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一战前
二战后
两战之间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走向崩溃
民族民主之路:
民族任务:反对帝国主义,追求民族解放
民主任务:反对专制独裁,追求民主自由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七单元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
运动的高涨
圣雄甘地照片

重要名词
印尼共产党、印尼民族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退出印度、摩洛哥里夫民族起义、埃塞尔比亚抗意斗争

课程标准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本课
重点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拉开序幕
15世纪末
工业革命后的
殖民扩张
18世纪
第二次革命后的
殖民扩张
19世纪
鸦片战争之后
列强侵入中国
19世纪中后期
世界瓜分完毕
20世纪初
材料: 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大战期间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于是,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之下。作为对西方殖民统治和侵略的一种回应,在亚洲大地出现了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形成战后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一战后出现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原因
内因:
国内民族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
外因:
一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的鼓舞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一)主要事件
地 区 事 件
东亚
东南亚
西亚
南亚
中亚
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亚洲各区域的民族民主运动。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
②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7.15)
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印度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阿富汗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第一阶段 政党
概况
结果
第二阶段 政党
概况
结果
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
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农民响应。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
遭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转入地下。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曾发表专文表示深切同情)
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
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原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1)指导思想: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渐获得国大党的认可。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Mahatma”(“马哈特马”,即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
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特点:非暴力和不合作。
人性的真谛是爱,对一切人都要爱,对压迫者也要用爱来感化他们,而暴力是野兽的本性,使用暴力只能使仇恨更强烈,导致人性的沦丧 。
当政府保护你们自尊心的时候,合作才是你们唯一的职责,同样,当政府不但不保护你们,反而剥夺你们的尊严时,不合作就是人类的天职。这就是不合作的真谛。
不合作与非暴力乃是同一棵树上的分枝,同属非暴力抵抗的根本,是我的立场。
——甘地
阿姆利则惨案
1919年4月13日,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市二万多群众举行抗议集会,遭到英国驻军血腥屠杀,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当场死379人,伤1100人。而印度方面的说法是约1000人死亡,1500人受伤。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导致印度最终走向独立的直接原因之一。
一战期间,印度的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希望通过与英国合作来换取战后印度的自治,战争期间大约有150万印度人在前线参加战斗,另有几十万印度人当劳工,各项开支有2亿多英镑。但是,战后的英国政府不但不允许印度自治,反而加大了镇压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力度,民族矛盾激化。
(2)运动过程:
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
甘地发起的“手纺车运动”
A.第一阶段:1920—1922年。提倡“手纺车运动”
手段:放弃英国的爵位和封号、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抗税。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位主张非暴力的人,手握食盐,象征印度的荣誉。紧握盐的手可被砍断,但他决不交出食盐。
——甘地
B.第二阶段:1930—1934年。进行“食盐进军”运动
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78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
甘地捡起地上的盐粒
(2)运动过程: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C.第三阶段:1940—1942年。发动 “退出印度”行动。
民主的建立需要非暴力,每个人将会有平等的自由,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的主人。……当我可能必须发动生命中最大的战役之时,我不再对任何人心存怨恨。
——甘地“英国退出印度”演讲
(2)运动过程: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40年10月,国大党再次发动不合作运动,1942年8月甘地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的行动。英印当局逮捕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甘地在狱中几次绝食,从1944年初到1945年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才陆续被释。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割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8月15日印度赢得独立。
印度国旗
赢得独立
巴基斯坦国旗
1948年1月30日,甘地遇刺身亡
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很多:坚持、伤痛甚至生命。
善良的努力有时候也不一定被所有人理解,被所有人接受。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通过自主学习,梳理非洲各区域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塞拉西一世
【任务】根据教材梳理一战后非洲部分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进程
国家 代表人物 方式 成果(结果)
埃及 华夫脱党: 扎格鲁尔 游行示威罢业运动街垒斗争 成果: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巩固:1922年建立君主立宪制,1923年颁布宪法;随后护宪运动并未完全成功
摩洛哥 酋长:克里姆 武装起义 成果: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
结果:1926年,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埃塞 俄比亚 皇帝:塞拉西一世 游击战争 背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成果: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反法西斯战争)
◎现代埃及之父:扎格鲁尔
◎克里姆
◎墨索里尼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抗击意大利的埃塞俄比亚士兵
墨索里尼知道,侵占了埃塞俄比亚,这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就可以控制英法从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打击它们和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有利于对英法两国的竞争。
——罗洪彰《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2024·重庆高考·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B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回顾旧知(13课)
海地
武装起义
1791
海地正式宣告独立,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1804
1822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者获得独立
1826
西属拉丁美洲基本实现独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16课)
历史原因:殖民统治时间长,影响深刻。
政治原因:独立后拉美国家建立高度集权的考迪罗军事独裁统治。
经济原因:以农矿出口为主要特征,经济结构单一、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超经济剥削。
外部原因:美国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侵略扩张,政治经济渗透。
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
(1)背景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地区 事件
拉丁美洲 阿根廷 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智利 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尼加拉瓜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国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墨西哥 总统卡德纳斯改革,引领墨西哥走向现代化之路。
(2)基本情况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16课)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重点探究:对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认识
背景:迪亚斯独裁统治被推翻,但远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封建大地产制盛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外国垄断资本控制墨西哥的经济命脉;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人民强烈要求改革;
意义:打击了封建经济残留,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墨西哥的经济势力,促进了墨西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消灭封建因素和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推进墨西哥的现代化进程;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亚非拉各国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1)根据材料,概括卡德纳斯改革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卡德纳斯改革受哪些国际因素影响。
(3)根据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卡德纳斯改革的意义
因素:美国在拉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法西斯主义泛滥。
材料 1910-1917年,墨西哥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迪亚斯的反动独裁统治,但远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一方面,封建大地产制依然盛行,严重阻碍了墨西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外国垄断资本继续控制墨西哥的经济命脉。这两大弊端是暴西哥发展现代化的障碍。1934年7月,暴西哥国民革命党左翼领袖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他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顺应改革日趋高涨的历史潮流,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加速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经济,第二,实行工业国有化,扩大工人的民主权利:第三,改革政治体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第四,积极推行文教改革,第五,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政策。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现代卷) 》
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意义
(1)政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打击封建势力,推动现代化进程。
(3)经济:推动其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
(2)思想: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的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意义
(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
(2)有效性: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多样性
①领导力量的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
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综合民族主义等。
③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4)明确性: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5)影响的深远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与一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意义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