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社”本为土地神,“稷”则为谷物神,因此“社稷”本意代表粮食,是立国之本,之后引申为国家。按照《周礼》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融通导图远古时期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1、源远:远古到先秦的文化思考1:读图分析中华文化的起源的特征青铜时代夏商西周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开始进入青铜时代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国家建立农业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春秋战国思考2:青铜制造业何时衰落?铁器推广→社会大变革华夏认同;百家争鸣(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战争,迁徙,交流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先秦成为中华文化奠基时期2、流长:秦汉到清的文化思考3:谁最早完成我国的思想大一统?秦汉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古代主流思想是什么?哪些思想对其带来过挑战?玄学盛行魏晋唐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道、佛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宋元提倡个性自由思想出现。心学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明清康雍乾时期文字狱钳制人们思想,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3、剧变:近代的文化转型思考4:请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阶段特征?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思考5: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嘉兴、上海:中共一大、二大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思考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哪些?1、以人为本思考1:先秦的人本思想有哪些具体表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敬天保民”制礼作乐,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思考2:人本思想在政治上如何表现?请以具体思想说明。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本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民本思想有实践吗?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考3: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什么思想?“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夏商: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其中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天命观如何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内涵: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爱国,家国情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思考4:有哪些具体思想能说明中华文化中的爱国情怀?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思考7:崇德尚贤思想有何影响?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5:西周时期崇德尚贤思想有何表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皇自敬德……罔不明德慎罚。——《尚书》思考6: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崇德尚贤思想如何发展?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思考8:“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的具体表现?6、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思考9:如何理解“和而不同,同则不继”?思考10:孔子和孟子如何看待“和”?思考11: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文化有何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是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小试牛刀1、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下列不属于孟子的观点是( )A.“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B.“尊贤使能,俊杰在位”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D2、下列摘录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若干诗句。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A.以民为本 B.家国情怀 C.自强不息 D.天下为公B3、《周易》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A.和而不同 B.以人为本 C.崇德尚贤 D.天人合一D4、周人认为“天命不易,天难勘,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A.崇尚天人合一 B.主张和而不同 C.追求家国情怀 D.重视以人为本D5、商朝时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初年,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这一变化体现出殷周之际( )A.神权与王权开始紧密结合 B.崇尚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C.以天为中心的礼乐制建立 D.由重鬼神向以人为本转变D时期 表现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先秦 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秦汉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主流。魏晋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宋元 理学形成。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明清之际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康雍乾时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文化)近代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现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考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思考2:结合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从文化特点角度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①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主流文化——儒家文化。②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在五千年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核心在于包容性“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传统,为我们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思想,为我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丰富思想养分;“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等理念,为我们制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供了深刻历史启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还在于其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刘礼堂《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思考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和统一多民族大家庭;④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小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源: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1.重视以人为本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6.主张和而不同流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