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复习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复习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变乱与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聚焦三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政权更迭知识,了解历史脉络
学习任务二:梳理民族交融的表现,关联相关知识,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 指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身份:后赵帝师、得道高僧
勒召澄,试以道术。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勒由此信之。—《晋书·佛图澄》
采异闻入史传者,惟《晋书》《南史》《北史》最多而《晋书》中僭伪诸国为尤甚 —《廿二十札记》
用慈悲戒杀的教义,劝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 —陈梅《略论佛图澄对佛教弘传民族融合作出的巨大贡献》
善解文义,虽未读中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滞疑,无能屈者……门下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门徒近万 —《高僧传》
从佛图澄身上反映了变乱和融合的时代主题
学习任务一,梳理政权更迭:变乱—政局动荡
魏:洛阳
蜀:成都
吴:建业
晋:洛阳
人物
史实
东晋:建康
晋惠帝
贾南风
宋:建康
北魏:洛阳
人物
史实
都城
王权教权并立
神学
庄园
总结与对比
王权和士族专权
坞堡
玄学
隋唐盛世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吴国强盛时军队人数大概有30万,降晋时 大约也有23万,其中少数民族兵员众多,南蛮交州山越等族兵力不下16万,而山越在其中就至少占了10万之众 。
—马军:《试论三国时期山越的发展与演变》
吴国总须有足够的兵力,与敌国抗衡,又须有足够的劳力,生产衣食必需品。吴军遂大举侵入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搜捕山中的原居民,以其健者“皆为好兵”,稍为差些的,仍可能生产。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表现(1)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
改为汉姓
与汉族上层通婚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措施
前期: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表现(2)
汉朝和匈奴,大唐与吐蕃
和亲
联姻
册封
会盟
清:满蒙联姻
大唐:回纥骨力裴罗、靺鞨大祚荣、南诏
唐和吐蕃
经济交流
汉:互市;明:马市、傕场、贡赐、茶马贸易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表现(3)
设置机构
汉: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
唐: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元: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清:伊犁将军、盟旗制、驻藏大臣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管理机构(1)
明:都司、卫、所
朝代 民族机构 代表


隋唐



张骞、昭君
冼夫人、文成、金城
八思巴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礼部、鸿胪寺
宣政院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
理藩院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管理机构(1)及其代表人物
如果这些人物同在一个朋友圈,他们会说些什么?任选两个
张骞
王昭君
冼夫人
孝文帝
我国古代民族,主要由中原农耕民族和周边游牧民族两大类型所构成。这两大类型民族的长期共存,游牧民族需要农业区的粮食、茶叶、布匹等,农耕民族需要游牧区的马匹,茶马贸易与边境榷场持续了数千年。—《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原因(1)
刘渊起事的目标是成为中原统一帝国的帝王。 ……在祖源认同上,刘渊认为自己继承的是刘氏正统。……他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又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甚至尊“刘禅为孝怀皇帝”。
——摘编自吴洪琳《合为一家: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认同》
《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
—鲜卑人拓跋珪
证据:汉高祖时“以宗女为公主,又妻冒顿,约为兄弟”史事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原因(2)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书》
西汉在西域屯军有2万余人,东汉的屯军有5000人,魏晋十六国和北朝时的屯军2000余人,元朝在西域的屯垦军民达5.7万余人,五代和宋明两朝,因没有屯垦故无屯军。清朝前期在西域屯丁共有12.67万人。——《屯垦戍边在新疆》
学习任务二,民族交融原因(3)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和鲜卑等。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63 历史纵横
学习任务二,民族迁徙
朝代 史实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元朝

大月氏西迁,内地人实边(屯戍)
五胡内迁、衣冠南渡
蒙古人内迁中原,波斯、阿拉伯移居中国,新民族—回回
土尔扈特部
学习任务二,民族迁徙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学习任务三,民族交融的影响(1)
东吴政权在征伐山越的过程中,迫使大批山越人走出深山,移居平地,“服化”和“从化”成为了当地郡县的编户,并同汉族一道为官府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徭役负担。与此同时,东吴还在山越原来的居住地区新设置了许多郡县进行管理和统治。
—马军《试论三国时期山越的发展与演变》
促进了编户人口数量的增长,政府赋税的增加,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学习任务三,民族交融的影响(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