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课件(共35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时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课件(共35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政治 统一国家建立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业发展,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 经历了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汉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造纸术等发明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第3课时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官员选拔与管理、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基层治理(选择性必修1)
考 情 统 计 2024年 湖北卷:秦朝耕战国策。广东卷:秦朝乡里制度变化
(非选择题)。甘肃卷:秦朝文书行政的标准化。黑吉辽卷:秦始皇刻石原因及史料价值(非选择题)
2023年 浙江6月选考: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天津卷:项羽失败原因
2022年 未考查
核心热考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
【重要概念】
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 ,强调 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 ,强调 的控制。
2.乡里制度:中国古代 以下的 。具有
高度整合的特征。任务是 。
决策方式
皇帝
管理方式
中央对地方

基层组织
宗法性与行政性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必备知识
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条件
角度 具体内容
时代 背景 (宏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
统一
经济发展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壮大,民族交融加强
2.建立: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建立。
秦国 优势 (聚焦) 地理位置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
政 治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三公指 (统领百官、行政权)、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体现“家国一体”。实行
地方 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实现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是
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丞相
3.巩固
御史大夫
廷议制度
中央
官僚政治
选官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考核 上计制: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监察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文化 以法治国; ;焚书坑儒
民族 关系 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其他 编户籍(分类登记制度);什伍组织;迁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赋税制度:(1)赋役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田赋税率极高 (2)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统一文字
意义 政治 制度 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影响深远
疆域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轮廓
经济、 文化 交流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构筑全国性道路网,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民族 关系 开发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地图解读] 秦朝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比较解读
层次 识图角度 信息说明
表 层 长城图例 北方原诸侯国间长城消失,长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统一
图例中前221年秦边界 南越与西南夷纳入国家版图,统一国家疆域扩大
地图中的郡名;郡的分布 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黄河流域的郡设置多、都城在咸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
深 层 (1)统一国家促进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2)秦朝将原东方六国纳入统一国家版图,其境内不同区域经济、文化、风俗差异较大,国家治理难度加大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速亡原因
(1)秦朝暴政: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2)其他: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尚不稳固,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
2.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主题探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材料一
探究一
秦之创制
秦朝道路示意图
[问题] (1)提取地图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的特点及对统一的作用。
特点:以咸阳为中心;道路网四通八达。
作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文化上,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材料二 下面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 (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材料二对研究秦朝社会治理有哪些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
史料价值:①材料来源:出土文献,是研究秦朝社会治理的第一手史料。②材料信息:一,“东成,为里名”,可研究秦朝的乡里制度;二,家庭人员构成及身份,可用于研究户籍登记格式与小家庭特征;三,“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用于研究户籍制度的作用;四,文字,可用于研究秦统一后文字使用情况。
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是国家征调赋役的重要依据。
[问题] (3)据以上材料,写出你对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是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的认识。
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广大;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用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用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构建了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文化认同;奉行法家思想,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
[深化拓展]
一、社会转型视角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
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
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
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二、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1.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2.地方权力由分权到集权。
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
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
2.形成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
3.形成民族与文化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探究二
秦的速亡
材料一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攻守不同术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秦朝暴政酷法、仁义不施;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不能审时度势、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二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问题]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秦朝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秦朝崩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社会问题:秦朝法律体系繁杂严苛;政府官员执行政令不力;忽视民意与多元文化融合;百姓尚未形成对秦政权的认同。
启示:治国务必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爱惜民力;文化上的冲突、对抗不能靠暴力解决;政策措施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治国理念要随形势需要而调整;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约法省禁,重视休养生息。
【结构图示】
[逻辑表达]阐述图示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示]秦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军事上,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等。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化心理认同增强,但由于秦实行暴政,特别是未完成对东方六国文化的整合,最终灭亡。
1.(2024·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C
真题演练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政权制定的“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选C项;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式”所体现的文书制作格式和规范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式”的推行重点在于规范文书行政,而非强调严刑峻法统治,排除B项;“式”不仅仅针对地方的治理,且材料未体现地方治理不断完善,排除D项。
2.(2024·湖北卷,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B
【解析】 题干大意为“丞相以制度明确告知郡县……不允许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用繁重的劳役夺取百姓的劳动时间。这些命令要明白地传达下去,并作为常态执行。不遵从命令的官员,包括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等,将被处罚每人制作两副甲胄”,从中可以看出,秦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确保农民能在关键农时进行耕作,同时将违令处罚定为制作战争时使用的甲胄,这是对秦国耕战国策的延续,故选B项。材料强调秦朝重视耕战,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体现了统治政策的合理性,而非统治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尚法,而非崇儒,排除D项。
3.(2023·天津卷,2)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在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说明项羽受“封建亲戚”和“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项羽具有绝对优势兵力,但却没有继续进取,而是分封诸王,并率部东归,说明项羽着眼于当下,目光较为短浅,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当时项羽处于优势地位,形势对其有利,但项羽并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继续扩大胜利成果,说明项羽并未审时度势,排除C项;仅由材料看不出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