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导入新课英国举行活动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5月5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阅兵仪式上,英国首相斯塔默(前排左四)与一名老兵交谈。5月5日,在英国伦敦,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前排右二)参加阅兵仪式据美媒2025年5月5日报道,英国将举行为期四天的纪念活动,庆祝欧洲胜利日80周年,以纪念二战在欧洲大陆的结束,以及那些在战争中服役和牺牲的人们。法国隆重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Q:为什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World War II,1931—1945年)壹·暗流涌动: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壹暗流涌动: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法西斯(拉丁语fasces的译音),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现象征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近3000万工人斗争情况 约4900次 1930-1932 1000多次 1931年 2415次 —— —— ——材料1: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根据下表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什么影响?罗斯福新政走法西斯道路走法西斯道路◎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材料2: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面对危机,英法美等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方式减轻危机。而德国、日本由于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则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节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材料3:在亚洲,面对九一八事变,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却荒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对待,拒绝制裁日本。在非洲,面对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国际联盟却拒绝将石油包括在禁运物资中。在欧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该国领土割让给德国的《 慕尼黑协定》,换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证”。——摘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他原因: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Q: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相关补充·史料阅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这个条约造成日后德国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的战争防备缓冲带。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中立法的通过,从法律上把美国基本的欧洲政策固定下来,对当时欧洲的绥靖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关拓展材料4:一战争结束后…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因此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中国社会科学网:《英法绥靖政策导致德国入侵波兰》Q: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意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日的压制,引发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1年改称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1935年10月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1919年 1921年 1922年 1935年 1936年1936年10月,与德国结成柏林-罗马轴心。3.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材料1:1928-1933年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表日 期 选票(张) 得票率 席位 选举情况/备注1928年5月20日 810100 2.6% 12(491个席位) ——1930年9月14日 6409600 18.3% 107 爆发大萧条;1930年成为国会第二大党1932年7月31日 13745000 37.4% 230(国会608个席位) 1932年成为国会大党1933年3月5日 17277180 43.9% 288 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仔细观察表格,你能得出什么重要信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3.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德语)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纳粹德国宣传口号纳粹德国国旗卐字旗(带左旋的卐字)纳粹德国国徽纳粹党党徽◎相关拓展震惊!以色列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言时,公然佩戴纳粹时代的黄星标志当地时间2023年10月30日,据法新社报道,在30日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埃丹当众戴上了一颗黄星。他挑衅性地表示,只要安理会不谴责哈马斯的“残暴行为”,他就会“自豪地”佩戴黄星。报道称,埃丹指责安理会对哈马斯10月7日发动的袭击“保持沉默”。由于意见分歧很大,联合国安理会至今还没有通过任何有关以色列和哈马斯战争的决议。相关新闻广田弘毅(1878-1948)日本第32任首相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建立◎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4.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4年抗战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贰·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贰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拉开序幕——1931 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亚洲战场:东方主战场:中国;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3.主要战场——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中VS日)欧洲战场:欧洲西线战场(英法VS德)、东线战场(苏德战场:苏VS德)北非战场:德意VS美英太平洋战场:日VS美◎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马奇诺防线4小时丹麦23天挪威5天荷兰18天比利时39天法国1940年5—6月,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22日,法国投降(1)二战初期:1939-1941年夏,德国攻占西欧、北欧;戴高乐将军(1890-1970)领导“自由法国”运动36天波兰3.主要过程——◎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又称“伟大卫国战争”4.主要过程——◎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3)达到最大规模: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4)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4.主要过程——兹宣告:(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共同宣言》(1942年1月1日)◎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4.主要过程——(5)战争转折点:①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年7月—1943年2月,历时200天)◎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②北非战场转折点——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11月)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3日,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意大利投降,也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开始解体。◎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③太平洋战场转折点——中途岛战役(1942年6月)④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代号:“霸王行动” (Operation Overlord)诺曼底登陆:1944年6~7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该战役的胜利,为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奠定了基础,对于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6)结束:①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柏林会战(柏林战役(1945年4月~5月9日)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德:威廉·凯特尔元帅)◎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二战欧洲胜利日,英、法、美是5月8日,苏联是5月9日。(6)结束:②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9月9日,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受降签字仪式。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政新闻202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日本原子弹幸存者组织,引发争议2024年10月11日,2024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揭晓,日本民间组织“Hidankyo”——一个由美国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组成的团体获得此项殊荣,以表彰其反对核武器的积极行动。该组织由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组成。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说,把奖项颁给这个组织,以表彰他们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所做的努力,并通过证人的证词表明绝不能再使用核武器。日本原子弹氢弹受害者团体协会(Nihon Hidankyo),日本唯一一个由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被爆者)组成的全国性组织,由日本全部47个县的被爆者组织组成,于1956年8月10日第二次世界反原子弹和氢弹大会期间成立。X5.主要特点——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拉开二战序幕;1935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次年侵占埃塞俄比亚;1936年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在亚洲全面爆发。1938年 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次年,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1939年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 6月,德国入侵苏联;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 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945年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战争最后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人民的胜利告终。Q:分析表格,概括二战的特点。材料1:如下表所示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Q:分析表格,概括二战的特点。材料2:如下表所示战争历时 历时14年(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参战国家 61个(反法西斯阵营 VS 法西斯阵营6个)战争范围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参战卷入人口 大约20亿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伤亡人员 约为7000万(其中苏联占2660万,中国约占1800万人)经济损失 损失总数达4万多亿美元(美国3500亿美元,苏联2000亿美元,英国1500亿美元;中国5000亿至10000亿美元;德国3000亿美元;日本1000亿美元)——数据来源于:[英]康纳德·萨莫维尔,伊恩·怀斯特威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李巨廉,顾云深,余伟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等; ①时间长、规模大;②波及范围广;③损失巨大;④科技与军事变革最深远◎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Q: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其中包括2000万苏联人、1500万中国人、500万德国人、250万日本人、100万英国人和法国人、30万美国人。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残忍杀害的。这1000万受害者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被灭绝的。——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其最直接最深刻的后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真正转折点。——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材料3:二战期间,美、苏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通过许多宣言、公告和协议,最终确立了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它们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处置战败国时,它们吸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教训,既要确保德国和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强加在其身上过多的重担。它们非常重视战败国的民主建设,战后五十年间,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摘编自黄玉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材料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雅尔塔体系下,西欧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的政权更迭使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中立主义势力,这些成为冲击大国强权政治的民主力量。——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形成了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Q: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材料5: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印度、缅甸、印尼、菲律宾、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一大批国家也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创始会员国仅51个,到1981年时联合国成员国已发展到156个。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势力范围,为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金永华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6: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Q:依据下面两幅海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人民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图1 反法西斯同盟国宣传海报1942年,题名《绞死希特勒》图2 二战时期盟军宣传画上方的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下方书写“团结,我们就能获胜”。①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具有正义性;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根本原因);③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支持;④各国的英勇抗争与团结作战;◎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叁·重铸秩序: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叁重铸秩序: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材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摘编自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7-95页▲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前排从左至右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会议 名称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时间、 地点与会国通过 文件主要 内容历史 意义1943年11月,埃及开罗美、英、中《开罗宣言》《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恢复朝鲜的自由独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对加速击败日本军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1945年2月,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苏、美、英《雅尔塔协定》商谈对战败国的政策和安排战后事宜。即战后处置德国、联合国等问题。协调了盟军行动,加速战争胜利。1943年11月至12月,开罗会议后,伊朗德黑兰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联合国等问题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美、英、苏《德黑兰宣言》1945年7月至8月,德国波茨坦苏、美、英《波茨坦公告》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战败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名义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比较二战后期的四大会议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打败法西斯步伐体现了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会议解决国际问题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与雅尔塔会议的比较项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不 同 点 目的 讨论对德和约及 战后安排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协调盟军行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与会国 协约国 美、日、英、法等九国 美、英、苏三国性 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是反法西斯战争国家协调行动的会议签订条约 《凡尔赛条约》等 《九国公约》等 《雅尔塔协定》国际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重大 影响 确认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重新调整和确认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为最终战胜德日法西斯及战后建立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相同点 都是由少数大国操纵的会议,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都体现了现代国际关系新特点, 即通过国际会议协商解决问题或矛盾; 认识 相同点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 弱国无外交,必须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建立时间创始国总部地址常任理事国宗旨地位评价1945年10月24日中、法、苏、英、美等50个国家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美国纽约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最具普遍性、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成立联合国5个:中、美、俄(苏联)、英、法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联合国宪章日:6月26;联合国日:10月24日◎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思维导图战争爆发战争的扩大与转折背景: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的影响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战争的扩大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全面侵华;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随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浩劫,但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侵略者,战争的转折点欧洲战场-东线: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场:珍珠港事件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苏德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争结束;8月15日,日本新版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与联合国的成立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轴心国集团 VS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场危机,两种应对方式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一次大战,两大集团四大会议,一个体系雅尔塔体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法西斯道路(德、日)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思维导图相关书籍推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