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英国
德国、美国、法国、英国、俄国
时空坐标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概念: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过渡到资本主义工厂的重大飞跃。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动力:
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
工业革命:统指两次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分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指多数劳动者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协同劳动。是资本主义早期劳动社会化的基本形式。简单协作阶段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分界线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二者主要区别是生产规模。
他国的劣势
荷兰
先天不足
法国
战乱不断
德国
四分五裂
美国
尚未独立
西、葡 封建统治
意大利
经济衰落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从英国开始?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统治,王权逐渐虚设,成了立宪君主。“民选”的代表通过议会治理国家,并掌管财政。通过这样一个改造, 英国政府似乎成了一个公司董事会,有产者管理国家,执行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财产权和政权相互吻合,不再脱节,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之本质相适应的政治形式被创造出来。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18世纪的圈地运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议会颁布了大量的“圈地条例”。圈地运动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提高。……史家克里德特认为:圈地运动使失去收入来源的小农被迫转入乡村工业或向城市迁移,从事纺织、冶铁、木材加工、酿酒等家庭副业。——摘编自《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而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商业中心附近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煤炭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本特利《新全球史》
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倡导科学家把兴趣集中于广泛的经济活动领域……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实行了专门化,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成为可能。通过分工和工具专门化培养出来的掌握某一专门技艺的人,成为工业革命中重要技术力量。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社会环境
劳动力
资源
技术
资本
市场
①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政局长期稳定。
②市场:海内外市场扩大。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国内市场。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根本原因)
③资本: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积累资本。
④政策:专利法的出台,为发明创造提供法律保障。
⑤劳动力: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廉价的自由劳动力。
⑥资源:国内煤铁资源丰富;海外原料产地供给。
⑦科技:以牛顿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第一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开始:棉纺织业的革新。
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 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动力的革新
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
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的诞生
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的革命:
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工业革命的扩展: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733
“飞梭”
1765
珍妮纺纱机
1768
水力纺纱机
1779
骡机
1785
水力织布机
1771
水力纺纱厂
工业革命的发明
珍妮机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一)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二)蒸汽动力与交通运输业
瓦特
1782
复动式蒸汽机
富尔顿
1807
汽船
史蒂芬孙
1814
蒸汽机车
工业革命的发明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第二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
①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②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成果
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④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新的活力。
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爱迪生
1877 留声机
1879 电 灯
1889 电影机
戴姆勒
1883 汽油内燃机
狄塞尔
1897 柴油内燃机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工业革命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其中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19世纪后半期,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之际,工业企业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极大推动作用,开始有计划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促进生产,纷纷资助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然后向外扩展;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轻工业为主;工厂取代工场;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欧美多国同时进行;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以重工业为主;垄断组织产生;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一个15岁的孩子照料2架蒸汽织机,织出3匹半织物;而同样时间内,1个熟练工人用飞梭只能织出一匹。1790年,蒸汽机驱动的”骡机“纺线速度是中国和印度手工纺线的100多倍。
时间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指数 9 13 20 26 41 59
世界工业增长指数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为办此博览会英国专门花了22周时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玻璃及金属建成的大厦——“水晶宫”。水晶宫本身就是财富的标志,它的造价达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现代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英国纺织工厂
克虏伯钢铁厂垄断大企业
流水线生产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变革:从工厂制度发展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组织是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助推工业革命,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市场竞争,日益强大的垄断资本家逐渐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异化西方民主政治。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拓展:垄断组织
⑴ 含义:
⑵ 出现原因:
⑶ 方式:
⑸ 实质:
⑹ 影响:
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控制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通过兼并或联合而结成的垄断性的经济联盟。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规模扩大,社会财富集中)。
兼并或联合
⑷ 垄断组织发达的两个国家:
美国和德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①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垄断资本家控制政权,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③国际关系: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剧对外侵略扩张。
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资产阶级逐渐掌握国家权力,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新的中间阶层产生。
1836年—1848年,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英国西北部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兰开夏、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在人口结构上,全国总人口不断增长,1750年全英国有人口603万,1821年增加到1200万,1851年又增加到2100万,而这些人口中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到1851年,英国已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中。
1833年英国出台了《禁止血腥运动法案》将斗兽列为非法活动。1835年又宣布斗牛和斗熊为非法项目,继而又在1849年禁止斗鸡。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则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①工业城市的兴起,城市化率的提高。
②物美价廉的产品改善人民生活。
③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
④报刊书籍的发展,人们素质不断提高。
⑤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收入中只占不到40%的份额,……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材料二 泰晤士河有“皇家之河的美誉”,工业化来临彻底改变了泰晤士河的命运……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这年6月,臭气冲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其中许多人并非溺水死亡,而是因为喝进了污染的河水。
材料三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实力,通过商品贸易和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⑴ 形成原因:
⑵ 形成过程:
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
②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更为快捷。
③国际贸易的发展、列强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④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⑤人口与资本的流通。
①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雏形出现)
②早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初步形成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⑶ 特点:
①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成一体。
②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③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④进步性: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到亚非拉美等地,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⑷ 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
②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的社会发展与进步。
③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殖民地长期贫困落后。
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社会生活
政治
思想
阶级
经济
两次鸦片战争、双半社会;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西学器物层面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的近代化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思想
经济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反思:在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第二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状况如何?有何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闭关锁国,爆发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重。
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坚持科技创新。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