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3.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整体感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
19C末20C初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918.11
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20C初
1918.3
苏俄退出一战
1917.11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美国中国参战
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1915
意大利参战,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1914.9
一战爆发
马恩河战役
1914.7
1914.6
萨拉热窝事件
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
1.一战的背景
(1)世界形势动荡
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1914年)
一战前欧洲地图(漫画)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经济实力与国际政治地位不平衡
(2)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列强矛盾激化


世界霸权 、殖民地问题


争夺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半岛

普法战争后果
争夺欧洲霸主

突尼斯问题
1879年
1882年
1904
1907
1892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1879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国协

目的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3)两大集团形成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一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1914——1918
西线
英法←→德
东线
俄←→德奥
南线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1914年和1916年重点是西线
1915年重点是东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进程
时间 战线 战役 评价
1914年 西线
1915年 东线 德奥取得胜利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
日德兰海战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 同盟国投降 马恩河战役
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
凡尔登战役
双方伤亡近100多万。“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双方伤亡达130多万。“索姆河地狱”
1917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1916年最后的)五个月中,凡尔登对峙的两军共打出2300多万发子弹,平均每分钟打出100多发,平均每天就有6600人战死
——(英)马丁吉尔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13页)
德国在战争中使用“毒气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探究思考】 美国对欧洲战争前后态度及其原因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德国海军舰队无法突破英军封锁,于是采用“无限制潜艇战”来破坏英军的海上补给线。所谓"无限制潜艇战"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结果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会名流丧生,为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理由。
材料反映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前后态度的原因?
态度:由“中立”政策到直接参战。
原因:“中立”为了发战争财,参战为了捍卫美国利益,争夺战后世界霸权。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
北洋政府参战的主要形式和目的是什么?这次参战对中国国际地位有何影响
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1
一战的后果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同盟国4国,协约国27国)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
参战人员 7350多万人
伤亡人员 3000多万人(亡900万,伤2000多万,残350万人,另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其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大战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交战双方带来了惨痛的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我是外交官”:请选择担任以下(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中国)的一名首席外交官发言,谈谈本国的诉求及依据。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
“削弱乃至肢解自己的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同时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攫取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收回山东主权,取消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主要摘自人民版《战争与和平》24页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四大帝国解体
重划德国疆界和重新分配德国殖民地
新诞生一些民族国家
开始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长期对峙
通过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美 英 日 法 意
主力舰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的各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吨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一九二二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五国海军条约》美英平分海上霸权,《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这样帝国主义调整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制定《国际联盟盟约》,成立国际联盟...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主要摘自教材85页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五国条约》
材料一: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教材85页学习聚焦
材料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第2单元
1.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祸根:
①英法主导性:欧洲仍是中心,操纵国联
②体系片面性:排斥苏俄、美国未加入国联、中国未签字
③体系脆弱性:德国复仇情绪滋长、国联失去行动可能性
④体系反动性:委任统治、门户开放、中国山东问题
进步性:
①民族自决原则、国联的启示意义
德国街头的游行
中国的五四抗争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②“全体一致”原则 ,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联的局限性
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结合漫画评价国联
③美国拒绝参加,苏俄被排挤,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①实质是英法操纵国际事物的外交工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后初期欧洲城市废墟
一战后的美国
一战期间妇女在炮弹厂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一战的影响。
①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政治危机,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②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也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③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④摧毁了德意志、奥斯曼、俄罗斯、奥匈四大帝国⑤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⑥促进政府机构改变只能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
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结果: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开始
一战的进程(1914-1918)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标志:
主要内容
国际联盟:地位、宗旨、决议原则、评价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