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学习目标:1.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唯物史观)重难点:1.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知识梳理: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目的:为了夺取更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2.背景: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②19世纪后半期,法德、俄奥、英德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3.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4.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二、大战的爆发1.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三、大战进程和结果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2.主要战场: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主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3.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转折点)。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5.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①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6.战争性质: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7.特点:时间长、涉及国家多、范围广、规模大、造成危害大8.影响: ①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问题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的国家)项目 英 法 德 美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提示:萨拉热窝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但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角度来看,普林西普刺杀行为的性质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练习巩固:基础题1.下表为“1870—195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统计表(单位:%)”。据该表可知:( )国家 1870—1913年 1914—1950年法国 1.6 0.7英国 2.2 1.7美国 4.3 2.9德国 2.9 1.3A.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C.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D.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2.如图是《世界大国实力与殖民地面积排名表(1913年)》。该图可用于研究( )A.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B.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3.如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报刊上的一则漫画《沸点》。画面中,象征着英、法、德等各大帝国的人物坐在写着“巴尔干麻烦”的火药桶上,拼命想要压住已经被沸腾的蒸汽顶起的桶盖。画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间发展不平衡 B.两大军事集团产生对抗C.为了遏制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D.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4.要推送一张与下表专题相符的历史照片,应选择( )漫画:《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文章:《萨拉热窝事件简介》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照片:A.《林肯在战场上》 B.《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C.《田纳西水利工程》 D.《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5.下图是1915年美国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旨在( )A.揭露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B.谴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C.批评美国战时外交政策 D.支持美国政治孤立主义提高题6.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九年级某同学准备撰写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论文,搜集到下列相关资料,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斯皮尔伯格导演影片《战马》B.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民国外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档案汇编》C.肖洛霍夫创作小说《静静的顿河》D.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7.一战期间,法国将全国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置于国家管制之下;英国政府通过《国土保卫法》,赋予政府征用土地、管控企业等权力;德国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材料中的措施表明( )A.西欧各国效仿苏联经济模式 B.战争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C.战争推动政府职能发生变化 D.西欧各国立法取消自由贸易8.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因发明合成氨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该技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人口增长带来的饥荒威胁。但这一技术也被用于制造炸药,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这体现出( )A.科技进步引发战争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C.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D.科技使人变得野蛮9.殖民地为其宗主国出钱、出力、出兵、出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列强却变本加厉地剥削殖民地。这场战争也为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赢得喘息的机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此外,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还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些因素带来的结果是( )A.拉丁美洲走向独立 B.民族民主运动高涨C.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创新题10.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德国人如大家所预料的,根本不曾萌生违抗命令的想法。“等到战争结束,而我们数以千计的善良同志骄傲地宣称,我们曾因英勇作战而获颁勋章之时,谁还敢说我们不爱祖国?”这句话是出自一位好战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员,那时他刚于1914年赢得铁十字勋章。在奥地利,不只是具有支配性的民族为短暂激昂的爱国情绪所震撼。如奥地利社会主义领袖阿德勒所指出的:“甚至在民族斗争中,战争也仿佛是一种拯救,一种不同事物将临的希望。”——摘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衢译《帝国的年代》材料二 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与此同时,另一个拯救福音则正从东方传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欧洲的霸权也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因为这次大战对海外殖民地产生了影响。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战争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解析:基础题1.【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背景、一战的经过、一战的影响【详解】据题干“1870—195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统计表”和所学知识可知,1870—1913年,局势稳定时期,各国经济增长较快(如美国4.3%、德国2.9%),而1914—1950年(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期间)增长率普遍下降(法国降至0.7%、德国降至1.3%)。这一变化表明,和平时期经济发展更稳定,战争与动荡会严重阻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D项正确;表格主要体现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增速变化,未直接对比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差异,排除A项;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表格仅显示美国增长率高于欧洲,未体现其“霸主地位”,排除B项;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表格未涉及军事集团或扩军备战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一战的背景【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经济实力下降,但是拥有的殖民地面积最大,因此,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的,材料不涉及俄国,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材料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是一战后,材料是一战前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背景【详解】据漫画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实力增强但殖民地等较少,迫切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等力图维持既得利益。这种不平衡是导致巴尔干地区局势紧张,成为 “火药桶” 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对抗是帝国主义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具体表现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法西斯侵略行径主要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与 1912 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与本题 1912 年的时间背景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经过【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萨拉热窝事件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生动的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反映了一战的战场形势,所以题干反映的专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照片《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反映的是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它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伤亡最重,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B项正确;《林肯在战场上》涉及林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A项;《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工程,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C项;《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经过【详解】据所学可知,漫画中山姆大叔脚踩“中立”钢丝,左右分别是英国和德国,标题“Can he stay there ”明确质疑美国能否真正做到在两强之间保持中立。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虽宣称中立,却在贸易、外交等方面逐渐偏向协约国,致使其“中立”政策形同虚设。该漫画正是通过讽刺的方式,批评美国在战争初期的外交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左右为难、难以维持,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美国一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无法体现战争的残酷性,排除A项;“谴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与漫画的主题不符,门户开放政策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和外交,排除B项;从图片可知,美国无法保持中立,政治孤立主义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提高题6.【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经过、史学理论【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民国外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档案汇编》 ,档案属于原始记录,是在一战当时或战后不久由相关机构直接形成的第一手史料 。它真实记录了当时与一战相关的外交事务等情况,未经过多主观加工,可信度最高,B项正确;电影是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文艺作品。虽然可能基于一定历史背景,但为了情节、艺术效果等会进行虚构、改编等处理,可信度相对低,排除A项;小说是文学创作体裁,以虚构和艺术塑造为主。虽可能反映一定时代背景,但包含大量作者想象、虚构情节,排除C项;回忆录是当事人事后对经历事件的回忆。虽有一定价值,但可能因记忆偏差、个人立场、主观情感等因素影响内容准确性,相比档案类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没那么高,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影响【详解】据题干可知,法国将工矿、交通置于国家管制下,英国赋予政府征地、管控企业权力,德国成立相关工业管理机构,这些都体现了在战争影响下,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等领域的干预和管理,说明战争推动政府职能发生变化,C项正确;苏联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 ,一战时间是 1914 - 1918 年,此时苏联经济模式尚未形成,不存在西欧各国效仿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一战期间各国在国内对经济等方面的管控措施,未涉及国际格局演变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一战期间各国在国内对经济等方面的管控措施,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西欧各国立法取消自由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影响【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该技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人口增长带来的饥荒威胁。但这一技术也被用于制造炸药,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可知该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造福人类,但是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材料体现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C项正确;科技进步引发战争, 科技进步引发战争 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影响,与题干内容“……该技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人口增长带来的饥荒威胁”,不符,排除A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占据决定性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和力量,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科技,提高了粮食产量,造福人类,但是加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灾难,排除B项;科技使人变得野蛮,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影响【详解】据题干“殖民地为其宗主国出钱、出力、出兵、出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列强却变本加厉地剥削殖民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强的剥削加剧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使其有能力组织和领导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殖民地人民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斗争模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推动了殖民地和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B项正确;题干中虽提及多种因素,但并没有明确指向仅对拉丁美洲走向独立产生影响,范围过于局限,不能全面涵盖题干因素带来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中所描述的因素主要围绕殖民地自身发展及外部影响,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社会主义阵营壮大的作用,排除C项;虽然题干因素对殖民体系有冲击,但仅从这些因素还不能直接得出世界殖民体系瓦解这一结果,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一个更长期、更复杂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创新题10.(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战争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态度:乐观的态度。理由:欧洲各国普遍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争初期的宣传也塑造了人们对战争的积极态度。(2)变化:出现悲观的态度。影响;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变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古老的秩序受到挑战,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推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难度】0.65【知识点】一战的背景、一战的影响【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一“等到战争结束,而我们数以千计的善良同志骄傲地宣称,我们曾因英勇作战而获颁勋章之时,谁还敢说我们不爱祖国?”可得出,对战争抱有乐观的态度。故态度:乐观的态度。理由:结合所学一战前帝国主义的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各国普遍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推动了各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认为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和荣誉的必要手段。此外,战争初期的宣传也塑造了人们对战争的积极态度,许多人认为战争是短暂的、光荣的,并且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故原因:欧洲各国普遍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争初期的宣传也塑造了人们对战争的积极态度。(2)变化:根据材料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欧洲,使欧洲人对战争持有悲观的态度。故变化:出现悲观的态度。影响;结合所学欧洲战争观的知识可知,战争观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变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发生了革命;古老的秩序受到挑战,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推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欧洲的霸权被削弱,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和苏联等新兴大国崛起;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白人统治者的威信下降,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等。故影响: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变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古老的秩序受到挑战,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推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