有明确反帝
没有具体民众个人的权利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来源 内 容 局限性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如何理解“三民主义”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进步性
(2)局限性
时代性、民主性
革命性、
空想性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辛亥革命前的各次起义形势图
七十二烈士之墓
徐锡麟
秋瑾
3、预备立宪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四、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之,议院不得干涉;
五、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六、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交决;
七、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钦定宪法大纲》
◎五大臣出洋考察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3、预备立宪
1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清皇族内阁合影
总理大臣 奕劻(皇族) 陆军大臣
荫昌(满)
海军大臣 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
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 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
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 寿耆(皇族) 协理大臣
徐世昌(汉)
协理大臣 那桐(满) 外务大臣
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 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
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 唐景崇(汉)
立宪派彻底失望
转而支持革命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下诏“仿行宪政”
颁行新官制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改革
革 命
兴中会成立
广州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
宣布实施“新政”
废除科举制度
1901
1894
1905
1895
1906
1905
1910
萍浏醴(lǐ)起义
1906
1911
1907
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
1908
设立资政院
第一届内阁成立
河口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08
1911

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二、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辛亥革命形势图及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
二、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课堂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1、武昌起义
二、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二、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②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民主宪法
③内容: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三权分立——防止专权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④意义:具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点。
⑤局限:因人设法,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二、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
②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④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清政府施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袁)“在中国有信誉……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据《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整理
◎袁世凯
二、改天换地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
(2)结果:
①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袁世凯称帝

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1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剪辫子 放足运动 中山装 西式婚礼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局限性
1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一:辛亥革命 “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的变革”。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800~1985)》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三、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材料: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录中这样记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体现:①纲领——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农民——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基础。
③政党——同盟会组织涣散,在革命胜利时已四分五裂,普遍倾向妥协,起不到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
④军队——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
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启示: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知识拓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之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
——孙中山
三、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实战演练
B
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解析】材料“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革命的联合,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革命联合的重要性,排除。故选B。
感谢各位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