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916 960 1038 1115 1127 1276 1279 1368北宋建立契丹建国西夏建立金朝建立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南宋灭亡元朝统一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灭亡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以时空为序的政治变革以专题为式的经济文化单元导读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宋朝建立南宋灭亡王安石变法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宋金绍兴和议9601069112712761141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⑴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⑵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思考:宋朝面临的“弊”是什么?统治者怎样才能改变弊政局面?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绝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行政财政军政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夺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⑵分散机构权力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①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中央地方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衡二府三司四监司北宋中央权力分配北宋地方权力分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⑶抑制武将势力膨胀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特点:重文轻武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3、影响⑵消极:⑴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辽、北宋、西夏对峙图(1111年)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战争 起因过程结果夺回燕云诸州解决契丹威胁北宋两次惨败辽军主动南下签订协议(澶渊之盟)维持边界、兄弟关系、赠予“岁币”党项自立侵犯宋边宋屡战屡败宋夏和议(庆历和议)西夏外臣内帝“岁赐”【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不可取:①政治上屈辱 ②精神上挫败③财政上负担 ④不能保证完全的和平安全,北宋为保证国防安全,长期实行募兵、养兵政策,财政状况恶化。可取:北宋军事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利于边境安宁,经济交流。和约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积弱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⑴原因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强兵篇》宋初至元丰以前,官制最为繁猥,六部九寺皆为空官,特以寄禄秩、序班位,而别以他官判职事。如兵部事归枢密院,户部、工部归三司。——王士禛:《池北偶谈》①养兵:募兵过滥,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②养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⑵后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积贫积贫募兵制边防压力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财政危机积弱:军事战斗力低,军力衰弱不振积贫:三冗即积贫,其中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改革的先驱:庆历新政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改 革 者:范仲淹支 持 者:宋仁宗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改革结果:失败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目的 内容 结果富国强兵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调控经济,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增加了大笔收入效果不佳,再败西夏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⑴背景: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⑵基本原则:⑶措施:1.成效: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2.不足: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今介甫为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三、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⑷评价:性质:是一场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思考:什么是“靖康耻”? “收拾旧山河”的理想最终如何?杭州岳王庙四、南宋的偏安四、南宋的偏安1、北宋的灭亡: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和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2、南宋的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3、宋金和战:南宋初年,岳飞抗金。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求和,催令班师。1141年,“绍兴和议”。1142年,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4、偏安南方: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南北对峙局面。南宋对金称臣,向金缴纳“岁贡”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澶渊之盟庆历和议绍兴和议(北宋——辽)“岁币”(北宋——西夏)(南宋——金)“岁赐”“岁贡”钱物:银10万两,绢20万匹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呼:“兄弟”“君臣”“臣君”→“侄叔”地位:金>宋=辽>西夏南宋文人的忧思示儿(南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无论如何,两宋是中国历史长河中革故鼎新和继往开来的一段记忆,一段充满着生机与悲情的故事……然而这绝非两宋时期的唯一的记忆与故事。恰值此时,中华文明正在凭添新的元素和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