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精炼】八下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精炼】八下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精炼】八下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实验探究精选
(综合训练,22道题)
1.【答案】(1)改用滴管滴加水;
(2)×100%;偏大;
(3)不合理,这样会改变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根据实验目的,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测得数据更准确,因此,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改用滴管滴加水。
(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00%。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使得测量的水的体积增大,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偏大。
(3)小浦的方案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1)改用滴管滴加水;
(2)×100%;偏大;
(3)不合理,这样会改变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1)无机盐
(2)蒸馏水
(3)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4)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无机盐。
(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所以要适当喷洒蒸馏水。
(3)由于①号土壤中的植物高度高于②号土壤中的植物高度,所以初步得出结论: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无机盐
(2)蒸馏水
(3)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4)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解题关键。
3.【答案】(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②;③B。
【分析】(1)土块容器切割改变体积,铁块不易改变体积,据此分析;
(2)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确缓慢;比铁块多添加的水的体积等于空气的体积,据此分析;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块冲坏,杯子底面积越小,添加水的体积越小,差异越明显。
【解答】解:(1)土块容易切割改变体积,铁块不易改变体积,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可操作性强,故选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确缓慢,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土块中比铁块多添加的水的体积等于空气的体积,即空气体积为V1﹣V2;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块冲坏,杯子底面积越小,添加水的体积越小,差异越明显,故选:B。
故答案为:(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为胶头滴管滴水;②;③B。
【点评】本题考查量筒的应用,与空气的体积测量,属于中档题。
4.【答案】(1)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
(2)砂土下方锥形瓶渗出的水量多于壤土下方锥形瓶渗出的水量。
(3)否。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此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不同种类的土壤,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需相同且适宜。因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其它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都要控制相同。
(2)土壤的渗水性能好,流失的水分就多,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水就多,所以如果观察到砂土下方锥形瓶渗出的水量多于壤土下方锥形瓶渗出的水量,就可以得出砂土的渗水性能好的结论。
(3 )不同小组之间在浇水量的多少、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因素不一定相同,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故答案为:
(1)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
(2)砂土下方锥形瓶渗出的水量多于壤土下方锥形瓶渗出的水量。
(3)否。
【点评】了解土壤的性质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可解答。
5.【答案】(1)不同土壤
(2)1号和3号
(3)不能,因为2号和4号的变量有两个,不能确定生长状况是由哪个变量引起的。
【分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题从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长短、施肥量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解答】解:(1)分析1号2号花盆,浇水量、施肥量和光照时间相同,不同的是1号是壤土2号是黏土,所以想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为了研究施肥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其唯一的变量应是施肥量,其他的土壤的种类、浇水量和光照时间都应相同,符合条件的是1号和3号。
(3)2号和4号变量有两个,光照时间和施肥量,结果无法确定是由那个条件引起的。
故答案为:(1)不同土壤
(2)1号和3号
(3)不能,因为2号和4号的变量有两个,不能确定生长状况是由哪个变量引起的。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是解题关键。
6.【答案】(1)<
(2)溶液种类和同种溶液的浓度
(3)细胞失去活性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答】解:(1)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所以,发生“分离”现象是由于植物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导致细胞失水。
(2)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的溶液种类和同种溶液的浓度,因此小黄想要研究植物细胞的“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和同种溶液的浓度有关。
(3)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当蔗糖浓度为0.1克/毫升和0.3克/毫升时,滴加清水后细胞能“复原”;蔗糖溶液浓度0.5克/毫升时,细胞不能复原,可能原因是细胞失去活性。
故答案为:(1)<
(2)溶液种类和同种溶液的浓度
(3)细胞失去活性
【点评】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及对照实验的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1)C;
(2)BD;
(3)当细胞外的土壤浸出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反而会失水。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解答】解:(1)A、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时,载玻片上面不加盖玻片,不是为了方便操作,A错误;
B、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时,载玻片上面不加盖玻片,并不能扩大视野,B错误;
C、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时,载玻片上面不加盖玻片,是为了防止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盖玻片观察容易碰到镜头,C正确。
故选:C。
(2)具有大液泡的细胞吸水能力强。则从细胞形态、结构上看,具有大液泡的有B根毛细胞以及D伸长区细胞,所以二者具备较强吸水功能,BD符合题意。
故选:BD。
(3)将小麦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时,并不是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小麦幼苗吸水现象越明显。因为当细胞外的土壤浸出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反而会失水。
故答案为:(1)C;
(2)BD;
(3)当细胞外的土壤浸出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反而会失水。
【点评】掌握根尖结构与功能特点以及细胞吸水、失水原理是解题关键。
8.【答案】(1)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
(2)萝卜块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萝卜块吸水。
(3)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快。
(4)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大小.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
【解答】解:(1)这是一个对照试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所以不能有其他的变量,因此萝卜块应该一样大。
(2)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A组清水体积略变小,原因最可能是:萝卜块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萝卜块吸水,导致A组清水体积略变小。
(3)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快。
(4)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不只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也可以通过测量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来定性证明,萝卜块变的硬挺表示它吸水了,吸水越多越硬;萝卜块变的软缩表示失水了,失水越多越软。
故答案为:(1)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
(2)萝卜块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萝卜块吸水。
(3)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快。
(4)萝卜块硬挺和软缩的变化。
【点评】只要掌握了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以及对照试验的原理,就能做对本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9.【答案】(1)①;
(2)D;
(3)浇水。
【分析】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答】解:(1)①的液泡大,是吸水;②的液泡小,是失水,故可得出放在清水中的萝卜细胞是①。
(2)根据信息“放在浓盐水中数小时”,则细胞会失水,质量减小,D符合题意。
(3)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萎蔫现象,主要是外部溶液浓度过大使细胞失水,可通过浇水缓解。
故答案为:(1)①;
(2)D;
(3)浇水。
【点评】掌握植物吸水、失水的原理是解题关键。
10.【答案】(1)木质部和韧皮部
(2)促进蒸腾作用,增加水分的运输;温暖且光照充足
(3)A
(4)蒸腾作用导致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分析】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解答】解:(1)小滨的猜想结合了小杭和小江的观点,认为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不仅通过木质部的导管,也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
(2)实验目的:选择带有一定数量叶片的枝条是为了利用叶片的蒸腾作用,增加水分的运输,从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有助于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在实验中,A组(不作处理)和B组(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的木质部都染红了,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的。C组(除了下半木质部、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没有染红,说明韧皮部的筛管不参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验证了A.小杭的猜想,故选:A。
(4)实验现象验证:纵切面染色现象:由于蒸腾作用,水分从根部向上运输的过程中会逐渐减少,因此越靠近枝条顶端,染色越浅。这表明水分在运输过程中的消耗,也进一步验证了水分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的。小滨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因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蒸腾作用导致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1)木质部和韧皮部
(2)促进蒸腾作用,增加水分的运输;温暖且光照充足
(3)A
(4)蒸腾作用导致水分向上运输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多个生物学基本知识。
11.【答案】(1)控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
(2)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3)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枝条未染色。
(4)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树皮不被染成红色
【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解答】解:(1)对照实验要保证单一变量。①中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扦插时,为了让枝条更好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处理方法是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3)蒸腾作用会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时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A组的红墨水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所以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的红墨水不能通过向上运输,所以C组枝条未染色。
(4)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不在树皮,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木质部被染成红色,且树皮不被染成红色,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故答案为:(1)控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
(2)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3)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枝条未染色。
(4)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树皮不被染成红色
【点评】理解导管的位置和功能,对照实验的一般步骤及目的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答案】(1)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控制单一变量
(2)茎中的导管位于树皮
(3)三根枝条都没有叶片,蒸腾作用较弱,红墨水向上运输的速度较慢
(4)自下而上,红色越变越浅
【分析】控制变量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或非实验因素,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
【解答】解:(1)削成斜面是为了增大枝条吸收水的面积,斜面的面积相同是为了控制实验的变量,使实验的变量保持单一性。
(2)A组和B组对照,变量为下半部分树皮,根据实验探究的问题,假设茎中的导管位于树皮。
(3)水分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运输的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叶片进行,故3根枝条中上部的横截面都未被染色的原因是:三根枝条都没有叶片,蒸腾作用较弱,红墨水向上运输的速度较慢。
(4)水分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通过植物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所以把A组枝条纵切后可以观察到红色是自上而下逐渐变浓的,故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会变得越浅。
故答案为:(1)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控制单一变量
(2)茎中的导管位于树皮
(3)三根枝条都没有叶片,蒸腾作用较弱,红墨水向上运输的速度较慢
(4)自下而上,红色越变越浅
【点评】掌握茎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从根到茎向上运输。
13.【答案】(1)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合理即可);
(2)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或除去木质部的带叶枝条);
(3)水分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
(4)温度较高;气流速度较快(合理即可)。
【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三种树枝应体现控制变量法故选同种、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树枝。
(2)从表中可知 C未被染色,故C应是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或除去木质部的带叶枝条)。
(3)若将B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的染色部位,染色部位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越来越浅,则说明水分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
(4)若想要尽快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可以将图中所示烧杯放在有一定光照,温度较高,气流速度较快的环境中,这样使蒸腾作用增强,加快水分自下而上的运输,就尽快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了。
故答案为:(1)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合理即可);
(2)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或除去木质部的带叶枝条);
(3)水分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
(4)温度较高;气流速度较快(合理即可)。
【点评】熟练掌握对照试验设计原则、植物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特点是答题关键。
14.【答案】(1)C;
(2)防止量筒内水分蒸发,影响实验效果;
(3)A。
【分析】(1)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题中A、B、C的变量是叶片,其它条件都一样,因此是一组对照实验。A的叶片多,B的叶片少,C没有叶片,可观察三个装置中液面的下降情况。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故选:C。
(2)量筒内滴加油滴并让油滴铺满水面的目的是防止量筒内水分蒸发,影响实验效果;
(3)A、B、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叶的数量,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枝条叶的数量越多,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就越多,散失的水分是来自量筒中的水,因此A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快,B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慢、C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的最慢。
故答案为:(1)C;
(2)防止量筒内水分蒸发,影响实验效果;
(3)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对照实验的特点。
15.【答案】(1)塑料袋内壁上有较多的小水珠
(2)蒸腾
(3)量筒C内装入等量的清水和油,将枝条去掉叶后插入量筒C中,与A一起放在阳光下并观察现象。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解答】解:(1)(2)如图装置,在室温条件下,A的塑料袋内壁上有较多的小水珠。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如图A装置中塑料袋内壁上的小水珠是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遇到冷的塑料袋凝结而成的,由此说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
(3)若要证明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散失的,再提供一套仪器C和一根枝条,在量筒C内装入等量的清水和油,将枝条去掉叶后插入量筒C中,与A一起放在阳光下并观察现象。
故答案为:
(1)塑料袋内壁上有较多的小水珠
(2)蒸腾
(3)量筒C内装入等量的清水和油,将枝条去掉叶后插入量筒C中,与A一起放在阳光下并观察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16.【答案】(1)三
(2)A和B
(3)植物体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4)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2、对照实验,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解答】解:(1)水分的蒸发和散失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多。由表中可知,第三天,A、B、C三个量筒中水分散失最多,由此推断第三天温度最高。
(2)分析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变量是植物的茎,应选择A、B两组,形成对照实验。
(3)小金同学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C量筒内的枝条带有叶片,结果每天散失的水分都比A、B量筒的多,所以得到的结论是植物体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4)移栽树木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所以,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故答案为:(1)三
(2)A和B
(3)植物体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4)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点评】理解掌握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1)叶的多少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植物蒸腾与叶片的数量有关(合理即可)。
(2)C。
(3)闭合;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保卫细胞会失水。
【分析】(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其次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蒸腾少量的水分,也能进行一定的蒸腾作用.
(2)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气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
(3)对照实验,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解答】解:(1)本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植物体什么结构与蒸腾作用有关呢?”,图中实验装置显示,变量是叶,因此,假设是:叶的多少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植物蒸腾与叶片的数量有关。
(2)A、本实验是探究实验,实验要设置对照,要有唯一变量并进行重复实验,结果才更科学。实验中为减少试管中水分蒸发影响实验现象,在试管中滴加油可以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A正确。
B、实验过程中,植物通过叶片蒸腾失水,失水越多,试管中液面下降越多,因此液面高度差能反映蒸腾作用的强弱,B正确。
C、实验装置1、2、3放在不同环境中,做法不正确,因为这样设计实验变量不唯一,失去科学性,因此,C错误。
D、该探究实验要多次重复实验,结果才更可信,D正确。
(3)撕取菠菜叶下表皮,放在清水中,保卫细胞会吸水膨胀,所以①中观察到气孔的状态是张开的;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保卫细胞会失水,所以②中观察到气孔的状态是闭合的。
故答案为:
(1)叶的多少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植物蒸腾与叶片的数量有关(合理即可)。
(2)C。
(3)闭合;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保卫细胞会失水。
【点评】掌握气孔的功能及开闭原理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1)树叶表面积大蒸腾作用强,实验现象明显。
(2)30。
(3)温度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分析】1、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解答】解:(1)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叶表面积越大,气孔数越多,蒸腾作用越强。因此,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在温度较高且树叶选择表面积较大的植物进行实验,有利于蒸腾作用的进行。
(2)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如果乙、丁是—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则丁组中的“?”处应填30℃,与乙组保持一致。
(3)乙、丙除了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一组对照实验,5小时后装置质量乙组质量小于丙组,据此可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
(1)树叶表面积大蒸腾作用强,实验现象明显。
(2)30。
(3)温度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原则及蒸腾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 1 )多于
(2)自来水的温度太低
(3)3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解答】解:(1)发现贴在叶片下表皮上的试纸先变色且颜色深一些,说明下表皮散失了更多水分,即明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环境气温、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空气的流动状况等。小明按方案二进行实验,发现无论上表皮还是下表皮都没有观察到气泡。根据学过的知识,小明没有观察到气泡可能的原因是:自来水的温度太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度极低,几乎停滞。
(3)由图可得总散失水分质量为5g,上表皮散失水分2g,故由下表皮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为:5g﹣2g═3g。
故答案为:( 1 )多于
(2)自来水的温度太低
(3)3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相关知识。
20.【答案】(1)相同时间内,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的高度。
(2)h2>h1。
(3)乙和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通过比较能U 形管右侧液面下降的高度可以证明植物蒸腾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即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的蒸腾作用越强。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解:(1)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会带走部分水分,因此本实验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的高度来判断蒸腾作用强弱。
(2)当植物周围环境温度一定并适宜,土壤中水分和光照强度一定时,同一株植物周围环境的湿度越大,蒸腾作用就越弱。小科设置甲、乙实验,基于的猜想是h2>h1。
(3)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乙和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通过比较能U 形管右侧液面下降的高度可以证明植物蒸腾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的蒸腾作用越强。
故答案为:
(1)相同时间内,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的高度。
(2)h2>h1。
(3)乙和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通过比较能U 形管右侧液面下降的高度可以证明植物蒸腾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即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的蒸腾作用越强。
【点评】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中考常考的知识,应主要掌握。
21.【答案】(1)防止水分蒸发。
(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增加的质量。
(3)少于。
(4)实验前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实验后锥形瓶中的水量。
【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散失水分的多少与叶片上气孔的数量有关。
【解答】解:(1)(2)锥形瓶液面有油团,防止水分蒸发。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锥形瓶中水的多少来反映植物蒸腾作用的速率。
(3)蒸腾散失的水分被硅胶片吸收,因此硅胶片增加的重量就是蒸腾散失的水量,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由此说明上表皮的气孔比下表皮的气孔少。
(4)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需要测量装置中实验前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实验后锥形瓶中的水量。
故答案为:
(1)防止水分蒸发。
(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增加的质量。
(3)少于。
(4)实验前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实验后锥形瓶中的水量。
【点评】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是中考的必考点,掌握基础知识,再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
(2)气孔被堵塞,蒸腾作用受阻,叶面温度较高
(3)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
【解答】解:(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干燥剂增重量与吸水量接近,对照组的干燥剂增重量和吸水量为0,说明实验组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而对照组没有植物进行蒸腾作用。蒸腾比例接近或略低于100%,这可能是因为实验中存在一些误差,如水分的蒸发等。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照射10分钟和20分钟后,无处理组(即叶片未被凡士林堵塞气孔的组)的叶面温度低于凡士林组(即叶片气孔被凡士林堵塞的组)。这表明无处理组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带走了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叶面温度。凡士林组由于气孔被堵塞,蒸腾作用受阻,叶面温度较高。
(3)设计一张该实验记录表,需要注意以下要点:①装置状态:记录是否开启风扇。②初始移液管刻度:记录实验开始时移液管中的水位刻度。③15分钟后移液管刻度:记录15分钟后移液管中的水位刻度。④移液管下降量:计算两次刻度之差,得到15分钟内水分的下降量。⑤蒸腾速率:根据移液管下降量计算蒸腾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水分的散失量。
故答案为:(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
(2)气孔被堵塞,蒸腾作用受阻,叶面温度较高
(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蒸腾作用相关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精炼】八下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实验探究精选
(综合训练,22道题)
1.为了测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兰和小浦分别取了长、宽、厚都是4cm的土块,各自展开以下实验:
小兰: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加入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浦: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加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操作方法与小兰相同),如图乙所示。记录加入水的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     。
(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3)小浦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浦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小科设计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Ⅰ.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
土壤编号 土壤来源 采集方法
①号土壤 “蚁巢土” 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 范围的土壤
②号土壤 蚂蚁窝附近的土壤 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两组,将等量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组和第二组花盆中。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喷洒     。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Ⅱ.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如图,请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还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
(2)请将实验步骤(3)补充完整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4)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该实验还可以怎样改进?    。
3.土壤中其实有很多小孔,体积被空气占据着。小敏同学想测出某块土壤中空气所占的比例。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敏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正方体。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甲块或铁块时,▲,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该土壤所占的体积中,空气体积占到的比例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4.同学们学习了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后,发现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是不同的。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分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1)实验中,第一小组在两个漏斗中应放入不同种类的土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2)若通过实验得出砂土的渗水性能好的结论,那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时,有同学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小组锥形瓶中水体积的多少,也能判断不同小组间所选用土壤的渗水能力,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选填“是”或“否”)。
5.为了探究植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选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样的植物,按表给定的条件进行(+号的个数代表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或施同种肥料的多少)。
号码 选用的土壤 浇水量 光照时间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黏土 +++ ++++ +++
3 壤土 +++ ++++ ++
4 黏土 +++ ++ ++
5 壤土 ++++ +++
(1)对比1、2号盆中的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的应是   对植物生长会造成什么影响。
(2)为了研究施肥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应对     盆植物生长情况作比较。
(3)比较2号和4号植物的生长情况,能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为什么?    。
6.小黄在完成“植物失水的实验”后,发现植物细胞因失水,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有的滴加清水后细胞能“复原”(如图所示),有的又不能。
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他以万年青叶表皮细胞为材料,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
溶液种类 溶液浓度(克/毫升) 分离程度 滴清水复原状况
蔗糖溶液 0.1 轻微分离 复原
0.3 明显分离 复原
0.5 明显分离 不能复原
氯化钠溶液 0.3 明显分离 不能复原
硝酸钾溶液 0.3 明显分离 不能复原
(1)发生“分离”现象是由于植物细胞液浓度   (填“>”、“<”或“═”)外界溶液浓度导致细胞失水。
(2)根据实验操作小黄想要研究植物细胞的“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有关。
(3)结合材料,小黄分析蔗糖溶液中细胞不能复原的原因可能是     。
7.以下为教材中观察小麦根尖的活动:
Ⅰ.取小麦的幼根,先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结构,注意根毛的数量和着生部位。
Ⅱ.用显微镜(低倍镜,不加盖玻片)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
Ⅲ.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纵切的永久装片。
回答以下问题:
(1)在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时,载玻片上面不加盖玻片,除了载玻片上的水不会污染镜头外,还有一个原因最可能是     。
A.为了减少麻烦,方便操作 B.为了扩大视野,便于观察
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盖玻片观察容易碰到镜头
(2)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尖各结构中的部分细胞。实验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细胞吸水能力强。则从细胞形态、结构上看,下列具备较强吸水功能的细胞是     。(用字母表示)
A.根冠细胞B.根毛细胞C.分生区细胞D.伸长区细胞
(3)有同学认为:将小麦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时,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小麦幼苗吸水现象越明显。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
8.倪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课本上“植物植物细胞细胞失水的实验”后,要求同学们再想出其它方法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小森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测量出三只烧杯中液体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列表中。
周围溶液浓度(%)
清水(A) 5%的食盐水(B) 10%的食盐水(C)
溶液体积(mL) 19.5 22.6 24.4
(1)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
(2)A组清水测出的值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
(3)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实验除了通过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     的变化来定性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9.某科学兴趣小组将新鲜的萝卜分别放入浓盐水和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并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放在清水中的萝卜细胞是     (填序号)。
(2)另取一块萝卜先称其质量,然后放在浓盐水中数小时,在此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称量一次,则能代表萝卜块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是     。
A. B. C. D.
(3)农民伯伯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萎蔫现象,最简便有效的解决办法是     。
10.某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根据茎的结构,小滨和他的两个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小杭: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小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小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     进行的。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下半部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C组枝条只将除去木质部和髓的树皮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A.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木质部染红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木质部染红
C.除了下半木质部、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没有染红
(1)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小滨的猜想。
(2)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     ;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     环境中进行实验。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验证了     的猜想。
A.小杭 B.小江 C.小滨
(4)小滨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11.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且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12.小乐通过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粗细大小相似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如图所示。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且斜面的面积相同,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枝条横切面被染色的部位。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A.自然状态的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枝条
C.除去木质部的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且斜面的面积相同,其目的是   。
(2)A组和B组对照,基于的假设是     。
(3)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后,观察发现3根枝条中上部的横截面都未被染色。请从实验选材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
(4)改进实验后,依据现象可以得出结论: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运输的。若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依据     的现象,还可说明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13.小乐在研究植物对水分的运输,验证“茎运输水的部位在木质部”时,完成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步骤:取     的木本植物枝条3根,分别标记为A、B、C。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按表所示方式处理(其中C组待填)。将处理好的枝条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如图所示),置于实验室内35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各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记录在表中。
②实验结果
组别 处理方法 横切枝条中上部的现象
A 带叶枝条(不做处理) 木质部变红色
B 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木质部变红色
C     未被染色
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写出2点)。
(2)表格中C枝条的处理方法是     。
(3)若将B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可以进一步证明     。
(4)若想要尽快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可以将图中所示烧杯放在     的环境中(写出2点)。
14.小滨在同一植株上取相同大小的三个枝条,分别标记为A、B、C。枝条A保留全部叶片,枝条B摘除部分叶片,枝条C摘除全部叶片,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入三个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如图)。在每个量筒中滴加滴形成油膜铺满水面,将这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后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1)小滨探究的问题是     (填序号)
A.光合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B.油滴对植物吸水有影响吗?
C.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D.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2)实验中油膜的作用是     。
(3)预测实验现象:A、B、C三个装置液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填序号)。
15.在A、B两个量筒中加入等量清水,然后在A量筒中插入一根枝条,但B量筒中不插入枝条。在上述的两个量筒水面上加一层油,把塑料袋罩在上述两个量筒上,并将其缚于量筒上端,记下两个量筒内水面的刻度。将A、B放在阳光下几小时,观察塑料袋内的现象和量筒内液面的高度。
(1)装置A中塑料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该实验说明植物具有     作用。
(3)茎也会散失水分,如果再提供一套仪器和一根枝条,请你将本实验加以改进,以证明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散失的,请简述实验设计过程:   。
16.在探究“植物体主要通过什么器官散失水分”的问题时,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组别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     天。
(2)在分析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     。
(3)小金同学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4)根据以上结论,分析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叶片可以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
17.小安发现温室大棚的内壁凝结了水珠,他认为除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水还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于是对植物的蒸腾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问题一:蒸腾作用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小安做出假设,并通过图1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那么他作出的假设是  。
(2)下列对该实验设计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入油层可以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B.实验前后液面高度差反映蒸腾作用强弱
C.将1、2、3分别放在不同湿度条件下 D.该实验应该多次重复,结果才更加可信
问题二:气孔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
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如图2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电镜扫描照片。
小吉推测:绿色植物气孔的状态可能和保卫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将其在清洁载玻片上的一滴清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立即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状态。
②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状态。
(3)请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步骤②中观察到气孔的状态是   的,原因是  。
18.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各装置的初始质量均为300克,枝条大小及叶片数量相同且来自同株植物。各组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如表所示。
组别 5小时后装置质量(克)
甲 150
乙 100
丙 200
丁 130
(1)老师建议选择树叶表面积较大的植物的枝条进行实验,请说明原因   。
(2)如果乙、丁是一组对照实验,丁组中的“?”处应填     ℃。
(3)根据乙、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19.小明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二:把一片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冷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取3株具有等量等大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丙所示方法处理。
(1)方案一实验中,滤纸贴上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贴在叶片下表皮上的试纸先变色且颜色深一些。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2)小明按方案二进行实验,发现无论上表皮还是下表皮都没有观察到气泡。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小明没有观察到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
(3)在方案三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得到如图丁的实验结果,请判断实验时间为12小时的时候,由下表皮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为     克。
20.小科为了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在液体压强计的U形管内灌满稀释的红墨水,取长势相近、叶片数量相同的四根新鲜海桐枝条,再用橡皮管将其下端与U形玻璃管左侧连通,分别放在甲、乙、丙、丁四种环境中。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的高度。
环境 温度/℃ 湿度 光照情况 U 形管右侧液面 下降的高度
甲 30 70% 光照 h1
乙 30 30% 光照 h2
丙 16 30% 光照 h3
丁 30 30% 无光照 h4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蒸腾作用强弱。
(2)小科设置甲、乙实验,基于的猜想是     。
(3)如果h2>h3,能否得出植物蒸腾作用与温度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
21.小金根据植物叶片气孔越多,蒸腾作用速率越快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了某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取4支长势良好且叶片数量和表面积相同的某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甲、乙、丙、丁。
②甲枝条不作处理,乙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丙枝条每片叶子的上表皮涂上凡林,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
③将4支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4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四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四个装置置于相同的阳光照射下,相同时间后称得硅胶干燥胶片质量增加分别为△m甲、△m乙、△m丙、△m丁。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     。
(2)在该实验中使用了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转换为     。
(3)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     (选填“多于”或“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你认为小金还要测量的是     。
22.某科学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课本“蒸腾作用”实验进行了改进,并利用图甲装置对蒸腾作用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
(1)用两个甲装置组成如图乙所示的对照装置并在实验组中输液管内插入三种不同的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能够被置于底部培养皿中的干燥剂吸收,与对照组一起置于阳光下2~3h后,测量得到如下表所示数据。
组别 实验组吸水量(mL) 实验组干燥剂增重量(g) 对照组吸水量(mL) 对照组干燥剂增重量(g) 蒸腾比例
1 2.300 2.2 0 0.2 87%
2 3.775 3.5 0 0.3 85%
3 4.225 4.2 0 0.3 92%
分析上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2)选择同一枝条上生长状况相似的两片叶片,一片叶正背面刷凡士林堵塞气孔,另一片叶不做处理,置于烤灯下进行实验,定时使用测温枪测量其表面温度。测得结果如下表。
无处理组叶面温度(℃) 凡土林组叶面温度(℃)
照射前 27.2 27.0
照射10min 38.2 41.7
照射20min 35.2 42.9
能得出植物蒸腾作用确实有降低叶面温度的作用的证据是     。
(3)某同学研究气流速度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快慢的影响,他选取两个相同的实验装置,两支生长状况相似、叶片面积相近的枝条,分别插入输液管并用纳米胶密封,再置于盒子内密封。一只开启微型风扇,另一只不开启,15min后观察移液管中下降的刻度。请你帮该同学设计一张该实验记录表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