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01
02
03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
叁盛世危机人丁滋生
贰繁华盛世工商富国
壹耕织纷纭农业固本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人口的增长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AFRICA
1:57
观看视频-欣赏《盛世滋生图》
75
20
评论
86万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回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洪武丈量鱼鳞图
清代开荒执照
元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如何破局的?
1、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组织移民屯田。
2、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史称“鱼鳞册”
修订赋税
垦荒政策
清·《黄河筑堤图》
兴修水利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回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回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耕织图》
阅读教材P116-117:归纳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有哪些表现?
表 现 耕地
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大力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何意义?
结合课本P117,归纳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有何表现?
手工业 传统手 工业
新气象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手工业生产基地涌现: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
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清缂丝陀罗尼经被
清墨彩山水盒
明四合如意云纹缎獬豸补圆领袍
明青花扁壶
唯物史观
转变:成为早期资本家
材料:盛泽镇机户施复原来只有一张绸机,妻络夫织,后来由于施复,一来蚕种捡的好,二来有些时运,几年间增上了三四张绸机,家中颇饶裕。又过几年,赚了许多银子,欲添张机儿,恰好见壁邻家住着两间小房,连年因蚕桑失利,急切要出手。于是将其买下,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方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清代工场手工业
从施复夫妇的发家故事中,施复的身份发生了什么转变
由此得出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有何新气象?
国内
国外
海外贸易繁荣;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材料二:“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弗兰克《白银资本》
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材料一: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也使得明朝的经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卷入了世界经济,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是“白银货币化”的过程……银在中国的产出较少,明清使用的白银,多数来自丝绸、瓷器的出口所得……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阅读教材P118,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天下四大镇的出现发展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先政治,后经济”的郡县城市的发展模式。它们没有转化为郡县城市,而是受着商品生产的同一律支配,依据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向更高阶段演进。这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也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白寿彝《中国通史》
版画
年画
商品贸易
手工业
瓷器
对比以往城市,天下四大镇有什么新变化?
如今,我们有了商品和便利的交通,还要通过哪一媒介帮助我们将这精美的丝绸运往全国各地呢?为了便于资金的流通,可以开设哪一业务?
山西:晋商
徽州:徽商
结合教材P118,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开设“票号”
结合图表分析清朝人口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思考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康熙
明朝鼎盛
三亿
一亿
两亿
乾隆末年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康熙二十年……到嘉庆元年,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思考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影响?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政策的支持。
以民为本,注重民生。
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耕地面积扩大;修建水利工程;
改良新品种;发展经济作物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出现了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网 工商业市镇
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商帮
人地矛盾
水土流失
社会压力
1.下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A.坊市界限分明 B.对外贸易扩大
C.城市商业兴盛 D.人口数量增加
2.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3.乾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 B.经济衰退
C.人地矛盾 D.自然灾害
4. 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