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2025年中考科学考前20天冲刺专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2025年中考科学考前20天冲刺专题

资源简介

生态系统的组成-2025年中考科学考前20天冲刺专题
一、选择题
1.(2025·绍兴模拟)浙江部分地区推广“水稻-小龙虾-中华鳖”综合养殖模式。稻田为小龙虾和中华鳖提供栖息环境,小龙虾捕食稻田害虫与杂草,其粪便可肥田,中华鳖捕食小龙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龙虾和中华鳖属于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
B.水稻与杂草会竞争,小龙虾能加强它们的竞争
C.该模式中能量通过“水稻→小龙虾→中华鳖”单向流动并循环利用
D.该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农药使用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蚯蚓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分等)。
【解答】A、小龙虾和中华鳖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故A错误;
B、小龙虾以杂草为食,可减弱水稻和杂草的竞争,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渐递减,不能循环使用,故C错误;
D、小龙虾捕食害虫,不仅能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利用害虫的能量,粪便可肥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可知,该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农药使用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5·临平模拟)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粽叶中的特殊香味物质来自细胞结构中的叶绿体
B.龙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为龙舟所受的重力比浮力小
C.运动员听到指令后开始比赛,该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D.龙舟上的运动员向后划水龙舟前行,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细胞结构功能: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功能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等;而植物细胞中储存特殊香味等物质的结构主要是液泡 。
(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物体漂浮在液体表面时,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自身重力 。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运动员听到指令后开始比赛,是经过训练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4)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
【解答】A、粽叶中的特殊香味物质来自液泡,而非叶绿体,故 A 错误。
B、龙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为龙舟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故 B 错误。
C、运动员听到指令后开始比赛,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不是先天性行为,故 C 错误。
D、龙舟上的运动员向后划水,水会给龙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龙舟前行,体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5·舟山月考)黑脸琵鹭(如图)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有“鸟中大熊猫”之称。2025年黑脸琵鹭再次“做客”舟山朱家尖越冬,也是舟山优良生态环境的体现。下列关于黑脸琵鹭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黑脸琵鹭迁徙越冬的行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B.黑脸琵鹭体温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
C.黑脸琵鹭长嘴扁平如汤匙,适应其飞行
D.黑脸琵鹭以鱼虾等水生生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鸟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A、舟山靠海,冬季温度高于内陆,黑脸琵鹭迁徙越冬的行为受温度影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黑脸琵鹭属于鸟类,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黑脸琵鹭长嘴扁平如汤匙,适应其捕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指的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需要通过捕食从外界获取有机物的动物,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5九下·杭州月考)尾叶稀子蕨(如图)是一种生长在深山峡谷的蕨类。下列关于尾叶稀子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单子叶植物 B.没有根,只有茎和叶
C.通过自花传粉进行繁殖 D.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答案】D
【知识点】孢子植物;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子中有胚乳的属于单子叶植物,没有胚乳、存在两片子叶的是双子叶植物,蕨类植物的器官只有根、茎、叶,没有花、果实和种子。
【解答】A、稀子蕨属于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属于被子植物,故A错误;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故B错误;
C、蕨类植物没有花,故C错误;
D、蕨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5九下·萧山月考)杭州某公园的柳树因被木蠹蛾的幼虫蛀食,生长状况不佳。以往采用化学药剂涂抹的防治方式,使得具有抗药性的木蠹蛾数量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2025 年3月初,园林工作人员投放肿腿蜂成虫(肿腿蜂是木蠹蛾的天敌之一)进行防治,以虫治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公园内所有的柳树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木蠹蛾的抗药性仅和环境因素有关
C.肿腿蜂与木蠹蛾构成一条食物链:木蠹蛾→肿腿蜂
D.“以虫治虫” 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高效、可持续等优势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公园里的柳树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能单独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木蠹蛾抗药性的产生是其自身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结果,这种变异为其抗药性的发展提供了原始材料。
环境因素对木蠹蛾的抗药性起到了选择作用,在化学药剂的长期选择下,具有抗药性的木蠹蛾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导致抗药性种群数量增加。因此,木蠹蛾的抗药性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通常是绿色植物,然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肿腿蜂和木蠹蛾都是消费者,所以 “木蠹蛾→肿腿蜂” 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
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以虫治虫” 就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方式。
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高效、可持续、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它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和对其他有益生物的伤害,同时利用生物之间的自然制约关系,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解答】A、该公园内所有的柳树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一部分生物,缺少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木蠹蛾的抗药性不仅和环境因素(化学药剂的选择)有关,还与自身的遗传变异有关,其种群本身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类型,B错误。
C、食物链的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而 “木蠹蛾→肿腿蜂” 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C错误。
D、“以虫治虫” 属于生物防治手段,与化学药剂防治相比,不会污染环境,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高效、可持续等优势,D正确。
故答案为:D。
6.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调查发现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数量增加
D.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解答】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能量会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A错误;
B. 图中的四种生物不能组成该生态系统,还缺少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食物链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C错误;
C.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数量增加,C正确;
D. 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最高级的生物体内的毒素最多,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5九下·瓯海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草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牛、细菌、真菌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部分的只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太阳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D.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难以恢复原样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绿色植物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等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 )。
(2)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无机盐 )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外界干扰超过限度,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 。
(4)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共同组成,缺一不可 。
【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牛直接以草为食,是消费者;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等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除了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外,还有阳光、空气、温度等,B错误。
C、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属于非生物部分的物质,太阳提供能量,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难以恢复原样,D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5·浙江会考)如图表示某孤岛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 的能量。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①的数量变化通常与种群②的数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种群①数量增加时,种群②数量减少,反之亦然。这符合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A正确。
B、捕食者通常处于更高的营养级,因为它们捕食其他生物。因此,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高,B正确。
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即被捕食者(种群②)所含的能量通常比捕食者(种群①)高,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①数量减少时,种群②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时会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D。
9.(2025九下·浙江开学考)如图为小哲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是不是生态系统呢 下列从生态系统组成的角度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
A.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
B.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
C.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
D.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球模型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解答】生态瓶中除了具有生产者(水草)和消费者(小鱼)外,在河沙里还含有细菌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瓶中的分解者,该生态瓶中的非食物因素除了空气和土壤外,还具有温度、水、阳光等因素,可见生态瓶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4·金华期中) 北大校园在2021年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校园采取了多种生态保护措施,例如部分区域停止了枯木落叶的清理,有师生负责监管水质、调查物种多样性、进行植物巡护等工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质监管有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育
B.枯木落叶被分解后能重新被植物利用
C.放生动物利于提升校园内的物种多样性
D.自然保护小区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护。②迁地保护。③建立基因库。④构建法律体系。
【解答】 A、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良好的水质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减少鱼类病害的发生。水质监管有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育。A正确。
B、“枯木落叶”入地后,分解者能将它们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重新被植物生长吸收。B正确。
C、许多放生非本地物种动物的行为会导致生物入侵,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自然保护小区是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和典型植物群落而设定的面积较小的保护区。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1.(2025·龙港模拟)如图为“生态鱼缸”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鱼缸中所有的金鱼构成了   。
(2)水生植物通过   (填生理过程)释放氧气,供给生物的呼吸。
【答案】(1)种群
(2)光合作用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种群: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2)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1)金鱼属于同种生物,所以金鱼构成了种群。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2.(2025·瑞安模拟)如图是我市温瑞塘河上的“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着芦苇、睡莲、浮萍等植物,具有净化水质和美化景观等功能。
(1)生态浮床上的所有芦苇构成了   。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小明用pH试纸对河水进行检测,测得河水 pH为6,则该河水呈   性。
(3)水生植物需种植在特定的人工浮力装置上,才能漂浮在水面。由此推测人工浮力装置的密度   河水的密度。 (选填“>” “<”或“=”)
【答案】(1)种群
(2)弱酸(或酸)
(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群落: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群落和周围环境。
(2)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且pH值越小是,酸性越强。
(3)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漂浮在液面上;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下沉。
【解答】(1)一定范围内所有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可知所有的芦苇构成了种群。
(2)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
(3)由沉浮条件可知,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漂浮在液面上,由此推测人工浮力装置的密度小于河水的密度。
13.(2025九下·武义月考)近年,温州新建多个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
(1)某公园生态系统中有绣球花、白鹭、蚯蚓等生物,三者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公园内不同位置生长着粉红色、蓝色的绣球花(如图)。小明为探究绣球花花色是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他开展如下活动:
①取粉红色绣球花所在土壤的浸出液,测得其为8。则该土壤的酸碱性为   性。
②用柠檬酸和石灰水调节土壤酸碱性来改变花色。若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柠檬酸溶液,需柠檬酸   克。
【答案】绣球花;碱;0.8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以及蓝、绿藻等光合细菌,它们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环境中的无机元素、水、二氧化碳这些无机物合成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类等有机物。
消费者:主要以动植物为食。他们通过食物链传递能量和营养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殖性动物。它们能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和动物排泄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
(2)①pH大于7呈碱性,pH=7呈中性,pH<7呈酸性;
②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绣球花是一种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①根据题意可知,土壤的浸出液的pH大于7,则该土壤呈碱性;
②需柠檬酸的质量=100克×0.8%=0.8克。
14.(2025九下·滨江月考)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图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作用变成有机物。 (填序号)
(3)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____。
A.a=b+c B.ab+c D.c=a+b
【答案】(1)消费者
(2)②
(3)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食物链中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随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至20%。
【解答】(1)甲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有指向丙的箭头,可知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2)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即图中的②。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在传递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知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少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b+c。
故答案为:C。
15.(2025九下·柯桥月考)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甲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该浮岛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填“种群”、 “群落”或“生态系统”)。
(2)小科同学在某生态浮岛观察到五种植物P、Q、R、S、T,于是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来分辨它们,其中属于藻类的是   (填字母)。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所以稳定性更高。
【答案】(1)群落
(2)R
(3)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主要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等。
(2)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
(3)根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答。
【解答】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因此该浮岛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2)二歧分类法的原则是:把原来的一群植物选用明显而相关的形态特征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的分类群再用相对的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将所有分类群分开为止。藻类植物无种子、无茎、叶分化、故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属于藻类的是R。
(3)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与单种植物型浮岛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稳定性更高。
16.(2025·椒江模拟)稻田养殖通过水稻种植与虾、鱼、蟹、鳖等动物养殖有机结合,实现稳粮增收。如表所示为5种稻田养殖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数据。
稻田养殖模式 水稻产量 (吨/公顷)
纯种水稻 6.40
稻虾共养 7.57
稻鱼共养 7.08
稻蟹共养 7.97
稻鳖共养 6.77
(1)稻田里的所有水稻构成了一个   (填“种群” “群落”或“生态系统”)。
(2)表中稻蟹共养殖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填字母)。
A.河蟹捕食害虫,减轻了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B.河蟹排泄物为土壤提供养分,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河蟹摄食杂草,减少杂草对光照、养分等资源的竞争,促进了水稻生长
(3)稻、虾、鳖共养模式下的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写出其中一条含虾的食物链:   .
【答案】(1)种群
(2)A;B;C
(3)水稻→害虫→虾→鳖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种群:一定范围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河蟹为水稻提供营养,减少与水稻竞争的杂草的数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达到增产的目的。
(3)食物链从消费者开始,指向生产者。
【解答】(1)水稻属于同种生物,可知所有水稻构成了一个种群。
(2)A、河蟹捕食害虫,减轻了害虫对水稻的危害,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故A正确;
B、河蟹排泄物为土壤提供养分,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稻获得更多的无机盐,有利于增产,
故B正确;
C、河蟹摄食杂草,减少杂草对光照、养分等资源的竞争,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促进了水稻生长,
有利于增产,故C正确。
故答案为:ABC。
(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捕食者,其中一条食物链为:水稻→害虫→虾→鳖。
17.(2025九下·婺城月考)我市正在大力建设高湖湿地公园。图1为高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的成分是   。
(2)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
(3)政府规定湿地周边禁止建化工厂,因为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物网,导致生态难以恢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分解者
(2)蟹
(3)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能量随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3)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2)食物链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食物链为丁甲乙丙,由图1可知,由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可知乙对应的是蟹。
(3)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保持稳定,但自动调节能力存在限度,若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会崩溃,难以恢复。
18.(2025九下·杭州月考)2021年,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物种浙南木樨,立刻对其实施了保护。浙南木樨有聚伞花序(如图所示),花梗有柔毛,叶缘有尖锐的细锯齿。
(1)从植物分类上看,浙南木樨属于    植物(选填“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
(2)在该保护区内所有的浙南木樨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 “群落”或“生态系统”)
(3)叶缘锯齿对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性状 ____。
A.由基因决定的
B.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的性状
C.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是高温干旱等环境因素所导致形成的
【答案】(1)被子
(2)种群
(3)A
【知识点】种子植物;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 被子植物的种子由果皮包裹,而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2)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根据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判断。
【解答】 (1)浙南木犀能够产生种子,且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 在该保护区内所有的浙南木樨构成一个种群;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叶缘锯齿是由基因决定的;叶缘锯齿有利于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达尔文认为这是植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C正确,而B、C错误。
故选AC。
19.(2025九下·金华开学考)某科学小组做了以下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一定量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自   。
(2)持续光照8h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   。(填字母标号)
(3)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鱼、螺蛳、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
【答案】(1)太阳能
(2)A
(3)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pH太低或虾被小鱼捕食或虾缺少食物或虾的竞争能力弱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球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分析;
(2)二氧化碳溶于水会生成碳酸,导致pH减小;
(3)生态瓶内消费者数量多,导致水草数量最少,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最少,而瓶内消耗的氧气最多、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虾的竞争能力等原因,最终缺氧导致小虾死亡。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而水草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C、D中有动物(消费者),动物吃水草,使水草的数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并且动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导致瓶内二氧化碳比A瓶内的多。因此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二氧化碳变化最小的是A,故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A。
(3)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我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pH太低或虾被小鱼捕食或虾缺少食物或虾的竞争能力弱等)
20.(2024·舟山模拟)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A属于   ,B属于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A固定的能量=D固定的能量+A传递给B的能量+A呼吸消耗的能量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往复循环
【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
(2)A→D→E
(3)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C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表示生产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E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D→E,据此答题。
【解答】(1 )据分析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示分解者。
(2)据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A→D→E
(3)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也就是A,B,D,E,还包括阳光、温度、水等,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B错误。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往复循环,C正确。
故答案为:C。
21.(2025九下·温州开学考)2024年3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首次报告了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人类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因其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从而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图为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纳米微塑料的粒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纳米级微塑料直径   (填“大于”或“小于”)根细胞直径。
(2)写出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
【答案】(1)小于
(2)植物→昆虫→家禽→人类
(3)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英国动物生态学家埃尔顿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学术语。它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所以被称为食物链。食物链揭示生物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指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转化到另一种生物时,后者(高营养级)的生物量约为前者(低位营养级)生物量的十分之一。组成食物链的各级生物,按照一定量的关系,由大到小列成金字塔。
【解答】(1)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纳米微塑料的粒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纳米级微塑料直径小于根细胞直径。
(2) 写出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植物→昆虫→家禽→人类;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
(3) 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
故答案为:(1)小于(2)植物→昆虫→家禽→人类(3)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
1 / 1生态系统的组成-2025年中考科学考前20天冲刺专题
一、选择题
1.(2025·绍兴模拟)浙江部分地区推广“水稻-小龙虾-中华鳖”综合养殖模式。稻田为小龙虾和中华鳖提供栖息环境,小龙虾捕食稻田害虫与杂草,其粪便可肥田,中华鳖捕食小龙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龙虾和中华鳖属于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
B.水稻与杂草会竞争,小龙虾能加强它们的竞争
C.该模式中能量通过“水稻→小龙虾→中华鳖”单向流动并循环利用
D.该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农药使用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
2.(2025·临平模拟)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粽叶中的特殊香味物质来自细胞结构中的叶绿体
B.龙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为龙舟所受的重力比浮力小
C.运动员听到指令后开始比赛,该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D.龙舟上的运动员向后划水龙舟前行,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2025·舟山月考)黑脸琵鹭(如图)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有“鸟中大熊猫”之称。2025年黑脸琵鹭再次“做客”舟山朱家尖越冬,也是舟山优良生态环境的体现。下列关于黑脸琵鹭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黑脸琵鹭迁徙越冬的行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B.黑脸琵鹭体温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
C.黑脸琵鹭长嘴扁平如汤匙,适应其飞行
D.黑脸琵鹭以鱼虾等水生生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4.(2025九下·杭州月考)尾叶稀子蕨(如图)是一种生长在深山峡谷的蕨类。下列关于尾叶稀子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单子叶植物 B.没有根,只有茎和叶
C.通过自花传粉进行繁殖 D.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5.(2025九下·萧山月考)杭州某公园的柳树因被木蠹蛾的幼虫蛀食,生长状况不佳。以往采用化学药剂涂抹的防治方式,使得具有抗药性的木蠹蛾数量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2025 年3月初,园林工作人员投放肿腿蜂成虫(肿腿蜂是木蠹蛾的天敌之一)进行防治,以虫治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公园内所有的柳树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木蠹蛾的抗药性仅和环境因素有关
C.肿腿蜂与木蠹蛾构成一条食物链:木蠹蛾→肿腿蜂
D.“以虫治虫” 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高效、可持续等优势
6.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调查发现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数量增加
D.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7.(2025九下·瓯海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草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牛、细菌、真菌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部分的只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太阳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D.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难以恢复原样
8.(2025·浙江会考)如图表示某孤岛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9.(2025九下·浙江开学考)如图为小哲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是不是生态系统呢 下列从生态系统组成的角度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
A.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
B.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
C.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
D.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
10.(2024·金华期中) 北大校园在2021年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校园采取了多种生态保护措施,例如部分区域停止了枯木落叶的清理,有师生负责监管水质、调查物种多样性、进行植物巡护等工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质监管有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育
B.枯木落叶被分解后能重新被植物利用
C.放生动物利于提升校园内的物种多样性
D.自然保护小区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填空题
11.(2025·龙港模拟)如图为“生态鱼缸”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鱼缸中所有的金鱼构成了   。
(2)水生植物通过   (填生理过程)释放氧气,供给生物的呼吸。
12.(2025·瑞安模拟)如图是我市温瑞塘河上的“生态浮床”,浮床上种植着芦苇、睡莲、浮萍等植物,具有净化水质和美化景观等功能。
(1)生态浮床上的所有芦苇构成了   。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小明用pH试纸对河水进行检测,测得河水 pH为6,则该河水呈   性。
(3)水生植物需种植在特定的人工浮力装置上,才能漂浮在水面。由此推测人工浮力装置的密度   河水的密度。 (选填“>” “<”或“=”)
13.(2025九下·武义月考)近年,温州新建多个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
(1)某公园生态系统中有绣球花、白鹭、蚯蚓等生物,三者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公园内不同位置生长着粉红色、蓝色的绣球花(如图)。小明为探究绣球花花色是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他开展如下活动:
①取粉红色绣球花所在土壤的浸出液,测得其为8。则该土壤的酸碱性为   性。
②用柠檬酸和石灰水调节土壤酸碱性来改变花色。若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柠檬酸溶液,需柠檬酸   克。
14.(2025九下·滨江月考)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图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作用变成有机物。 (填序号)
(3)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____。
A.a=b+c B.ab+c D.c=a+b
15.(2025九下·柯桥月考)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甲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该浮岛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填“种群”、 “群落”或“生态系统”)。
(2)小科同学在某生态浮岛观察到五种植物P、Q、R、S、T,于是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来分辨它们,其中属于藻类的是   (填字母)。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所以稳定性更高。
16.(2025·椒江模拟)稻田养殖通过水稻种植与虾、鱼、蟹、鳖等动物养殖有机结合,实现稳粮增收。如表所示为5种稻田养殖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数据。
稻田养殖模式 水稻产量 (吨/公顷)
纯种水稻 6.40
稻虾共养 7.57
稻鱼共养 7.08
稻蟹共养 7.97
稻鳖共养 6.77
(1)稻田里的所有水稻构成了一个   (填“种群” “群落”或“生态系统”)。
(2)表中稻蟹共养殖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填字母)。
A.河蟹捕食害虫,减轻了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B.河蟹排泄物为土壤提供养分,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河蟹摄食杂草,减少杂草对光照、养分等资源的竞争,促进了水稻生长
(3)稻、虾、鳖共养模式下的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写出其中一条含虾的食物链:   .
17.(2025九下·婺城月考)我市正在大力建设高湖湿地公园。图1为高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的成分是   。
(2)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
(3)政府规定湿地周边禁止建化工厂,因为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物网,导致生态难以恢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18.(2025九下·杭州月考)2021年,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物种浙南木樨,立刻对其实施了保护。浙南木樨有聚伞花序(如图所示),花梗有柔毛,叶缘有尖锐的细锯齿。
(1)从植物分类上看,浙南木樨属于    植物(选填“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
(2)在该保护区内所有的浙南木樨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 “群落”或“生态系统”)
(3)叶缘锯齿对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性状 ____。
A.由基因决定的
B.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的性状
C.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是高温干旱等环境因素所导致形成的
19.(2025九下·金华开学考)某科学小组做了以下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一定量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自   。
(2)持续光照8h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   。(填字母标号)
(3)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鱼、螺蛳、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
20.(2024·舟山模拟)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A属于   ,B属于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A固定的能量=D固定的能量+A传递给B的能量+A呼吸消耗的能量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往复循环
21.(2025九下·温州开学考)2024年3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首次报告了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人类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因其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从而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图为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纳米微塑料的粒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纳米级微塑料直径   (填“大于”或“小于”)根细胞直径。
(2)写出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蚯蚓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分等)。
【解答】A、小龙虾和中华鳖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故A错误;
B、小龙虾以杂草为食,可减弱水稻和杂草的竞争,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渐递减,不能循环使用,故C错误;
D、小龙虾捕食害虫,不仅能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利用害虫的能量,粪便可肥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可知,该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农药使用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细胞结构功能: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功能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等;而植物细胞中储存特殊香味等物质的结构主要是液泡 。
(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物体漂浮在液体表面时,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自身重力 。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运动员听到指令后开始比赛,是经过训练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4)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
【解答】A、粽叶中的特殊香味物质来自液泡,而非叶绿体,故 A 错误。
B、龙舟能漂浮在水面是因为龙舟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故 B 错误。
C、运动员听到指令后开始比赛,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不是先天性行为,故 C 错误。
D、龙舟上的运动员向后划水,水会给龙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龙舟前行,体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鸟的生殖方式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A、舟山靠海,冬季温度高于内陆,黑脸琵鹭迁徙越冬的行为受温度影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黑脸琵鹭属于鸟类,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黑脸琵鹭长嘴扁平如汤匙,适应其捕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指的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需要通过捕食从外界获取有机物的动物,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孢子植物;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子中有胚乳的属于单子叶植物,没有胚乳、存在两片子叶的是双子叶植物,蕨类植物的器官只有根、茎、叶,没有花、果实和种子。
【解答】A、稀子蕨属于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属于被子植物,故A错误;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故B错误;
C、蕨类植物没有花,故C错误;
D、蕨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公园里的柳树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能单独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木蠹蛾抗药性的产生是其自身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结果,这种变异为其抗药性的发展提供了原始材料。
环境因素对木蠹蛾的抗药性起到了选择作用,在化学药剂的长期选择下,具有抗药性的木蠹蛾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导致抗药性种群数量增加。因此,木蠹蛾的抗药性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通常是绿色植物,然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肿腿蜂和木蠹蛾都是消费者,所以 “木蠹蛾→肿腿蜂” 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
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以虫治虫” 就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方式。
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高效、可持续、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它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和对其他有益生物的伤害,同时利用生物之间的自然制约关系,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解答】A、该公园内所有的柳树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一部分生物,缺少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木蠹蛾的抗药性不仅和环境因素(化学药剂的选择)有关,还与自身的遗传变异有关,其种群本身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类型,B错误。
C、食物链的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而 “木蠹蛾→肿腿蜂” 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C错误。
D、“以虫治虫” 属于生物防治手段,与化学药剂防治相比,不会污染环境,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高效、可持续等优势,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解答】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能量会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A错误;
B. 图中的四种生物不能组成该生态系统,还缺少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食物链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C错误;
C.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数量增加,C正确;
D. 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最高级的生物体内的毒素最多,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绿色植物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等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 )。
(2)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无机盐 )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外界干扰超过限度,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 。
(4)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共同组成,缺一不可 。
【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牛直接以草为食,是消费者;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等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除了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外,还有阳光、空气、温度等,B错误。
C、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属于非生物部分的物质,太阳提供能量,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难以恢复原样,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 的能量。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①的数量变化通常与种群②的数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种群①数量增加时,种群②数量减少,反之亦然。这符合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A正确。
B、捕食者通常处于更高的营养级,因为它们捕食其他生物。因此,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高,B正确。
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即被捕食者(种群②)所含的能量通常比捕食者(种群①)高,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①数量减少时,种群②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时会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球模型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解答】生态瓶中除了具有生产者(水草)和消费者(小鱼)外,在河沙里还含有细菌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瓶中的分解者,该生态瓶中的非食物因素除了空气和土壤外,还具有温度、水、阳光等因素,可见生态瓶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护。②迁地保护。③建立基因库。④构建法律体系。
【解答】 A、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良好的水质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减少鱼类病害的发生。水质监管有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育。A正确。
B、“枯木落叶”入地后,分解者能将它们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重新被植物生长吸收。B正确。
C、许多放生非本地物种动物的行为会导致生物入侵,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自然保护小区是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和典型植物群落而设定的面积较小的保护区。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1)种群
(2)光合作用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种群: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2)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1)金鱼属于同种生物,所以金鱼构成了种群。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2.【答案】(1)种群
(2)弱酸(或酸)
(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群落: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群落和周围环境。
(2)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且pH值越小是,酸性越强。
(3)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漂浮在液面上;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下沉。
【解答】(1)一定范围内所有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可知所有的芦苇构成了种群。
(2)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
(3)由沉浮条件可知,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漂浮在液面上,由此推测人工浮力装置的密度小于河水的密度。
13.【答案】绣球花;碱;0.8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以及蓝、绿藻等光合细菌,它们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环境中的无机元素、水、二氧化碳这些无机物合成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类等有机物。
消费者:主要以动植物为食。他们通过食物链传递能量和营养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殖性动物。它们能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和动物排泄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
(2)①pH大于7呈碱性,pH=7呈中性,pH<7呈酸性;
②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绣球花是一种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①根据题意可知,土壤的浸出液的pH大于7,则该土壤呈碱性;
②需柠檬酸的质量=100克×0.8%=0.8克。
14.【答案】(1)消费者
(2)②
(3)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食物链中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随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至20%。
【解答】(1)甲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有指向丙的箭头,可知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2)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即图中的②。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在传递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知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少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b+c。
故答案为:C。
15.【答案】(1)群落
(2)R
(3)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主要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等。
(2)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
(3)根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答。
【解答】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因此该浮岛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2)二歧分类法的原则是:把原来的一群植物选用明显而相关的形态特征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的分类群再用相对的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将所有分类群分开为止。藻类植物无种子、无茎、叶分化、故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属于藻类的是R。
(3)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与单种植物型浮岛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稳定性更高。
16.【答案】(1)种群
(2)A;B;C
(3)水稻→害虫→虾→鳖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种群:一定范围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河蟹为水稻提供营养,减少与水稻竞争的杂草的数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达到增产的目的。
(3)食物链从消费者开始,指向生产者。
【解答】(1)水稻属于同种生物,可知所有水稻构成了一个种群。
(2)A、河蟹捕食害虫,减轻了害虫对水稻的危害,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故A正确;
B、河蟹排泄物为土壤提供养分,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稻获得更多的无机盐,有利于增产,
故B正确;
C、河蟹摄食杂草,减少杂草对光照、养分等资源的竞争,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促进了水稻生长,
有利于增产,故C正确。
故答案为:ABC。
(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捕食者,其中一条食物链为:水稻→害虫→虾→鳖。
17.【答案】(1)分解者
(2)蟹
(3)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能量随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3)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2)食物链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食物链为丁甲乙丙,由图1可知,由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可知乙对应的是蟹。
(3)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保持稳定,但自动调节能力存在限度,若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会崩溃,难以恢复。
18.【答案】(1)被子
(2)种群
(3)A
【知识点】种子植物;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1) 被子植物的种子由果皮包裹,而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2)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根据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判断。
【解答】 (1)浙南木犀能够产生种子,且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 在该保护区内所有的浙南木樨构成一个种群;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叶缘锯齿是由基因决定的;叶缘锯齿有利于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达尔文认为这是植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C正确,而B、C错误。
故选AC。
19.【答案】(1)太阳能
(2)A
(3)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pH太低或虾被小鱼捕食或虾缺少食物或虾的竞争能力弱等)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球模型
【解析】【分析】(1)根据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分析;
(2)二氧化碳溶于水会生成碳酸,导致pH减小;
(3)生态瓶内消费者数量多,导致水草数量最少,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最少,而瓶内消耗的氧气最多、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虾的竞争能力等原因,最终缺氧导致小虾死亡。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而水草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C、D中有动物(消费者),动物吃水草,使水草的数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并且动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导致瓶内二氧化碳比A瓶内的多。因此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二氧化碳变化最小的是A,故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A。
(3)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我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pH太低或虾被小鱼捕食或虾缺少食物或虾的竞争能力弱等)
20.【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
(2)A→D→E
(3)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C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表示生产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E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D→E,据此答题。
【解答】(1 )据分析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示分解者。
(2)据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A→D→E
(3)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也就是A,B,D,E,还包括阳光、温度、水等,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B错误。
C、碳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往复循环,C正确。
故答案为:C。
21.【答案】(1)小于
(2)植物→昆虫→家禽→人类
(3)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英国动物生态学家埃尔顿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学术语。它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所以被称为食物链。食物链揭示生物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指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转化到另一种生物时,后者(高营养级)的生物量约为前者(低位营养级)生物量的十分之一。组成食物链的各级生物,按照一定量的关系,由大到小列成金字塔。
【解答】(1)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纳米微塑料的粒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纳米级微塑料直径小于根细胞直径。
(2) 写出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植物→昆虫→家禽→人类;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
(3) 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
故答案为:(1)小于(2)植物→昆虫→家禽→人类(3)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