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48分)
1.下表为《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
《武帝纪》 有司以币轻多奸......改币以约之......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
《食货志》 旁缘(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
A.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B.政府改革引发了流民问题
C.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 D.山泽为民众提供生计资源
2.东晋时开始以品级评定围棋手,王导被评为第五品。南朝宋设置棋手品评机构,以宗室刘休仁为围棋大中正、琅琊王抗等人为小中正,宋明帝被中正评为第三品。南朝梁多次编撰《棋品》,为当时棋手排定品级次序。以上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A.九品中正制增设棋艺品评 B.社会崇尚以品级评定人才
C.门第是品评棋手主要标准 D.围棋风靡于当时上流社会
3.明朝时期,《南赣乡约》要求乡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并对本地大户与异境客商的放债收利等行为进行了规定;《泰泉乡礼》设立社仓积谷备荒扶危济困。由此可见,明代乡规民约()
A.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 B.旨在弘扬儒家的道德规范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果
4.如表为元朝国号的演变,如表集中反映了元朝()
时间 国号制定情况
1206年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国号“大蒙古国”
1215年 成吉思汗命行于汉地的汉文文书使用“大朝”之号
1271年 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大元”
A.加强边疆管理 B.贯彻因俗而治
C.改变统治策略 D.确立儒学一统
5.有学者根据统计指出:“清廷历代多英主,用人颇不拘资格,政府直接支配之回族、藏族人物登庸者固多,间接支配之朝鲜人物登庸者亦有,其有关于特种技术,非中国人所素谙者亦时常借材异地,西洋客卿为数固不少也。”这表明清政府()
A.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出现新的变化 B.新的民族观念最终形成
C.政治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D.具有博采众长治国理念
6.185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后叙》中评论《四洲志》等书说:“诸志多出洋商,或详于岛岸土产之繁,埠市货船之数,天时寒暑之节。而各国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惜乎未之闻焉!”魏源的评论说明当时()
A.官绅对西方的认识不足 B.士人旨在效仿西方政制
C.清朝政府有意变法图强 D.国人天朝上国观念改变
7.1880年,清政府官员在《朝鲜策略》中建议朝鲜,为免遭俄国的蚕食鲸吞,朝鲜必须要“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以“图自强”。这一建议()
A.避免了朝鲜的亡国危机 B.瓦解了中国的传统宗藩体制
C.忽视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D.促成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8.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广播电台是中国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占全国总功率的40%,电波遍及整个东半球,其“新闻汇述”栏目以北方官话、广州话、潮州话、厦门话、客家话。以及英、法、日、越、缅、泰、马来等语言播报中国抗战情形。此举旨在()
A.创新电台的播报形式 B.寻求国际的同情支持
C.凝聚广泛的抗日力量 D.提高云南的抗战地位
9.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
A.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总结城市接管经验
C.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借鉴土地革命做法
10.据统计,1950年10月上海市场的成交量与5月相比,面粉增加99%,食米增加79%,棉纱增加2.26倍,煤增加1.64倍,食油增加17%,棉布则增加了近10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国民经济状况全面好转 B.稳定物价任务基本完成
C.计划经济威力初步显现 D.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增强
1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建立各种专业干部学校、紧紧依托高等院校、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和培训班等途径广泛开展干部专业教育。到1956年,全国共有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化艺术等专业干部84万人。新中国初期的干部专业教育()
A.建立健全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B.契合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C.营造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 D.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保障
12.《参考消息》曾刊登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1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13.在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记载中,当时希腊人将葡萄酒和橄榄油放在陶器中运往埃及,埃及人则将这些陶器盛上清水,商人和旅行者带着这些陶器前往没有水的叙利亚。这可用于说明()
A.希腊化世界的商路畅通 B.区域经济互补性较强
C.地中海贸易网络的发展 D.希腊人从事殖民掠夺
14.1792年的法国,“所有在法国的法国男人已成为公民,所有法国女人已成为女公民,没有人是“先生”或“夫人”,原来的敬称“ vons(您)被“tu”(你)和“toi”(你)取代。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
A.推崇理性精神 B.追求政治认同
C.提倡男女平等 D.拥护共和体制
15.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8年底的大选中许诺“要绞死德国皇帝”,“要敲骨吸髓似的把德国压得再也翻不过身来”。但是在巴黎和会上,他又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企图利用德国来遏制苏俄、牵制法国。这种变化()
A.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B.助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
C.迫使法国只能实行绥靖政策 D.造成苏俄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6.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拉美国家之间签订了多个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拉美国家这些举措()
A.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动摇了美国全球霸主地位
C.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D.摆脱了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
年份 1937 1938 1938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粮食产量 111.6 122.1 175.4 152.6 145.6 148.4 181 2 181.7
增长指数 100 109.4 1572 136.7 130.5 133.0 162.4 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这种粮食紧缺的态势一直延续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20世纪50至70年代,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国家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摘编自毛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演进及其当代启示》等材料三
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6分()
(2)分析材料二中国家粮食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确保粮食安全做法的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材料二
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堆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21种文明,以下为汤因比列出的部分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东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朝鲜一日本文明。
关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关系,有人主张“文明冲突论”,有人相信“文明共生论”。请从材料中任意选择至少两个文明,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围绕文明交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C A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B A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趋势:总体增加。
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成效;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6分)
(2)粮食供需关系紧张;一五计划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4分)
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坚持自力更生,坚持科技创新的农业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2分)
18.【答案】(14分)
(1)相同点: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生产专业化。(4分)
不同点: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谷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便利农民经济生活;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城市化进程。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答案】(14分)
(1)蕴含因素:
经济: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政治: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
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
社会生活: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四个角度每个角度任意一点得2分,共8分,注意角度要完整)
(2)影响:
积极: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
局限: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6分,积极一点2分共4分,局限2分)
20.【答案】
示例一:论题:文明之间在共生与冲突中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阐述:古代中国文明与朝鲜一日本文明之间相互共生,中国的儒家思想、汉字、书法艺术等传入朝鲜和日本,对当地的社会制度、教育体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日本人也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同时,朝鲜和日本的乐舞、饮食等文化等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古代中国文明与朝鲜一日本文明之间也有冲突,如明朝时期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战争虽然加剧了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在冲突中也发生碰撞与摩擦,客观上加强了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
结论:综上所述,古代中国文明与朝鲜一日本文明之间既有共生又有冲突,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示例二:论题:世界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阐述:阿拉伯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在技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推动了欧亚大陆的整体进步。技术上,阿拉伯人改进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后传入欧洲,为欧洲思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大航海时代等重大变革奠定基础,助推欧洲社会转型。阿拉伯水利工程坎儿井技术应用于新疆吐鲁番,促进了当地的生活与生产。经济上,中国水稻种植技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结构与饮食习惯。文化上,中国元代郭守敬参考阿拉伯历法编订了《授时历》,推动了中国天文历法的进步。
结论:综上所述,阿拉伯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更是推动欧亚地区乃至人类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后世文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