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社会运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新变化。(时空观念)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举措及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基本概念如:国家于预、福利国家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历史解释) 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新发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思考有何历史启示。(家国情怀) 素 养 目 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图片给我们的思考 思考: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什么问题? 采取怎样的措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随着二战的结束,国家政策进行调整,定量配给制度被取消。图为1945年,在美国一家肉店里,人们欢庆结束定量配给制度。图中的白色纸板上写着:明天结束定量配给。 一起看一看 "When a man steals to satisfy hunger, we may safely conclud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n society" 反思 贰 壹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前经济危机 (1)被称为来自灵魂的拷问 分享一个小故事 1935年!纽约市长拉古迪亚旁听一桩庭审,一老妇人为了快饿死的孙子偷了半块面包被判罚10美元或10天监禁,老妇人无力拿钱而选择了监禁。 庭审结束后市长拉古迪亚自掏10美元,并提出:一个人为了钱而犯罪,是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了半块面包而犯罪,是这个社会有罪,一个人为了尊严而犯罪是世人有罪。 结论1:我们需要一个有温度的和谐的和爱的社会。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画面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苏军的钢铁洪流 结论3: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结论2: 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场上,士兵平均寿命不超过24小时,军官不过三天,能活过72小时就能当团长。 解读几张小照片 新措施 贰 壹 用什么新措施? 把什么视为头等大事? 稳定 面对现实的抉择: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成功典范 生产力的发展 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 现实需求 外部刺激 必然要求 惨痛教训 罗斯福新政 总之,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必然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的产物,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凯恩斯主义 理论依据 措施之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 一句话概括:国家干预经济 【概念解释】国家宏观调控 任务驱动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P116 (1)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 开支,增加 刺激 ; ②制定经济计划 ,促进 ; ③利用信贷、 实施宏观调控。 1.国内调控——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 ① 积极: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经济增长较快,“福利国家” 成效明显。(黄金时期) ② 消极:70 年代,出现“ ”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_______组织 (IMF:1945) ________(WB:1945) _________ (GATT:1948) 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 (WTO:1995) 【思考】这些国际组织的建立有何意义? 稳定国际汇率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削减关税 减少贸易壁垒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2.国际协调 外交的微妙 任务驱动二: 国家的宏观调控 P116-117 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 意义:①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②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措施之二 利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1)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2)两次世界大战的促进。 2、内容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4)新材料的出现 (5)生物工程技术 3、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_______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极大地提升了__________。 新成果 贰 壹 把什么视为头等大事? 用什么新措施? 叁 宏观调控有什么成果? 任务驱动三:成果1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读图析结论 1、信息解读: ①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 ,服务业(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 ;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2、结论 图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 的提高, 、 结构发生变化; 图2: 结构的变化。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 社会阶层分布 学习任务四:成果2“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主义”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目的:缩小 差距,减少因 引发的社会问题。 3、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二战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973年经济危机后 20世纪80年代 逐渐兴起 日渐完备 继续发展 缩小规模 “福利国家”制度 学习任务五: “福利国家”制度的辩证分析 材料二 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 材料一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问题探究】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后来又做了怎样的调整? 认识: (1)积极: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 ),稳定了( );②扩大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2)消极: ①加重了( )负担;②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人的()性;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普遍不满;④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等依然存在。 材料 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例如美国在1974-1981年期间的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为9.4%,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则分别为4.9%、11.4%、15.4%和15.9%。 ——摘编自程伟《世界经济十论》 ① 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混合经济” ② 结果: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 “新自由主义” 小政府 大市场 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滞胀”后新调整 能否根除危机?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学习任务六: 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发展 新调整 贰 壹 把什么视为头等大事? 用什么新措施? 叁 宏观调控有什么新成果? 肆 针对社会问题有何新调整? 学习任务七: 社会问题与社会运动 1963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的反越战运动 1974意大利妇女示威要求改革离婚法 黑人民权运动 学生运动 反越战运动 女权运动 社会运动 1、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争取平等权利。 2、表现: 3、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运动及运动成果 知识拓展: 民权法案 林登·约翰逊总统于1964年签署。法案宣布了因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或来源国而有的歧视性行为为非法。禁止了公民投票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在学校、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中的种族隔离。 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运动及运动成果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妇女运动在欧美各国兴起,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妇女运动 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运动及运动成果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大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美苏冷战、种族歧视等国内外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反对越南战争 ▲美国学生在反越战运动中与军队在美国国防部前对峙 课堂小结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新措施 新成果 新调整 新活力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 与社会运动 国家的宏观调控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资本主义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但是使资本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使资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启示 同学们自己思考 谢谢各位 课后作业 1.(2024·山东高考·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年份/类型 ? ? ? ? ?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1935 135 101 1940 122 221 1945 147 222 1950 190 354 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D 课后作业 2.(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A 课后作业 3.(2024·北京高考·1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D 课后作业 4.(2024·江苏高考·15)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D 课后作业 5.(2024·广东高考·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C 课后作业 6.(2023·湖南高考·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