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BC476BC256东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BC475BC770平王东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秦灭东周BC221统一六国周敬王卒时间定位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薨,因鲁史《春秋》记录这一段历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征战不休,故被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期西周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诸侯纷争,扩张势力,谋求霸主地位公元前1046年疆土缩小,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纷争背景: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⑴春秋时期, 等国先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⑵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田氏代齐”;⑶形成 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本质:分封制瓦解,权力下移2、表现:华夏认同⑴政治: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分封制)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⑵民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3、影响:中原华夏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春秋:产生认同观念战国:融入华夏族①春秋时,戎狄蛮夷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时,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③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频繁往来、密切联系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农业:2、手工业:3、商业:⑴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⑵各国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⑴冶铁技术出现; ⑵分工更加细密⑴货币流通广泛;⑵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⑶不少工商业主聚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镶嵌云纹牺尊铁铧图册10页◎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二、经济发展关中平原,灌溉网灌溉、防洪、排水综合性水利工程将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水库牛耕得到推广铁农具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私田开拓公田不治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贵族没落“夺权”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贵族没落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唯物史观1、变法背景:⑴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渐解体,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⑵政治: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出现;⑶战国时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变法影响:通过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邹忌改革李悝变法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三、变法运动根据课本P11页有关内容,阅读表格相关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商鞅变法措施 相关史料奖励军功,限制贵族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废除井田,授田百姓“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君主任免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什伍连坐,互相纠察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兵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小农经济户籍改革,增加赋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富国3、商鞅变法(BC356)措施 评价政治经济 社会风俗 ①奖励军功,限制贵族②民间什伍连坐,互相纠察③推行县制,主要官员君主任免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①废除井田制,授田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变法运动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 商君列传》答案提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法古”“循礼”,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提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而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仅仅依靠“循礼”,无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的目标。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㈠背景1、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2、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新变化,贵族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3、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战国“士”阶层战国的“士”阶层,是一个流动的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㈡含义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四、百家争鸣㈢代表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思想言论记载在《论语》中⑴政治主张:⑵教育思想:⑶文化贡献: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②主张恢复礼乐制度,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有所改良。“有教无类”,推动私学的发展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整理,传承夏、商、西周的文化“仁者,爱人”“苛政猛于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四、百家争鸣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⑴哲学思想:⑵政治主张: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追求天人合一,古代朴素的唯物论;③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四、百家争鸣㈢代表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 代表 思想儒家 孟子荀子道家 庄子阴阳家 邹衍墨家 墨子法家 韩非①人性善;②提倡“仁政”①人性恶;②提倡隆礼重法崇尚逍遥自由“相生相胜”理论,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代表下层平民利益。①提倡节俭;②主张“兼爱”“非攻”;③提出“尚贤”政治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四、百家争鸣㈢代表㈣影响(评价)1、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政治上: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思想上: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四、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有哪些变化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渐形成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发展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文化下移总的趋势: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