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铜川市王益中学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1.时间:2025年5月19日——2026年2月28日2.内容:历史知识的重新学习3.复习方式:重新梳理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选择性必修1、2、3,共五本教材的知识,以通史体例将五本教材实现有机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史中国史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晚清时期:1840—1912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中国史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第一单元01020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一单元目录CONTENTS04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早期国家)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史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复习备考:1.理解早期国家诞生的背景、标志,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夏商周时期,要多重视其基本统治特征,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考情考向:考情分析 全国卷 地方卷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贫富分化 2023全国新课标卷·贫富分化 2023全国新课标卷·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022全国乙卷·青铜器铸造 2020全国乙卷·分封制受冲击 2024·海南高考·1原始农业2024·河北高考·1中华文化特点2024·江西高考·1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2024·浙江高考·16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2024·湖北高考·1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2024·甘肃高考·1部落到国家2024.1·浙江高考·1原始农业2023湖南卷·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2023广东卷·分封制特点和影响2023江苏卷·宗法制影响2023福建卷·商朝内外服制2023辽宁卷·礼乐制、分封制2021广东卷·青铜制造业2021湖南卷·《诗经》内容重点关注: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原始农业;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国家产生的过程(渗透唯物史观);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年份 试卷 考点 考向分析 2024 全国新课标卷 原始社会阶级分化 1. 考查方向: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涉及综合考查。宗法制、分封制等制度的内涵与影响(考查频率最高);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湖北卷 远距离文明交流湖南卷 西周血缘政治甘肃卷 新石器时代部落组织变化北京卷 商朝史学研究辽宁卷 仰韶文化 2023 全国新课标卷 原始社会晚期的贫富分化山东乙卷 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的产生湖南卷 中华文明的产生全国甲卷 西周的分封制全国甲卷 殖民扩张与消费结构 2022 全国乙卷 商周的经济湖南卷 中原文化的扩展天津卷 龙山文化考情考向: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至约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经营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实行“工商食官”(3)文化上:从“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1. 政治:①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初步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②禅让制,天下为公,原始民主;2. 经济:(1)旧石器时代:渔猎采集,群居。(2)新石器时代:①1万年前,农耕畜牧;②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产生;③刀耕火种;私有制产生。3.文化:①分布广泛,多元一体;②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出现;4.思想:商朝重鬼事神意识浓厚,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甲骨文(商代卜辞)是成熟的汉字,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原始社会阶段特征:(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夏商西周阶段特征:(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经济:奴隶制经济繁荣,井田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在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千耦其耘),农业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青铜农具极少;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和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青铜时代”;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政治:夏王朝建立,确立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商代的内外服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西周推行分封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遗址: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②代表性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3.特点:①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②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③已经学会用火。(北京人保留火种、山顶洞人人工取火)(一)旧石器时代(170万年-1万年)4、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下图(P2下图),分析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特点:①基本在大江大河流域②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原因: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生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遗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遗存(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1.含义: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特点:①原始农业(黄河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居民是世界最早从事水稻的,逐渐形成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②打制基础上使用磨制石器;③家畜饲养(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养蚕缫丝;④大量使用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用陶纺轮坊线);⑤定居生活: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村落建有住宅、仓凛、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巢居和穴居构成我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多建于南方,后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⑥以居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依赖天然道路和河流运输物品。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发生变化⑦社会组织:新时期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遗存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距今约5000年前 黄河流域辽河上游长江下游3、代表性遗存:仰韶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猪纹陶钵红山玉龙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物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黑陶(蛋壳陶)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龙山文化的源头问题探究: 观察两幅地图,指出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的异同,说明了什么问题?1.异同:(1)异:①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2)同:①全国分布区域广泛;②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平原地带;③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2.说明:①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②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③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遗存观看左图(P3),分析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有哪些特点?特点: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②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③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重点难点: 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多元一体。1.概念阐释:(1)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2)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2.理解:总结提升: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性 ①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②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③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一体性 ①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②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本土性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本土化特。点连续性 距今约170万年前就已出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遗存(三)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社会组织 出现时间 概念及特征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概念: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特征:群居生活,规模有限;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结合比较松散。概念:以父系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组织;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概念:以母系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组织。特征:生产低下,定居生活;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核心素养: 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1.发展历程:2.逻辑关系:(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出现剩余,一些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把一些剩余财产据为己有,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渐产生了阶级。(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课堂练习(一)真题链接1.(2024·全国新课标)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2.(2024·辽宁卷)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答案:D。2.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章丘和湖北石家河遗址均发现了胎壁极薄、器表漆黑光亮的陶器残片。学者认为,这两处遗址虽相隔千里,但同属于某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遗址中出土了( )A. 青铜礼器 B. 玉琮玉璧C. 黑陶高柄杯 D. 碳化稻粒答案:C解析:本题聚焦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重点考查对龙山文化典型器物的辨识能力。C项“黑陶高柄杯”是龙山文化标志性器物,其“黑如漆、薄如纸”的蛋壳陶工艺为判断文化类型的关键依据;A项“青铜礼器”属于商周时期典型器物,与题干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不符;B项“玉琮玉璧”对应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特征;D项“碳化稻粒”多见于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与题干黄河流域及江汉平原遗址关联性弱。课前复习2025年5月20日课前复习默写内容1.写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写出中国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1.写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写出中国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特点:①起源早,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②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③多元化多样化,从星罗棋布到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④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⑤出现了早期农耕经济,产生了游牧文明。阶段:①原始人群;②母系氏族社会;③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史中国史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晚清时期:1840—1912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中国史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第一单元01020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一单元目录CONTENTS04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早期国家)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史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二)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恩格斯: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分工上层:掌握公共权力政府、军队、祭坛下层:被统治氏族公社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生产力发展部落、部落联盟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思考:国家是如何形成的?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一)概念阐释:1.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2.国家:(1)含义:从广义的角度,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3)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的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4)突出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等。(一)部落时代1.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事迹较为具体。思考:谈谈你对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有何看法?三皇:燧(suì)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 记事”的历史。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2.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3.尧、舜、禹“禅让”传说(禅让制):“禅让”: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标准一般为传贤。实质: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一)部落时代4.“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陶寺遗址)选必链接: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交换,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 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二)早期国家1.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夏朝的统治: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禅让制到世袭制产生的变化及其认识政权性质:公天下→ 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认识: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二)早期国家的形成1.夏朝: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寻找夏朝》(3)文化成就:《夏小正》(5)衰亡: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夏商时期,人们对天 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夏朝 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 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 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到商 朝,夏历改进为殷历。干支 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 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 长的纪日方法。历史纵横说明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天文星象知识二重证据法: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 (王国维)(4)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用作货币的海贝和经过加工的骨贝和石贝。)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二)早期国家2.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2)迁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公元前1046年被周所灭。(3)文化成就:①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主要刻写 的是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干支纪日法)②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信史时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由于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验证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所以商代被称为信史时代◎河南安阳殷墟(4)政治制度: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实行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形式,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二)早期国家3.商朝:地方: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5)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6)衰亡:最后一个王纣,牧野之战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尚书·盘庚》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思考:阅读材料,归纳商朝统治的特点?①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③松散的联盟关系,外服有一定独立性,商王是方国联盟共主,控制力有限。内外服关系:A、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B、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C、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3、西周(1)建立(2)衰亡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概况:周厉王出逃, 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3)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3、西周分封制——权力分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目的:内容:①对象:同姓贵族即姬姓贵族(燕、鲁、晋、卫、吴)异姓功臣(齐)、先代贵族(宋、陈、许、楚)②享有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权力)③必须服从周天子政令、朝觐述职;拱卫王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等义务。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②分封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③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3)政治制度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③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经济交流,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基。积极诸侯权力过大,具有独立性,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消极对当时对后世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西汉、明朝)、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地名简称(山西简称晋,山东成为齐鲁大地即源于此)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④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名称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不同 结构控制相同松散的联盟家国共同体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对地方控制加强合作探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①都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形式④都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③商王与外服之间、周王与诸侯国之间都是间接统治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政治制度,使国家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宗法制——权力继承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①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小宗服从大宗;②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③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也是姬姓家族的大家长)特征影响①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3、西周(3)政治制度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族谱宗祠祭祖重男轻女裙带关系(1)封建政治: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祖宗崇拜;“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2)社会习俗: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修建;民间尊祖敬宗、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习俗,有利于民族凝聚,国家统一。(3)思想观念:①“忠”“孝”“亲亲尊尊”等伦理观念;②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③男尊女卑、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不利民主法治建设,还有等级观念、裙带关系、荫庇心态等。补充:宗法制的历史遗存礼乐制——权力认同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钟磬乐悬 宫悬四面 轩悬三面 判悬两面 特悬一面乐舞人数 八佾 8行,每行8人,共64人 六佾 6行,每行8人或6人,共48人或36人 四佾 4行,每行8人或4人,共32人或16人 二佾2行,每行8人或2人,共16人或4人青铜礼器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殡葬礼仪 死曰“崩” 死曰“薨” 死曰“卒” 死曰“不禄”3、西周明确等级尊卑,维护统治秩序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能力提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关系3、西周(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实行的基础,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具体表现,表。(2)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姬)。【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嫡)。【王权从多子到一子】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序)。【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总结提升: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家国一体”②等级森严。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④君主权力的相对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⑤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⑥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商至西周国家治理的趋势及影响(1)趋势:①国家治理结构逐渐趋于严密,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注意:只是趋势,早期国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未形成中央集权。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秦朝。)②从重神思想到重人观念转变,民本思想逐渐产生。(2)影响:推动了大一统国家萌芽的出现。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3、商周经济农业:土地制度:井田制生产工具: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耕作方式:石器锄耕;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集体耕作)。井田制:①性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际归周王所有。国家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土地一般不能买卖,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知识链接:选必2: 农业出现的意义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人,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和数学等。④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基本逻辑思维体系:农业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②内容:井田制有“公田”和“私田”之分。西周晚期,私下土地买卖或小农个体经营发展,使井田制受到冲击,趋向瓦解的表现,但不代表当时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瓦解是在战国时期。公田: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村社成员的份地,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收获归农民,交纳10亩田租。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3、商周经济手工业、商业:(1)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精美华丽。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西周晚期已有铁器。(2)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提供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即“工商食官”。(3)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进行商品交换,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4)商周时期出现契约。(5)西周时期出现关税,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要被征税。(6)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为“市”。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城市和民居(1)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2)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和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我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4、商周思想文化(1)成熟的青铜文明。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为“中国”一词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见证。(2)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记载。治国思想补充: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夏商统治者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秩序,主张“明德”“敬德”,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有一定的进步性。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经济思想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⑤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经济思想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⑤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1.(2023·河北高考·1)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2.(2023·山东高考·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CC高考链接3.(2024·天津高考·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A4.(2024·福建高考·1)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A5.(2024·河北高考·1)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6.(2024·海南高考·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CB7.(2024·河北高考·1)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8.(2024·海南高考·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CB9.(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10.(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DC11、(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12、(2023.1·浙江高考·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