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选官制度:原始社会:禅让制——贤与能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依据血缘战国时期:军功爵制——依据战功西汉:察举制——依据品行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东汉末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1.魏晋: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各州郡从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选大小中正官各一人,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别品第,并加评语。朝廷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2)标准从初期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主要看重家世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丧失了社会流动性,向贵族政治的退化!2. 隋唐:科举制(1)发展历程:(2)特点:依据才学、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功”可再加一笔链接:古代科举制流程(明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宋 洪迈《容斋随笔》寡妇携子悲,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泪,落第举子心。——宋 洪迈《容斋随笔》(3)意义:神 童 诗(其二)宋 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神 童 诗(其一)宋 汪洙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促进民间积极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美】丁韪良《西学考略》(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时人做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④被西方国家所借鉴2. 隋唐:科举制社会流动性!余秋雨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文明遗址后,在《千年一叹》一书中认为,中华文明没有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4)弊端:A.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重伦理、轻技艺,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师门裙带关系导致了官场的腐败。2. 隋唐:科举制二、中央官制(中枢机构)的沿革隋唐:三省六部制秦汉:三公九卿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东汉光武帝:尚书台(P23)西汉武帝:尚书令(P22)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演变: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部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尚书省颁布执行2、分工:宰相宰相宰相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3、特点及意义:A.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彼此制约,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C.分散相权,有利于有利于保证君权的独尊;D.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出现一体化趋势唐中宗也不经两省而径自拜封官职。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权力运行制度化对皇帝产生了道德压力!斜封墨敕只要机警的读者不难一眼看出,这体系与时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无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是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如魏征)他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至力量。——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赋税制度:1. 从魏晋租调制到唐前期租庸调制(1)什么是租、调和庸?按什么征收?(2)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均田制(唐高祖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成年男子)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按一夫一妇征收)。……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或布)。——《旧唐书 食货上》武德七年……丁男(21-59岁)、中男(16-20岁)给一顷,……所受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受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旧唐书 食货上》以庸代役的意义?该设计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理想化缺陷前提:国家掌握大量田地、地主和农民安分守己、地方官员勤政廉洁三、赋税制度:2. 从唐前期租庸调制到唐后期两税法(1)租庸调制为何会实施不下去?在富足强盛的光明时代,时人觉得账(丁壮册,每岁一造)籍(户口册,三岁一造)小小漏洞无关大体,于是年逾六十者没有销去名字,小孩长大没有添列新丁,新授田的还是顶补旧人名字……这些马虎成为租庸调制失败的最大原因。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现实:国家控制的田地不足,民间土地买卖成风,地方官员慵懒马虎学者研究成果2. 从唐前期租庸调制到唐后期两税法(1)租庸调制为何会实施不下去?开元以后,天下户籍,就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买卖,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新唐书》官方史书记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没有登记的人或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成风,均田制破坏,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 从唐前期租庸调制到唐后期两税法(2)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炎)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1】,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3】;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4】。......秋、夏两征之【5】......其租庸、杂徭悉省【6】。——《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1】将免除各种徭役所需的费用,折合成现钱征收【2】国家根据当年财政支出总税额,向各地民众征收相应的配额【3】不分主户(土著)和客户(流民),只要住在这里,就加入这个地方的户籍,征收户税【4】人口不分丁中(年龄),按照财产(主要是田地)征收地税【5】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冬小麦4-5月收割;春小麦8-9月收割)【6】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A. 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B. 简化了税收名目;C.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 从唐前期租庸调制到唐后期两税法(3)如何评价两税法的利弊?积极:阅读教材P43 问题探究部分材料,认识两税法的利弊。弊端: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2.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3.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4.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两税法的实施有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课堂总结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世族Or 庶族君权VS 相权人丁Or 财产启示一:制度设计应以民为本,因时而变启示二:隋唐的制度创新承袭魏晋甚至两汉中外朝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有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赏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