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预测(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浙江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预测(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浙江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预测(六)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它是指被一国君主征服后牢固控制的土地。一般离国都较远。其所指地域可能面积较大,有多个具体地邑组成。它被国君直接遥控……”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A.王畿 B.方国 C.采邑 D.郡县
2.“东汉的田庄主常常以宗主的名义对族人进行安抚慰问,在地主田庄里,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这可以反映出东汉田庄(  )
A.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族色彩 B.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
C.以庄园式劳作为劳作方式 D.形成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3.1694年,川陕总督佛伦巡查了陕西边墙后向康熙帝汇报道:“三边墙垣,历年久远,坍坏已多,若不亟为修理,必致倒废……”此时清朝修葺陕西边墙为防范(  )
A.漠南蒙古 B.漠西蒙古 C.浩罕国 D.沙皇俄国
4.在古代世界某地区的文学作品中有如下内容:(安努)听到了他们的申诉,立刻对大神阿鲁鲁说:“阿鲁鲁啊,这(人)本是你所创造的,现在你再仿造一个……让他们去争斗,使乌鲁克安定,不受干扰!”据此判断该地区位于(  )
A.东亚 B.西亚 C.南亚 D.北非
5.《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三大史诗之一,来源于法兰克王国的传说,讲述了查理大帝远征伊比利亚的故事。故事中与法兰克王国交战的是(  )
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同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共同负责为陆军每天提供六张火力表,这项任务在当时非常困难和紧迫。为此(  )
A.美国军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B.美国国防部建立起了军用网络
C.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D.原子动力被美国用于军事目的
7.晚唐的民间童蒙读物多有“丈夫学问”“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如敦煌曲子《十二时·劝学》中就有“丈夫学问随身宝,白玉黄金未是珍”等记载。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政府主导地方蒙学教育 B.商业发展改变士人价值取向
C.基层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D.科举考试带动民间向学风气
8.有明代文献记载如下:“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材料中的“疙瘩瘟”指的是(  )
A.天花 B.鼠疫 C.疟疾 D.伤寒
9.“昨有粤东南海某孝廉递来奏稿,据称拟集十八省公车诸君,合词乞请总署代奏,乃甫起草而和议已成,事遂中止。然其中议论警切,策画周详……”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清末新政
10.下图为漫画《民众的力量》。该漫画最可能创作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11.“从民族战争这一面说,是日本侵略力量由盛转衰、中国抗战力量由弱转强的过程;从人民战争这一面说,是国民党政权的力量由盛转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由弱转强的过程。”材料旨在说明(  )
A.敌后战场是全国抗战主战场 B.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双重性质
C.中国战场是二战东方主战场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将胜利
12.有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着各种关于食品安全的顺口溜,表明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缺少信心。之后食品安全法做出规定显得非常必要和及时,也顺应民心。据此可知,我国(  )
A.法治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B.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C.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D.重视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13.13世纪晚期的法学家从罗马法和教会法中引入“必需性在法外”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出于“显而易见的必需性”,为维护王国之公共利益,国王有权打破传统,征收新税。下列史实体现上述原则的是(  )
A.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 B.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C.亨利八世通过《至尊法案》 D.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4.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开凿这条运河的初衷是为了运输小麦,以绕过伊比利亚半岛从而避开西班牙的关税。该运河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伊利运河 D.曼彻斯特运河
15.下图名为《风暴》,创作于1897年,描绘了织工到达制造商房屋前的情况:一名妇女递给男子鹅卵石,他们试图将鹅卵石扔向这座别墅,工人们奋力摇晃别墅铁门的同时还在叫嚷着。该图反映了(  )
A.工人的劳动条件相当恶劣 B.工人和资本家的冲突加剧
C.产业工人的待遇没有改善 D.工人亟须科学理论的指导
16.尤里·拉林(苏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的言论很有代表性。他说:“我们之所以退却,并不是因为我们突然爱上了贸易、货币、承租人以及其他这类迷人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新经济政策不是进步,而是难以避免的不幸,是一种退却的行动。”上述言论(  )
A.反映苏俄政府内部对新经济政策缺乏信心
B.表明新经济政策实施有其特殊历史背景
C.暗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将走向失败
D.有助于理解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
17.下图为1990—1999年美国迁入移民的流量变化图。1990年美国迁入移民流量为154万人,1999年下降到65万人,减少了约58%,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 B.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
C.美国政府改革了社会保障制度 D.美国各类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18.下图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两张画像。现存的皇帝画像中,唯有朱元璋有两类面貌截然不同的画像,一为端庄之圆脸俊像,一为怪异之长脸丑像。有学者认为,圆脸俊像,是明初宫廷画师美化朱元璋、美化大明王朝的作品,一般用于太庙、奉先殿的供奉、祭祀。长脸丑像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比较复杂:最初是对朱元璋低微身世进行的神话、装饰,而后又掺杂了对朱元璋称帝后恩威莫测、多疑嗜杀性格的刻画。据此可知(  )
A.圆脸俊像因是官方所绘更接近朱元璋真实相貌
B.考证这两张画像孰真孰伪毫无历史研究的价值
C.两张画像都蕴含着人们认识朱元璋的文化符号
D.两张画像均是与朱元璋真实相貌无关的写意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9.文传古今,港通天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277年,元政府在庆元(今宁波)、澈浦、上海、泉州设市舶司。“日本遣商人持金来易铜钱,许之”。此外,日本入元僧人也多选择庆元作为登陆地和归国的始发港。根据文献史料记载及日本国内现存中国元代遗物来看,从宁波输出到日本的物品有丝绸、香药、书籍、佛画等。
——摘编自刘恒武等《元代庆元港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材料二
16世纪前,灿烂辉煌、生机盎然的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出独具特质的“智慧之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东亚的文化格局,而且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步,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李莹等《试论元朝之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庆元港在元朝对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中华文化“促进西方文明的进步”予以简要评价。(6分)
20.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和艺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国际环境的巨变和强烈的民族危机的压迫下以及在“经世致用”思潮的牵引下,一场以“采西学”“制洋器”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勃然而兴。诚如邵作舟所言:“道光、咸丰以来,中国再败于泰西……士大夫之好,观其号令约束之明,百工杂艺之巧,水陆武备之精,贸易转输之盛,以顾赧然,自以为贫且弱也,于是西学大兴,人人争言其书、习其法,欲用以变俗。”在这种历史环境下,清政府的外交观念和外交体制也开始向近代外交体制转换。
——摘编自陈双燕《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
材料二
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新中国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被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确切地说,新的对外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摘编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给新中国外交带来的具体史实。(6分)
21.贸易兴则国运昌,贸易衰则民族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16世纪至19世纪的中国与欧洲,白银都曾经被作为货币而使用,两者也都经历过白银的大量流入。但是,中国与欧洲却发展出不同的经济模式与社会形态,其差异之大令我们不由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差异的出现?东西方的历史发展路径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摘编自别曼《近代海外白银流入的货币效应分析:中西方比较的视角》
材料二
1793年,英格兰的人均茶叶进口量已超过四百五十克,其茶叶总进口量可能增长了四百倍。口味上为何有这么突然的改变,原因不明,但用来增加甜味的糖突然可以便宜买到,无疑是原因之一。早期工厂相当危险,工人若昏昏沉沉,笨手笨脚,难免会发生危险。若没有茶、糖取代酒作为英格兰的主要廉价饮料(和热量的补充来源),情形可能会更糟糕。工人工作时间变得较死板,中午时回家吃顿慢悠悠的午餐变得较不可能。依赖茶当然有其代价,而英国不想持续付出代价。随着茶叶进口量增加,英格兰白银流失也日益严重。英格兰开始寻找可同样大量卖到中国的商品,并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商品。
——摘编自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白银流入影响下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并分析影响中国发展方向的深层次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茶叶进口量增长的原因。结合19世纪的史实,简述英国为“不想持续付出代价”而采取的措施。(6分)
22.文字是历史的载体,历史是文字的延续;前者凝固时空,后者赋予生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最系统讲商史的是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殷本纪》。由于文献奇缺,尤其是缺少同时代的文字史料,著名学者胡适主张“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向壁虚构。这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殷墟甲骨文发现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对殷墟甲骨文发现的认识,列举人类文明演进的相关史实,以“文本与历史记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史实列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12分)
2025届浙江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预测(六)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B C A D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D A A B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9.【答案】
(1)角色:贸易枢纽、文化交汇中心。(2分)
条件: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市舶司的管理保障。(4分)
(2)评价: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导致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6分)
20.【答案】
(1)表现:引进西方外交观念;宗藩关系逐渐解体;纳入条约体系;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翻译国际法;设立近代外交机构。
(2)背景:新中国成立,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抗美援朝战争;冷战。
史实: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议;日内瓦会议推动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21.【答案】
(1)过程: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3分)
因素:传统经济结构的束缚;专制体制的强化;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3分)
(2)原因:西方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业革命出现;工厂制度形成。(3分,任答3点即可)措施: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3分)
22.【答案】
(1)意义: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朝的存在;将中国信史往前推进约一千年;恢复了历史学家对古典文献可靠性的信心;发现了成熟文字——甲骨文。(4分)
(2)示例:
文本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历史记忆的延续离不开文本的承载,文本不仅是记录过去的工具,更是塑造文明认同与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
何尊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印刷术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其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守护文本历史的真实性与多样性,便是守护人类文明的基因,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正确认识记忆多元性与文本多样性之间的关系。(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