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政协会议
1、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背景
①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们的强烈愿望
②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成立联合政府,
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
看漫画分析:抗战后,美国对华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
政策:扶蒋反共
原因:①从国际战略来看:遏制社会主义运动。
②对华利益来看,建立亲美政府,维护在华利益 。
2.重庆谈判
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旗号的原因:
①二战后渴望和平与安宁是世界潮流,人民的心愿。
②通过谈判,争取备战时间。
③利用政治手段,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共
中共赴重庆谈判的原因:
①争取和平,和平建国机遇,符合人民愿望,民意。
②揭露“假和平、真内战”阴谋,政治上掌握主动权
③体现中共力争实现和平民主的诚意,得到广大人民
的支持,得到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支持。
1945.8月底,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国共代表经过43天谈判,双方于1945.10.10日签署
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尽管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没能达成协
议,但《双十协定》仍规定了和平建国、坚决避免
内战、召开政协会议等有利内容。
影响:①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现出和平诚意,扩大在国统区
影响,为胜利奠定基础。
②标志着人民民主力量的胜利。
③未解决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3.政治协商会议
1)概况:1946.1.10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
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
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2)会议决议:①改组国民政府 ②召开国民大会
③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④整编全国军队
⑤制定宪法
3)结果: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反映了其假和平、真内战
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2)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
3)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4)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内战决心。
【高考真题】(2018·北京卷,18)如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D
(2017·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D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C
解析: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是在三大决战之时,根据材料中的地点“重庆”,结合所学,毛泽东这一重庆之行事件应该是重庆谈判,时间是1945年9月,此时,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因此A错误;此处并没有出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因此,B错误;结合所学,1945年9月,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国人向往和平,渴望重建家园,民主人士、重庆《大公报》积极热烈的态度,正是这一情感的体现,此时,国内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因此C正确、D错误。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6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1947年3月18日晚,毛泽东提出“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毛泽东选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几个月后,重点
进攻被粉碎
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进攻
中原解放区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哪些统治危机?
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虑。”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①经济危机: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②政治危机: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③社会危机:
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④召开“国民大会”,一党专政、暴露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对外:《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充斥中国市场,美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中国市场。
(2016·全国Ⅱ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D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土地改革
1)依据: 1947夏,全国土地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随着土改完成,亿万农民分到土地,在政治
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积
极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与生产后方
中国共产党获得广大农民拥护,政权根基稳定
【专题强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1)目的: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
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
(1)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2)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3)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
(1)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2)内容: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2.战略进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思考: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有什么意义?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6月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
陈赓、谢富治
太岳兵团。
陈毅、粟裕
华东解放军主力
豫陕鄂




战略反攻
(1947.6-1948.秋)
影响:
①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 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东北野战军发动;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的优势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初
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下旬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傅作义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作用: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
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各个突破,
分割包围
平津战役
瓮中捉鳖
战略决战
(1948.9-1949.4)
由东北野战军发动;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东北、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长江以北基本解放,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工作重心转移: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两个务必: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北平谈判
长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战,他们就要完蛋;和,还可以有出路。当然不是什么“南北朝”,而是“改造”。——周恩来
国共北平和谈:美蒋“守江谋和、划江而治”的阴谋
1)背景: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
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代总统。
2)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
判破裂。
6.渡江战役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战略决胜
(1949.4-1949.10)
①1949年1月——4月,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
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②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占
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③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2018·江苏卷,10)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C
(2019·全国Ⅱ卷,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B
(2018·全国Ⅰ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A
(2020年天津卷,14,3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B
1946.6-1947.6
1947.6-1948秋
1948.9-1949.1
1949.4-1951.5
粉碎重点进攻
粉碎全面进攻内战爆发
挺进大别山
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
追歼残敌
解放南京
渡江战役
北平谈判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最终胜利
7、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统治溃败原因---共产党最终取胜原因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贪腐横行,统治腐败
美援断绝,统治分裂
广泛的群众基础
坚强的中共领导
科学的理论指导
坚定的革命道路
充满斗志的军队
务实的工作作风
国民党:
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
②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要求
③不能代表广大民众切身利益
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共产党:
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中国
共产党
中国
国民党
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
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支持
对抗
对中国:
①结束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
企盼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对世界:①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和平民主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斗争。
【课堂探究】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过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对今天祖国统一有何借鉴 ?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努力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
【课堂探究】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
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
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
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
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
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
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1949年5月, 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B
解析:“公私合营”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开始于1954年,因此A错误、C错误;1949年5月,由于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多数城市已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而城市正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B正确;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贯政策,所以D错。
【知识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知识归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1945.8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粉 碎 进 攻
挺进
大别山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人民命运的十字路口——重庆谈判
人民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撕毁协议
1947.3
1946.11
国民大会
土地改革
北京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
选择毁灭人民意愿——国民党政权反动统治
选择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最后一战
发起内战
统治危机
负隅顽抗
统治覆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