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总体特征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政治 统一国家建立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业发展,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思想 经历了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汉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造纸术等发明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第3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官员选拔与管理、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基层治理(选择性必修1)考 情 统 计 2024年 湖北卷:秦朝耕战国策。广东卷:秦朝乡里制度变化(非选择题)。甘肃卷:秦朝文书行政的标准化。黑吉辽卷:秦始皇刻石原因及史料价值(非选择题)2023年 浙江6月选考: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天津卷:项羽失败原因2022年 未考查核心热考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重要概念】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 ,强调 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 ,强调 的控制。2.乡里制度:中国古代 以下的 。具有高度整合的特征。任务是 。决策方式皇帝管理方式中央对地方县基层组织宗法性与行政性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必备知识一、秦的统一1.秦统一条件角度 具体内容时代 背景 (宏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壮大,民族交融加强2.建立: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建立。秦国 优势 (聚焦) 地理位置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政 治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九卿:三公指 (统领百官、行政权)、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体现“家国一体”。实行地方 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实现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是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丞相3.巩固御史大夫廷议制度中央官僚政治选官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考核 上计制: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监察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文化 以法治国; ;焚书坑儒民族 关系 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其他 编户籍(分类登记制度);什伍组织;迁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赋税制度:(1)赋役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田赋税率极高 (2)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选择性必修1·第16课)统一文字意义 政治 制度 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影响深远疆域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轮廓经济、 文化 交流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构筑全国性道路网,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 关系 开发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地图解读] 秦朝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比较解读层次 识图角度 信息说明表 层 长城图例 北方原诸侯国间长城消失,长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统一图例中前221年秦边界 南越与西南夷纳入国家版图,统一国家疆域扩大地图中的郡名;郡的分布 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黄河流域的郡设置多、都城在咸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深 层 (1)统一国家促进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2)秦朝将原东方六国纳入统一国家版图,其境内不同区域经济、文化、风俗差异较大,国家治理难度加大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1.速亡原因(1)秦朝暴政: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2)其他: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尚不稳固,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2.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主题探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材料一探究一秦之创制秦朝道路示意图[问题] (1)提取地图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的特点及对统一的作用。特点:以咸阳为中心;道路网四通八达。作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文化上,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材料二 下面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 (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材料二对研究秦朝社会治理有哪些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史料价值:①材料来源:出土文献,是研究秦朝社会治理的第一手史料。②材料信息:一,“东成,为里名”,可研究秦朝的乡里制度;二,家庭人员构成及身份,可用于研究户籍登记格式与小家庭特征;三,“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用于研究户籍制度的作用;四,文字,可用于研究秦统一后文字使用情况。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是国家征调赋役的重要依据。[问题] (3)据以上材料,写出你对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是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的认识。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广大;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用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用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构建了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文化认同;奉行法家思想,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深化拓展]一、社会转型视角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二、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1.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2.地方权力由分权到集权。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2.形成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3.形成民族与文化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探究二秦的速亡材料一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攻守不同术也。——〔西汉〕贾谊《过秦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秦朝暴政酷法、仁义不施;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不能审时度势、调整统治政策。材料二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问题]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秦朝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秦朝崩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社会问题:秦朝法律体系繁杂严苛;政府官员执行政令不力;忽视民意与多元文化融合;百姓尚未形成对秦政权的认同。启示:治国务必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爱惜民力;文化上的冲突、对抗不能靠暴力解决;政策措施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治国理念要随形势需要而调整;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约法省禁,重视休养生息。【结构图示】[逻辑表达]阐述图示要素之间的关系。[提示]秦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军事上,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等。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化心理认同增强,但由于秦实行暴政,特别是未完成对东方六国文化的整合,最终灭亡。1.(2024·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C真题演练【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政权制定的“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选C项;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式”所体现的文书制作格式和规范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式”的推行重点在于规范文书行政,而非强调严刑峻法统治,排除B项;“式”不仅仅针对地方的治理,且材料未体现地方治理不断完善,排除D项。2.(2024·湖北卷,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B【解析】 题干大意为“丞相以制度明确告知郡县……不允许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用繁重的劳役夺取百姓的劳动时间。这些命令要明白地传达下去,并作为常态执行。不遵从命令的官员,包括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等,将被处罚每人制作两副甲胄”,从中可以看出,秦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确保农民能在关键农时进行耕作,同时将违令处罚定为制作战争时使用的甲胄,这是对秦国耕战国策的延续,故选B项。材料强调秦朝重视耕战,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体现了统治政策的合理性,而非统治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尚法,而非崇儒,排除D项。3.(2023·天津卷,2)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B【解析】 据材料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在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说明项羽受“封建亲戚”和“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项羽具有绝对优势兵力,但却没有继续进取,而是分封诸王,并率部东归,说明项羽着眼于当下,目光较为短浅,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当时项羽处于优势地位,形势对其有利,但项羽并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继续扩大胜利成果,说明项羽并未审时度势,排除C项;仅由材料看不出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