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微专题13 新型电池的分类突破第一篇 考点突破第四部分 化学反应原理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液流电池是正、负极电解液分开、各自循环的一种高性能蓄电池,具有容量高、使用领域(环境)广、循环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它通过正、负极电解质溶液活性物质发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即价态的可逆变化)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充电时,阳极(正极)发生氧化反应使活性物质价态升高,阴极(负极)发生还原反应使活性物质价态降低,放电过程与之相反。与一般固态电池不同的是,液流电池的正极和(或)负极电解质溶液储存于电池外部的储罐中,通过泵和管路输送到电池内部进行反应。液流循环电池如图为全钒液流电池放电示意图:①正极反应:+2H++e-===VO2++H2O;②负极反应:V2+-e-===V3+。1.(2024·玉林模拟)一种成本低、稳定性好的全碱性多硫化物—空气液流二次电池工作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连接负载时,电极A为正极B.膜a为阴离子交换膜,膜b为阳离子交换膜C.连接负载时,负极区的电极反应为D.连接电源时,电路中每通过2NA(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个电子,生成NaOH的质量为80 g√C [A项,根据题图,连接负载时,电极A发生反应:,电极A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为负极,错误;B项,根据题图,电池工作时,膜a、膜b之间生成NaOH,膜a为阳离子交换膜,膜b为阴离子交换膜,错误;C项,根据题图,连接负载时,A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为负极,负极区的电极反应为,正确;D项,连接电源时,电路中每通过2NA个电子,有2 mol Na+通过膜a进入阴极区,有 2 mol OH-通过膜b进入阳极区,所以消耗NaOH的质量为80 g,D错误。]浓差电池是利用物质的浓度差产生电势的一种装置。两侧半电池中的特定物质有浓度差,离子均是由“高浓度”移向“低浓度”,依据阴离子移向负极区域,阳离子移向正极区域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这是解题的关键,但要注意交换膜的类型确定哪种离子迁移。浓差电池①a极:Ag-e-===Ag+(负极);b极:Ag++e-===Ag(正极)。②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移向a极。2.(2025·玉树模拟)电解质浓度不同形成的浓差电池,称为离子浓差电池。以浓差电池为电源,以石墨为电极将NH3转化为高纯H2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u(1)的电势低于Cu(2)的电势B.C(1)极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C.工作时,左池从左侧经膜Ⅰ移向右侧,右池OH-从左侧经膜Ⅱ移向右侧D.当浓差电池停止放电时,理论上可得到 22.4 L标准状况下的H2(忽略溶液体积变化)√B [以浓差电池为电源,以石墨为电极将NH3转化为高纯H2,C(1)电极上,NH3转化为N2,电极反应式为2NH3+6OH--6e-===N2+6H2O,C(1)电极为阳极,则C(2)电极为阴极,Cu(1)为正极,Cu(2)为负极,Cu(1)的电势高于Cu(2)的电势,A错误,B正确。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迁移,则向电池负极移动,故经过阴离子交换膜Ⅰ从右侧移向左侧;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阳极迁移,故OH-经过阴离子交换膜Ⅱ由右侧移向左侧,C错误。当浓差电池左右浓度相等时则停止放电,设负极放电使溶液中增加x mol Cu2+,则正极减少x mol Cu2+,当浓差电池停止放电时有:x mol+2 L×0.5 mol·L-1=2 L×2.5 mol·L-1-x mol,解得x=2,则此时电路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2 mol=4 mol,右池阴极反应式为2H2O+2e-====2 mol,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44.8 L,D错误。]新型二次电池的研发已成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从电极材料、介质成分、交换膜等方面进行改进,但考查角度仍是原电池的基础知识。新型二次电池下图为全固态钠电池的工作原理: 放电时,负极(N极)反应:Na-e-===Na+;正极(M极)反应:。Na+移向M极。3.(2024·沈阳一模)2023年某公司发布“超钠F1”开启钠电在电动车上产业化元年。该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为Na2Mn[Fe(CN)6](普鲁士白)和NaxCy(嵌钠硬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左边电极电势高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可表示为Nax+1Cy-e-===NaxCy+Na+C.充电时,电路中每转移1 mol 电子,阳极质量增加23 gD.比能量:锂离子电池高于钠离子电池√C [根据题图可知,放电时,左边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为Mn[Fe(CN)6]+2Na++2e-===Na2Mn[Fe(CN)6],右边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Nax+1Cy-e-===NaxCy+Na+。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a2Mn[Fe(CN)6]-2e-===2Na++Mn[Fe(CN)6],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阳极质量减少23 g,C错误。]谢 谢 !新型电池的分类突破液流循环电池液流电池是正、负极电解液分开、各自循环的一种高性能蓄电池,具有容量高、使用领域(环境)广、循环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它通过正、负极电解质溶液活性物质发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即价态的可逆变化)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充电时,阳极(正极)发生氧化反应使活性物质价态升高,阴极(负极)发生还原反应使活性物质价态降低,放电过程与之相反。与一般固态电池不同的是,液流电池的正极和(或)负极电解质溶液储存于电池外部的储罐中,通过泵和管路输送到电池内部进行反应。如图为全钒液流电池放电示意图:①正极反应:+2H++e-===VO2++H2O;②负极反应:V2+-e-===V3+。1.(2024·玉林模拟)一种成本低、稳定性好的全碱性多硫化物—空气液流二次电池工作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连接负载时,电极A为正极B.膜a为阴离子交换膜,膜b为阳离子交换膜C.连接负载时,负极区的电极反应为D.连接电源时,电路中每通过2NA(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个电子,生成NaOH的质量为80 g, 浓差电池浓差电池是利用物质的浓度差产生电势的一种装置。两侧半电池中的特定物质有浓度差,离子均是由“高浓度”移向“低浓度”,依据阴离子移向负极区域,阳离子移向正极区域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这是解题的关键,但要注意交换膜的类型确定哪种离子迁移。①a极:Ag-e-===Ag+(负极);b极:Ag++e-===Ag(正极)。②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移向a极。2.(2025·玉树模拟)电解质浓度不同形成的浓差电池,称为离子浓差电池。以浓差电池为电源,以石墨为电极将NH3转化为高纯H2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u(1)的电势低于Cu(2)的电势B.C(1)极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C.工作时,左池从左侧经膜Ⅰ移向右侧,右池OH-从左侧经膜Ⅱ移向右侧D.当浓差电池停止放电时,理论上可得到 22.4 L标准状况下的H2(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新型二次电池新型二次电池的研发已成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从电极材料、介质成分、交换膜等方面进行改进,但考查角度仍是原电池的基础知识。下图为全固态钠电池的工作原理:放电时,负极(N极)反应:Na-e-===Na+;正极(M极)反应:。Na+移向M极。3.(2024·沈阳一模)2023年某公司发布“超钠F1”开启钠电在电动车上产业化元年。该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为Na2Mn[Fe(CN)6](普鲁士白)和NaxCy(嵌钠硬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左边电极电势高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可表示为-e-===NaxCy+Na+C.充电时,电路中每转移1 mol 电子,阳极质量增加23 gD.比能量:锂离子电池高于钠离子电池微专题13 新型电池的分类突破[对点训练]1.C [A项,根据题图,连接负载时,电极A发生反应:2-2e-===,电极A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为负极,错误;B项,根据题图,电池工作时,膜a、膜b之间生成NaOH,膜a为阳离子交换膜,膜b为阴离子交换膜,错误;C项,根据题图,连接负载时,A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为负极,负极区的电极反应为2-2e-===,正确;D项,连接电源时,电路中每通过2NA个电子,有2 mol Na+通过膜a进入阴极区,有2 mol OH-通过膜b进入阳极区,所以消耗NaOH的质量为80 g,D错误。]2.B [以浓差电池为电源,以石墨为电极将NH3转化为高纯H2,C(1)电极上,NH3转化为N2,电极反应式为2NH3+6OH--6e-===N2+6H2O,C(1)电极为阳极,则C(2)电极为阴极,Cu(1)为正极,Cu(2)为负极,Cu(1)的电势高于Cu(2)的电势,A错误,B正确。 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迁移,则S向电池负极移动,故S经过阴离子交换膜Ⅰ从右侧移向左侧;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阳极迁移,故OH-经过阴离子交换膜Ⅱ由右侧移向左侧,C错误。 当浓差电池左右浓度相等时则停止放电,设负极放电使溶液中增加x mol Cu2+,则正极减少x mol Cu2+,当浓差电池停止放电时有:x mol+2 L×0.5 mol·L-1=2 L×2.5 mol·L-1-x mol,解得x=2,则此时电路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2 mol=4 mol,右池阴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则此时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4 mol×=2 mol,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 mol×22.4 L·mol-1=44.8 L,D错误。]3.C [根据题图可知,放电时,左边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为Mn[Fe(CN)6]+2Na++2e-===Na2Mn[Fe(CN)6],右边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Nax+1Cy-e-===NaxCy+Na+。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a2Mn[Fe(CN)6]-2e-===2Na++Mn[Fe(CN)6],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阳极质量减少23 g,C错误。]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章 微专题13 新型电池的分类突破.pptx 第六章 微专题13 新型电池的分类突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