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生物解答题-生态系统(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冲刺——生物解答题-生态系统(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冲刺——生物解答题
一、解答题
1.始丰溪湿地公园属于典型的河流湿地,这里生活着1000多种野生植物,2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如图是表示该湿地部分物质循环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1)枫杨是湿地公园中常见的植物,每年4到5月,树上开满了穗状花序,此性状是由 决定的。枫杨属于 (选填“被子”或“裸子”)植物;
(2)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在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属于 ;
(3)为保护湿地,有关部门采取了种植树木、投放鱼类在内的众多措施,这样的活动可提高湿地的 能力。
(4)在生物学上,把环境中影响水草、鱼、虾及白鹭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稻鱼共生”是一种让鱼、水稻、微生物三者之间形成生态平衡的复合耕种模式,如图甲所示。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甲中缺少的成分是 。
(2)“稻鱼共生”中,稻飞虱等害虫可能使水稻减产,但它们同时是鱼类的食物,人们经常养殖鲤鱼来防治害虫,这种耕种模式的优势是 。
(3)如图乙表示水稻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在适宜的条件下,请据图指出最有利于提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及依据 。
3.2024年3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首次报告了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人类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因其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从而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图为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纳米微塑料的粒径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纳米级微塑料直径 (填“大于”或“小于”)根细胞直径。
(2)写出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
4.我市正在大力建设高湖湿地公园。图1为高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的成分是 。
(2)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3)政府规定湿地周边禁止建化工厂,因为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物网,导致生态难以恢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5.湿地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之一,图示为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示意图(只画了部分生物)。
(1)作为生态系统,此图示中还未标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3)在城市建设中,有些溪流被裁弯取直,河岸得到加固,会导致溪流生态变脆弱。因此修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显得相当重要。有人建议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更多其他生物,请你谈谈对这一建议的看法: 。
6.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图乙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组成了一个 。
(2)图甲中猫头鹰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
(3)碳元素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图乙中可表示二氧化碳从自然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7.伊川县荆山森林公园冬夏长青,四季花妍。这里生活了各种各样的生物,还有土壤、水、阳光、空气等非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图一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①~④表示生理过程;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填“甲”“乙”或“丙”),可以通过[②] (生理过程)合成有机物,消费者通过③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具有促进生态系统 的作用。
(2)若图二中的a、b、c、d四种生物构成了图一中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则d对应的生物处于第 营养级,c对应的生物为 。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8.湿地有着强大的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有“地球之肾”之称。但重金属是湿地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请回答:
(1)图甲所示的湿地中,重金属进入鱼类、鸟类等生物体内的渠道是 。
(2)研究人员为了生态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利用芦苇和睡莲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单独种植和混合种植对污染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率,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最合理的种植方案是 。
(3)为了湿地中水生动物更好的生存,可以适当增加水草等植物的数量,请你从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解释,增加水草能使水生动物更好生存的原因是 。
9.神舟十八号飞船问天实验舱内,斑马鱼(图甲)、金鱼藻和微生物组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图乙)。科学家研究了空间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生态系统运行与物质循环的影响。
(1)四种成分完整的生态系统,除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代表的成分外,还有 。
(2)在问天舱中,金鱼藻通过 作用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斑马鱼产生的粪便由 分解,为藻类生长提供养料。
(3)小明模仿小型生态系统制作了如图丙的两个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几天后,发现B瓶中的小鱼比A瓶中活跃。A瓶中的小鱼不活跃的原因可能是 。
10.红树林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够净化海水,减少污染,保护海岸线免受风浪侵袭,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1)人们发现切开红树林植物表皮时,植物体内有一种单宁酸的物质会被空气氧化而变成红色,故取名红树林。那么单宁酸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
(2)红树林中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的下端粗重而尖锐,呈笔状,从而增大种子对土壤的 ,有利于进入土壤。
(3)红树林生长在潮涨潮落,风浪大,土壤松软环境里。因此红树植物进化出了不同功能的根系以适应这种环境,如图乙和丙为植物的根系结构特点,请推测其功能 。(一种即可)根内含海绵组织(储存空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中考冲刺——生物解答题》参考答案
1.(1) 基因 被子
(2)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
(3)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4)生态因素
【分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能更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
(3)图中的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者作用。
【详解】(1)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枫杨树上开满了穗状花序,这一性状上的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枫杨是湿地公园中常见的植物,每年4到5月,树上开满了穗状花序,枫杨属于被子植物。
(2)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在③分解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属于分解者。
(3)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能更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为保护湿地,有关部门采取了种植树木、投放鱼类在内的众多措施,这样的活动可提高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
(4)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所以在生物学上,把环境中影响水草、鱼、虾及白鹭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2)减少农药的使用或提高空间利用率或使更多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或保护环境(答对一个即可)
(3)D,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的强度之差最大
【分析】1、图甲中的食物链有:水稻→害虫→鱼类、杂草→鱼类。
2、合理密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其目的是确保植物叶片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详解】(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甲中水稻和杂草是生产者,害虫和鱼类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甲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
(2)“稻鱼共生”能使废物资源化,废物中所含的能量由原来流向分解者转为流向鱼,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稻田中的鲤鱼还能防止稻飞虱等害虫,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缓解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3)由乙图中的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D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差值最大,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故最有利于提高产量的种植密度是D。
3.(1)小于
(2)植物→昆虫→家禽→人类
(3)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管理或研发可降解塑料)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详解】(1)纳米级微塑料的粒径非常小,一般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大多数动物植物细胞直径为10~50微米。可见,纳米级微塑料的直径小于根细胞的直径。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图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观察题图可知,微塑料能够进入植物体内,然后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内存在以下几条食物链:植物→人类、植物→昆虫→家禽→人类、植物→家禽→人类。可见,最长的食物链为:植物→昆虫→家禽→人类。
(3)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微塑料污染。其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的管理,以及研发可降解塑料等措施来进一步降低微塑料污染的风险。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和行动。
4.(1)分解者
(2)蟹
(3)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2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甲、乙、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甲→乙→丙,与食物链“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相对应。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蟹。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流入食物网,导致生态难以恢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1)非生物部分
(2)藻类→桡足类→鱼/藻类→桡足类→虾→鱼/藻类→小型甲壳类→鱼
(3)外来物种易造成生物入侵现象,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
【分析】图中的食物链有:藻类→桡足类→鱼、藻类→桡足类→虾→鱼、藻类→小型甲壳类→鱼。
【详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主要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等。因此图示中还未标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图中的食物链有:藻类→桡足类→鱼、藻类→桡足类→虾→鱼、藻类→小型甲壳类→鱼。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外来物种缺乏天敌的制约,因而迅速蔓延扩张,造成生物入侵现象,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
6.(1)群落
(2)小麦→鼠→猫头鹰
(3)⑥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生态系统。
【详解】(1)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组成了一个群落。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甲中的食物链有2条:小麦→鼠→猫头鹰;小麦→鼠→蛇→猫头鹰。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少;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多。所以,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最短的食物链,即:小麦→鼠→猫头鹰。
(3)图乙中,虚线表示能量流动,能量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C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B、C都指向A,A是分解者,⑥表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⑤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③表示消费者呼吸作用吸收氧气,④表示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②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吸收氧气,①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表示化学能从消费者流入微生物的是⑧,表示化学能从生产者流入消费者的是⑨。因此,图乙中可表示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⑥,因为⑥表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
7.(1) 甲 光合作用 物质和能量循环
(2) 一 猫头鹰
(3)阳光/太阳能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3、图一中甲是生产者、乙是非生物部分、丙是分解者。①③是呼吸作用、②是光合作用、④是分解作用。
【详解】(1)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故图一中,表示生产者的是甲,可以通过②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消费者通过③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的作用。
(2)图一的食物链有:甲→蝗虫→食虫鸟→猫头鹰、甲→蝗虫→食虫鸟→蛇→猫头鹰、甲→蝗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甲→蝗虫→蜘蛛→食虫鸟→蛇→猫头鹰、甲→蝗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图二中的食物链是d→b→a→c对应图一中的甲→蝗虫→食虫鸟→猫头鹰,故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甲,第一营养级,c对应的生物为猫头鹰。
(3)在生态系统中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8.(1)食物链/食物网
(2)睡莲+芦苇(或混合种植)
(3)水草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供动物生存所需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重金属作为环境中的污染物,会随着食物链(网)在生物体内积累,所以重金属进入鱼类、鸟类等生物体内的渠道是食物链(网)。例如,水中的重金属会被水生植物吸收,小鱼吃水生植物,大鱼吃小鱼,鸟类又捕食鱼类,这样重金属就通过食物链(网)进入了不同生物体内。
(2)从图乙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铜、铅、锰等重金属,芦苇和睡莲混合种植时的去除率最高。这说明混合种植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所以最合理的种植方案是睡莲+芦苇(或混合种植)。
(3)水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增加水草数量,一方面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因为水生动物大多直接或间接以水草为食,满足了它们对物质(有机物)的需求;另一方面,水草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能够满足水生动物呼吸对氧气的需求,所以能使水生动物更好地生存。
9.(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2) 光合 分解者(微生物)
(3)缺乏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缺乏氧气和食物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详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组成。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等。斑马鱼属于消费者,金鱼藻属于生产者,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2)在问天舱小型生态系统中,斑马鱼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斑马鱼的排泄物会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金鱼藻利用。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又可为斑马鱼提供氧气、有机物等物质。
(3)A瓶中没有植物,缺少生产者,没有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导致氧气不足,小鱼不活跃。
10.(1)有机化合物
(2)穿透力
(3)固定植物
【分析】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其能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详解】(1)单宁酸(C76 H52 O46 )在物质分类上属于有机物。这是因为单宁酸含有碳元素,并且与氢、氧等元素结合,形成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在红树林这一特殊生态环境中,许多植物的种子展现出了独特的萌发方式。这些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内部开始了萌发过程。这一过程中,种子会长成一个棒状的胚轴。这个胚轴的下端设计得特别巧妙,它粗重而尖锐,形状宛如一支笔。这样的设计并非偶然,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胚轴下端的这种笔状结构,实际上是为了增大种子对土壤的压强。当种子从母体上脱落,接触到土壤时,这种尖锐而粗重的下端能够更容易地穿透土壤表层的阻碍,使种子能够更顺利地进入土壤内部,为后续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3)红树林生长在潮涨潮落、风浪大、土壤松软的环境里。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红树植物进化出了不同功能的根系。如图乙和丙所示,这些根系结构特点使得它们能够牢固地抓住土壤,防止被风浪冲走。同时,根内含有的海绵组织可以储存空气,这有助于植物在潮水淹没时仍然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活动。因此,可以推测这些根系的功能包括固定植物体、防止被风浪冲走以及储存空气以供植物呼吸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