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提纲【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提纲【提纲】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二、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一)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605年起,隋炀帝
3.概况: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到涿郡、南至余杭郡;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影响:①积极: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②消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的灭亡。
(二)创立科举制★★★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朝 (诞生) 隋文帝 废除了前代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2.概况
3、历史意义:
对当时:(1)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
(2)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3)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对后世:成为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四、隋的灭亡
1.时间: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表现: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三次征辽东等)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1、含义: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治国思想: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②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魏征、房玄龄、杜如晦);③以民为本(民本思想)。
3、治国措施:
政治:(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为最重要科目;(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武则天的统治
1、治国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2、影响: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1、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口数量明显增长,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措施: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总结归纳:
1、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盛世出现对今天的启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民为本,注重发展经济;重视人才。
二、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②经济作物尤其是茶叶的种植有长足的发展。(陆羽著《茶经》)
2、手工业:①丝织业:蜀锦;②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①水陆交通发达,国内贸易兴盛,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大城市;②草市逐渐兴起;③对外贸易频繁。
三、国际大都市长安
1、组成:分为宫城(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地方)、皇城(中央官署所在地)、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坊为居民区、市为商品交易区)
2、特点: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坊市分离。
3、地位:既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755—763年)
1、原因
(1)唐玄宗在位末年追求享乐,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影响:
(1)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2)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
(3)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
2、影响: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二)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称为“五代”;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成汉,史称“十国”;
2、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日益密切,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文成公主入藏(641年)
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民族交往与交融
1、方式(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拥戴为“天可汗”)
战争:唐朝击败东突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设置管理机构: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和亲: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会盟:唐与吐蕃会盟,刻立“唐蕃会盟碑”。
2、意义: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对各族地区的统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隋使和遣唐使
含义: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团叫做遣隋使、遣唐使。
影响: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期
(2)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唐招提寺)、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与新罗的交往
史实:(1)新罗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代表:崔致远);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还引入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等;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
(2)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
2、贡献:(1)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四、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1、唐朝时期,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
2、唐朝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总结:
1、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特点:双向交流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陆交通。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一、雕版印刷术
1、出现:雕版印刷术至少在唐朝前期已经出现;
2、传播: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埃及与欧洲。
3、影响: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
二、天文学与医药学
天文学:唐玄宗时期,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①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他还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被后世尊为“药王”。
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三、唐朝的思想家
1、韩愈:强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
2、柳宗元: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宇宙由元气构成,人力可支配自然。
四、唐诗、书法、绘画与石窟
1、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人及其创作特点:(1)“诗仙”李白的诗具有浓郁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2)“诗圣”杜甫的诗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2、书法:隋唐时期书法名家辈出,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3、绘画:代表作——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4、敦煌莫高窟
(1)唐朝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
(2)价值:窟内的雕塑和壁画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灭亡先后顺序:金灭辽(1125)、金灭北宋(1127);蒙古灭西夏(1227)、蒙古灭金(1234);
元灭南宋(1269)、元统一全国(1279)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只是局部统一)
1、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2、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
2、方针:崇文抑武
3、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领域 措施 影响
军事 (1)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2)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崇文抑武方针: 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导致北宋统治出现统治危机。
政治 (1)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 (2)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 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文化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1)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2)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王安石变法
1、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经济——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旨在增加政府收入);军事——保甲法(旨在增加国家军事力量)
4、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第9课 辽、宋与西夏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定都上京。
2、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澶渊之战(战):1004年,辽军攻宋,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打退辽军,后辽与北宋议和。
2、澶渊之盟:(1005年,议和)
(1)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2)影响:
积极:维持了长期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消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
2、宋夏和议: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钱物。议和后,宋夏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一、金的建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府。
金灭辽及北宋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1127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2、岳飞抗金:率领“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迫使金军后撤到黄河以北;但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3、宋金议和: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南宋统治区。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一、元朝的建立
1、兴起: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发展: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3、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
二、元朝的统一:
1、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2、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元朝的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三、元朝的统治
措施:
1、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共设10个行省,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
(意义: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
(1)机构及其影响:
①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②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今新疆)军政事务。
③西南(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二)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鼓励
农桑;
(2)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3)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2、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民族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