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二十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原因⑴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①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不同,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②各国占有殖民地的多少不同。③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2、原因⑵ 政治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激化,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②两大军事集团:①三对矛盾:●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 1907年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⑶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⑷ 思想原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英德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法德矛盾(领土争端)●俄奥矛盾(巴尔干半岛)同盟国:德国、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协约国:英、法、俄﹑意、塞尔维亚、比利时、美国、中国、日本、罗马尼亚、希腊等两大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879年意德奥匈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俄英1892年1904年1907年法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目的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影响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2、条件⑴ 20世纪初,世界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 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①从战争起因看,交战国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②从战争过程看,各国的军事行动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③从战争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瓜分和掠夺,巴黎和会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西线南线东线德奥联军对战俄军德国对战英法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决定战场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线及交战双方战争阶段及重大战役(事件)1914.8-1918.11西线东线南线英法—德俄—德奥俄-奥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美国、中国参战,同盟国战败1.三条战线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3—4个月结束战争施利芬计划制定(1)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爆发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标志其“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2.战争进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2)日本参战: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2.战争进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此次战役中,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2.战争进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4)日德兰海战: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败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其中英国损失较大,被击毁战舰14艘,15.5万吨,伤亡6800人。德国损失战舰11艘,6.1万吨,伤亡近3100人。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英VS德2.战争进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5)后期战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2.战争进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阶段1914年:(1)马恩河战役 (2)日本参战第二阶段1915-1916年:(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4)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5)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6)俄国1918年退出了战争。(7)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133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1000万2000万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5亿2/3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2700亿2.战争进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3.影响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拓展】 巴黎和会上各国的野心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巴黎和会成为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化示意图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思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2)实质:“凡尔赛体系”以维护战胜者和平为目标的体系,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1、“凡尔赛体系”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1)内容:(3)特点:①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优势;②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反动性、不全面性。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4)评价: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①,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19-1929)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承认民族自决原则,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③,重新瓜分殖民地。(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④,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隐含矛盾: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思考探究】“凡尔赛体系”的评价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实质: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五四运动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1)内容:2、“华盛顿体系”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924—1931年,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在华盛顿体系的框架内提出了对英美的协调外交方针和“对华不干涉”原则,以免引起与英美矛盾加剧。美国1923—1929年,整个工业生产率提高40%;法国1924年工业生产总量超过战前水平;英国1929年的工业常量也达到1913年水平。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明确指出:凡对日本“满蒙”的特殊地位权益有侵害之虞时,则不论来自何方,都要决心为“防卫”而采取断然措施。②消极:该体系下隐含着许多矛盾(美日矛盾、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 ,埋下了战争祸根。【思考探究】“华盛顿体系”的评价①积极:调整了主要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使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也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特点①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优势。②该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使这一体系必然不能持久。③该体系具有反动性。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转让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给日本等,维持了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④该体系具有不全面性。出于社会制度的区别,把苏俄排斥在外;出于分赃的目的,排斥了德国。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繁荣局面的基本前提。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的方式,相对于同盟竞争和军事对抗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思考探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及实质(1)由来: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2)成立:1919年4月通过盟约,1920年初正式建立,总部设在日内瓦。(3)成员:成立时44国,后增加到63国(俄、德等战败国被排斥,美国未参加)。(4)职能: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5)制度: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威尔逊发表“十四点和平纲领”日内瓦万国宫(国联总部)3、国际联盟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十四点原则”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6)性 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7)宗 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8)原 则:全体一致原则(9)操纵国:英、法(10)实 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凡尔赛宫国际联盟3、国际联盟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积极性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③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④国联初期,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局限性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苏联、美国两大强国未加入),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②国联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威信不足,面对30年代的战争危机和侵略战争,英法等纵容列强侵略,国联毫无作为,放任二战爆发。3、国际联盟(11)评价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问题探究:结合今天所学,你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何体悟?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不好战,不畏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