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题题型突破 题型六 源泉根源类(含解析)2025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客观题题型突破 题型六 源泉根源类(含解析)2025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简介

题型六 源泉根源类
(满分:30分)
(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新课标卷,18)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黑吉辽卷,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刘桢《赠徐干诗》)的景色。20世纪末以来,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由此可知(  )
①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
②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
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
④形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篇《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长征诗篇的开篇之作,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集中描写了行军路上所经过的群山险峻的情景,借以展现红军的坚强与伟大。下列对该小令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令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红军长征的内心感悟
②小令是对行军路中情景的主观映象
③小令是为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提供行动依据
④小令作为积极的意识能激励人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写自己内心世界的佳作,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有(  )
①抒怀主体能根据实践需要自觉选择意识反映的对象
②诗人艺术上的创作能超越现实
③诗人通过寓情于景,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④内心漂泊的感伤源于诗人独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全文没有一个字是“秋”,却让人感受到了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人的创作(  )
A.把握了各种自在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
B.体现了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源于其深刻把握诗句中各种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D.说明其善于观察并懂得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6.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第二个结合”(  )
①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和发展
②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③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源
④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从先秦到唐代,自古以来,秋天都是悲伤的。但到了刘禹锡这里,秋天却有了万丈豪情。《秋词二首·其一》是能够反映刘禹锡豪情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下列对该诗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诗词的内容是客观的,源自作者对当时所处环境的精神感受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诗人对秋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情感
③意识对现实进行加工,诗人从秋天的事物中感受到万丈豪情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诗反映了作者所见的景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的证据,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的变化。该项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火星全球气候模拟提供了重要约束。由此可见(  )
①科学理论的发展源自人类对自然的好奇
②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④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是一个收集零散的“情”、获取感性的“料”的过程;研究则是一个寻求事物的“真”、悟出理性的“道”的过程。调查与研究虽然在时序上有先后,但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发现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调查,如此反反复复,才能不断把感性的“料”升华为理性的“道”,以更好指导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这说明(  )
①做好各项工作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追求真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④以实践为来源的理性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当一件件浸润着中式建筑精妙与匠心的榫卯玩具在海外大受欢迎,当结合了金翅鸟冠、万工花轿、凤凰等各式中国传统元素的3D金属拼图玩具闪耀国际展会,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中国,也逐渐铺展在世界面前。潮玩产品走红海外说明(  )
A.深厚的东方美学是潮玩产业创新发展的灵感来源
B.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为潮玩创新提供了丰厚滋养
C.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传统文化富有永恒魅力
D.中华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题型六 源泉根源类
1.A [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①正确。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说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②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其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错误。不管什么样的意识,其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与意识的内容无关”说法错误,④排除。]
2.A [柳树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说明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①符合题意。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故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②符合题意。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意识)源自客观存在,而不是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③错误。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这体现了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说明研究人员发现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运用的是抽象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④错误。]
3.C [小令的创作源于实践,而不是作者对红军长征的内心感悟,①错误。小令是对行军路中情景的主观映象,作为积极的意识能激励人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②④正确。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③错误。]
4.B [材料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表明抒怀主体能根据实践需要自觉选择意识反映的对象,①③符合题意。诗人艺术上的创作作为意识活动是不能超越现实的,②错误。内心漂泊的感伤源于诗人的实践,而不是源于诗人独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④错误。]
5.B [题意强调的是人为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而不是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A不符合题意。诗人的创作体现了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符合题意。诗人的创作源于生活实践,C错误。诗人的创作体现了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不涉及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
6.A [坚持“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①②符合题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③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可以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但不起指导作用,④不选。]
7.C [诗词的内容是客观的,源自作者的生活实践,①不选。自古以来,秋天都是悲伤的,但到了刘禹锡这里,秋天却有了万丈豪情,表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对现实进行加工,诗人对秋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情感,诗人从秋天的事物中感受到万丈豪情,②③入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④不选。]
8.C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②④符合题意。科学理论的发展源自实践,①排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③错误。]
9.A [材料表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做好各项工作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②入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此追求真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③不选。认识来源于实践,以实践为来源的理性认识也可能是错误的,错误的理性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④不选。]
10.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实践是潮玩产业创新发展的灵感来源,A错误。潮玩产品走红海外说明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为潮玩创新提供了丰厚滋养,B正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C不选。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大受欢迎,中华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