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西域都护设立 2085 周年;文成公主入藏 1385 周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 135 周年;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255 周年;西藏和平解放 75 周年1.在澳门回归祖国 25 周年之际,我再到濠江之畔,新发展新变化令人欣喜。我们将坚定 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无 法割断我们的血脉亲情,谁也不能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习近平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2.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和完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古代史:秦朝 秦始皇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汉朝 和亲政策;北击匈奴;对西域进行管理(西域都护;西域长史府)三国两晋 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唐朝 唐蕃和亲;管理边疆地区(安西、北庭都护府)元朝 管辖边疆地区(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清朝 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中国现代史:民族大团结。1.下表是秦朝对岭南的治理举措。这主要表明秦朝 ( )地区 举措番禺 设盐官管理海盐生产揭阳 各地置驿丞负责公文传递(第4页共6页)(第3页共6页)桂林 实行“编户齐民”,越人首领被任命为里正,协助征收“越布”等特产象郡 修筑“新道”连接村寨A.法律完备、刑罚严苛 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C.修筑贯通南北的驰道 D.对岭南地区实行分而治之2.《续汉书》等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汉末赵岐避难之河间(在今河北省 沧州)常于市中贩胡饼。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东汉时 ( ) A.原产于中原的胡饼向各地传播 B.北方以饼为主的面食技艺提高 C.上层社会追求美食的风气盛行 D.民族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交融3.下表是《后汉书》卷八六《西南夷列传》的部分内容介绍。这反映出 ( )文齐在犍为(汉属国)“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益州太 守王追“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归化的夷人曾作《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和《远夷怀德歌》, 以表达仰慕汉德,愿永远归依的心意A.西汉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 B.社会治理增进各民族国家认同感 C.西南各民族文化日益繁荣 D.周边民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4.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并称匈奴为汉之兄弟,北魏拓跋氏认为自己是 黄帝后裔,而北周宇文氏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自炎帝神农氏。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华夏正统地位逐步强化 B.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D.文化交融奠定统一基础5.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政权对峙的时期。但在这一时期,北 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经 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交融的局面。这反映了 ( ) A.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以和为主”的交往理念6.宋代在湖南民族地区开通了不少互市。各民族提供的山货、滑石、沙板对宋朝来说可 有可无,而汉族提供的盐米却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政府加强管控以保证其价格稳 定。宋代政府的做法在于 ( ) A.加强对南方各民族地区的统治 B.促进民族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C.售卖过量生产的盐和米等商品 D.加强双方的文化交融7.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 都城布局体现了 ( ) A.因地制宜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8.1878 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 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 一建议旨在 ( ) A.改革税收制度 B.改进教育方法C.增强国家认同 D.引导社会风尚9.祝伟涛在《文汇东路 6 号》写道“你可知道文汇路五六月份的清晨,肩上忙碌的风和 忙碌的人们。”咸阳市文汇东路上的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 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他的创办 ( ) A.标志着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为各民族同步富裕奠定了基础 C.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10.学习历史要懂得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 A.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B.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C.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D.20 世纪末,党中央实行西部大开发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的概念,却 彰显了维护周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思想,将政治权力统一于天子,并实现“一匡天下” 的疆域观是明确且强烈的。汉武帝在边疆经略上表现出强有力的积极作为态度,并提出 “汉为天下宗”,只能由华夏完成“大一统”,而不是“四夷”。如此,引发古代史上 另一个重要命题——正统。在此背景下,董仲舒认为“大一统”的含义是“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吉将之阐释为:“《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内涵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材料二 清代统治者在不断主动接受“大一统”理念的同时,又自觉对中国认同进行了 合乎时代要求的重塑。对于与宋朝并立的辽、金两朝,乾隆帝在认可元承宋统的同时, 并不否认《辽史》与《金史》的正史性质,采取各予正统的做法,以弱化“华夷之辨” 的影响。为了对抗宋明理学有关“夷夏之别”的叙述,清代统治者反复申述清代疆域远 超历代的成就,并将疆域一统确立为获取正统的首要标准。清廷还积极推进全国特别是 边疆地区社学、义学的建立与发展,充分发挥乡约与宗族在基层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构 建起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教化体系,使国家认同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摘编自朱浒、孙浩然《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表达与实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对“大一统”国家所做的贡献。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尚书》有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以文化程度作为华与夷的界限, 但是夏、夷可互变,夷用夏礼,即夷的行为符合周的礼乐文明,夷则进而为夏;夏用夷 礼,则退而为夷。由于西周春秋时期诸夏与诸蛮夷戎狄的长期斗争与融合,春秋战国之际黄淮江汉流 域广大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由各族融铸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周边的戎、狄、 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同时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随着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华夏认同得以进一步发展,《辽史》中就有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巷山,徙潢河之滨。”“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推动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发展。结合材料解释“华夏认同”的内涵,并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13.各民族团结一致,互助互爱,有利于国家发展与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黔东南这片土地上,聚集着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1956 年 7 月 23 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简称黔东南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哪一项 政治制度?我国为该项政治制度制定了哪一部法律?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 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认识。材料三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 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摘编自歌曲《天路》(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天路”指什么?谈谈修建“天路”的历史意义。(第6页共6页)(第5页共6页)参考答案1.B 2.D 3.B 4.C 5.B 6.A 7.A 8.C 9.C 10.C11.(1)丰富发展:只能由正统的华夏王朝完成大一统;国家治理体制的一致性;君权神授的政治认同(思想统一);对华夏文明的文化认同。(2)贡献:冲破“华夷之辨”旧思想的束缚,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通过各 种形式的教化,增进国家认同意识;先后挫败各种分裂割据势力,并打退沙俄的入侵, 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了疆域;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创新边疆治理的制度。12.内涵: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包括祖先认同——同源共祖观念形成 发展;制度认同——学习中原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文化认同——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阐释:华夏文明在生产力、文化、制度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同时民族的迁徙杂居、民族 政策的调整、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周边民族形成并强化对华夏民族的认同。华夏民族 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周边民族学习汉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进程;促进 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发展。13.(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认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 利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天路”:青藏铁路。 历史意义: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 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