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军阀割据(一)三国鼎立一.三国与西晋刺史(监察——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林俊杰《曹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决定性战役周瑜曲有误,周郎顾儒将(羽扇纶巾)“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势力均衡时间 都城 建立者魏 220年 洛阳 曹丕蜀 221年 成都 刘备吴 229年 建业(南京) 孙权三国人口分布图刘备:占领荆州与益州,外结好孙权,内休政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亮的隆中对“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北伐《筹笔驿》(唐 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北伐失败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成都武侯祠4.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263年,魏灭蜀(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司马氏篡魏与西晋建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懿(狼顾之相)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2.西晋灭吴:公元280年《西塞山怀古》唐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末代君主孙皓3.西晋的统治:晋武帝司马炎驾羊车选妃(1)内部危机:王恺、石崇斗富上层腐朽不堪晋武帝司马炎“仁以厚下,宏略大度”白痴皇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3.西晋的统治:(1)内部危机:八王之乱(2)外部危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原因:北方气候严寒抢劫的凶险晋归义羌侯4.西晋灭亡与晋室东渡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二.东晋与南朝(一)政权更迭1.东晋:公元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南京)2.南朝:公元420—589年,宋 齐 梁 陈,均定都建康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3.南北对峙形势:南朝在南北对峙中逐渐处于劣势。(二)东晋的士族专权1.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形成原因(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政治保障。3.表现(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前半生当隐士,后半生做英雄东山再起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三)江南经济的发展1.原因:(1)北民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2)南方地理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土地肥沃;(3)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4)统治者的重视。2.表现:(1)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3.影响:(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三.十六国与北朝(一)十六国(1)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2)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1.十六国的建立:北方15个割据政权和西南地区的成汉2.前秦的短暂统一(2)淝水之战:公元383年(1)时间:公元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3)失败原因: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薄弱1.北魏的统一: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二)北朝(439-581年)2.形势:北强南弱北方不能很快统一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2)要先处理好民族交融问题人口、经济、军事三方面,北均胜于南3.民族交融典型案例: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冯太后①都城: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1)内容③社会: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②生活: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胡汉通婚。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改为陆氏。 贺赖氏,改为贺氏。 独孤氏,改为刘氏。 贺楼氏,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改为于氏。(3)意义如:胡饼、奶酪、烧烤①对当时: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民族交融是双向的:胡人的汉化与汉人的胡化贡院烧饼B.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2)实质: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席地而坐交椅胡床凳子胡服汉族胫裤上衣下裳②对后世: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例.南北朝对峙后期,双方冲突的民族斗争意识日益淡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和议的实现 B.社会经济的发展C.双方冲突的缓和 D.民族交融的加强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卷二D4.北魏的分裂(6世纪初)与北朝的更替(439年-581年)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北齐奇葩皇帝—高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