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选必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南宋)朱熹角度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角度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探究思考】仔细观察时间轴,概括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表现。洋务运动佛教东传西学东渐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明末19C40S19151919佛教传入中国儒、佛、道三教融合佛教完成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形成理学西学东渐国门洞开向西方学习思潮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9C60-90S角度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P8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完成本土化隋唐融合宋明①过程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结合p8,梳理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①过程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根据材料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晁福林《中国古代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 列传 阮籍》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完成本土化隋唐①过程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禅宗 达摩 “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完成本土化隋唐融合宋明①过程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明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影响,渐趋本土化。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过程。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包容性结合纲要上第8课p45,回顾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的过程理学形成的背景“①儒学僵化(纲要上P70);②儒道佛三家融合②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缘分、五体投地、想入非非等。“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俗语佛源》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①过程积极①文学、书法和绘画:叹白发唐·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②建筑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消极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2)表现①明末:②清初: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1)背景思想: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②传教士的推动经济:③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政治:④皇帝的支持《几何原本》书影利玛窦(3)影响:只在极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古代:明末清初A.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B.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C.《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坤舆万国全图》(1)背景:①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2)表现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措施新式学堂留学教育译书机构林则徐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2.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2)表现①学器物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1915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1917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思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无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君主立宪戊戌变法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编译书籍《海国图志》主题:救亡图存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中国文化西传东传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辐射和传播①汉字对外辐射和传播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谚文,韩国称为韩字( ),北朝鲜称为朝鲜字( )。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汉字为“真名”。喃字,又称字喃,是古越南民间的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东传:对亚洲的影响意义: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对外辐射和传播②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李朝开国至其末期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成均馆大学名列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97名,其历史可追溯至于1398年成立的朝鲜王朝最高学府成均馆,是最初的国家级教育机关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东传:对亚洲的影响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③佛教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援助日本物资上书“青山一道,同担风雨”《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④制度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⑤社会生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朝鲜诗人崔致远学思之窗: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唐代仕女图日本和服图这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⑤社会生活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辐射和传播类别 时间 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前4-3世纪3-5世纪4世纪以后7世纪7世纪14世纪15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一模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中国人进入琉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1.东传:对亚洲的影响①四大发明的传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如何理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8世纪以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对当时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2.西传:对欧洲的影响【史料阅读】p12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外辐射和传播②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6—18世纪)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① 四大发明的传播小结中华文化吸收古印度佛教西方文化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器物→制度→思想)传播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制度对欧洲:四大发明中学西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