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时空观念】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收集一战相关的史料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对科技与战争关系的看法,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方法。
【历史解释】 通过教材和相关史料,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个比较全面和理性的认识,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家国情怀】 感受战争的残酷性,深刻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坚决地捍卫国家和平与安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 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其他
29%
德国
16%
法国
6%
英国
14%
美国
35%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一战的根源。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德国啃食世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巴尔干问题
巴尔干问题
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普法战争后果
突尼斯问题
同盟国
协约国
矛盾重重
1879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国协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德奥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局势图
1914年和1916年
重点是西线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南线
1879年
英法←→德
西线
东线
1915年重点是东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决定战场
学习聚焦
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爆发,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标志其“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
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此次战役中,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败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其中英国损失较大,被击毁战舰14艘,15.5万吨,伤亡6800人。德国损失战舰11艘,6.1万吨,伤亡近3100人。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英VS德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败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其中英国损失较大,被击毁战舰14艘,15.5万吨,伤亡6800人。德国损失战舰11艘,6.1万吨,伤亡近3100人。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俄国之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阶段 时间 主战线 战役 评价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1914年
西线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双方伤亡近100多万,
“凡尔登绞肉机”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双方共出动150万兵力,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
马恩河战役
德奥取得胜利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战役
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同盟国投降
双方伤亡近130多万,
“索姆河地狱”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西线
东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探究思考】 美国对欧洲战争前后态度及其原因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德国海军舰队无法突破英军封锁,于是采用“无限制潜艇战”来破坏英军的海上补给线。所谓"无限制潜艇战"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结果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会名流丧生,为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理由。
材料反映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前后态度的原因?
态度:由“中立”政策到直接参战。
原因:“中立”为了发战争财,参战为了捍卫美国利益,争夺战后世界霸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战的转折与结束
转折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结束
①1914年8月,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②1915年5月,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③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④1918年,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⑤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战中德军的重炮
一战英军的坦克
一战中投入使用的新式武器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问题导思: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的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对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
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规模可能更大。
A传统武器性能提高
B新式武器扩展海空
C新的交通手段
D新的通讯工具
突破战争地域,范围扩大
突破战争方式,手段先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1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同盟国4国,协约国27国)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
参战人员 7350多万人
伤亡人员 3000多万人(亡900万,伤2000多万,残350万人,另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其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大战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交战双方带来了惨痛的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体系建立
(1)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缔结条约:《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3)性质: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一定程度上减
弱了军备竞赛
五四运动
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国际联盟
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
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大战的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情境探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美、日及俄国的影响。
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和海上霸权地位;美日两国崛起;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这场大屠杀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它一度扩大了帝国的疆域,但却削弱了控制它的实力。……英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它在中东的地位了,从而创造了一个争相弥补的权力真空。同样,英国也无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了,美国和另一个潜在对手日本向它挑战,并且最终超过了它。……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战徐徐登上世界列强的宝座,这个帝国比英国所知的任何帝国都更为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
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结果: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开始
一战的进程(1914-1918)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标志
主要内容
国际联盟:地位、宗旨、决议原则、评价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