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题题型突破 题型八 名言引言类(含解析)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客观题题型突破 题型八 名言引言类(含解析)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简介

题型八 名言引言类
(满分:30分)
(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山东卷,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材料主旨的是(  )
①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②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
③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④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国才能更好地赢得未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黑吉辽卷,1)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两个必然”: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
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
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
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江苏卷,1)某班同学在“学习与分享”活动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重要论述,分享自己的理解。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下几位同学的分享,最符合论述内容的是(  )
①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利于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
②坚持“两个结合”的关键是坚持“第二个结合”
③“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
④坚持“第二个结合”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湖南卷,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
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4·湖南卷,9)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
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安徽卷,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是(  )
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相同,二者一脉相承
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
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
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3·山东卷,9)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茶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这一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湖南卷,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
②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
③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
④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传统分工的束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3·湖南卷,3)从期盼“第三新文明”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昭示(  )
①第三新文明的设想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了最佳道路
②各国历史的多样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反映出来的
③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力量
④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广东卷,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上重要论述表明(  )
①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④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八 名言引言类
1.A [材料主要强调中国积极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坚持胸怀天下与此主旨一致,①正确。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与材料主旨一致,③正确。材料强调中国要为全人类作贡献,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②排除。材料强调中国要为全人类作贡献,没有强调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展自己,④与材料主旨不符,不选。]
2.A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论述的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两者都是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①③正确。“两个决不会”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是漫长的,“两个必然”没有论证这一点,②错误。两者都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两个必然”强调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并没有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④错误。]
3.A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说明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利于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而不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正确,④排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都很重要,不能理解为关键是坚持“第二个结合”,②错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说明“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③正确。]
4.D [“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②正确。“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说明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④正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①不选。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的,二者有本质区别,③说法错误。]
5.B [“润物细无声”反映文化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①正确。文化的力量,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说明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发展,④正确。文化的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不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②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强调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且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说法不妥,③不选。]
6.C [“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不同,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①错误。“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其中国化时代化,②正确。“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使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③正确。“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而非物质基础,④错误。]
7.A [题干中引用《茶疏》的话的意思是:茶倒在水中,水在器皿中存放,热水由火烧开;这四样东西相互依赖,缺少其中一样就泡不成茶了。这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也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不同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①②符合题意。题干侧重于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和优化事物内部的结构,不体现整体对部分的影响,③不符合题意。题干不体现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
8.D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日常生活的描述可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人们将摆脱传统分工的束缚,③④正确。材料是对自由人的状态的描述,并非对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①排除。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②错误。]
9.D [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的探索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力量,③正确。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果,④正确。“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了最佳道路”的说法夸大了第三新文明设想的作用,①错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②错误。]
10.C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①错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③错误。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和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表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反映了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②④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