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中国历史上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朝代
汉朝(前202年—220年)
影响力核心:奠定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开启丝绸之路,首次大规模连接东西方。
政治制度:确立中央集权体制和儒家治国思想,成为东亚政治文明的模板。
对外交流: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往的大动脉。
军事与文化辐射:汉朝击败匈奴,间接推动欧亚民族大迁徙,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唐朝(618年 — 907年)
影响力巅峰: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王朝之一,长安成为世界级都会。
经济与贸易: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海上贸易兴起,中国瓷器、茶叶、丝绸远销波斯、阿拉伯、东非。
文化输出:
制度文化:律令制、科举制被日本(大化改新)、朝鲜半岛全面借鉴。
宗教艺术:佛教中国化后反哺东亚,唐风建筑、诗歌、书法深刻影响周边国家。
国际地位:包容开放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如日本遣唐使),形成“万国来朝”的盛 况。
“摊开历史长卷,唯大唐盛世醉人心弦。”
你要写大唐,就不能只写大唐。
要写万国来朝,不夜长安,观长街繁华琳琅,细酌美酒佳肴。
写贞观平天下,开元人繁荣,青瓷陶瓷似冰如玉,盛唐天光普四方。 写诗坛万千,字字珠玑,谪仙一饮酩酊,醉卧挥就潇洒诗篇。
写胡旋琵琶,歌舞升平,霓裳羽衣庆宫宴,过后笑梦惊鸿艳影。
写富沃春风,看尽长安花,抚江枫,赏渔火,泱泱山河策马奔腾。
没人不热爱这盛大的王朝,
正如没人不热爱伟大的长安, 一切祥和明媚,繁华如梦。
铸就这样一个朝代需要什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唐太宗
房玄龄帮李世民谋定天下,其功劳自然不容小觑。但在李世民心 中,自己登基之后,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是魏征。因为魏征时 刻都在注视着李世民,对李世民的言行举止提出各种谏言,甚至 有些“吹毛求疵”,在魏征帮助下,李世民成为一位近乎完美的 君 王 。 大唐第一 “直男”,责任担当——魏征
圣君一位
贤臣一群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人(今属河北)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 曾 任谏议大夫、 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 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是古今谏臣的典范。据记载,
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50 次,呈送给唐太宗的奏疏十一 件,一生的谏言多达“数十余万言”
“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
— —明代王船山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
《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 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 “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 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贞观六年,李世民对钟爱的长乐公主李丽质给予数
倍嫁妆, 魏征直言此违反礼制;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直谏李世民被指为毁谤,
魏征称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应关心对 与不对;
贞观十一年 ,李世民东巡洛阳谴责当地供奉不好,
魏征又以隋炀帝杨广铺张浪费警戒之。 如果看你脸色才敢说 这是你老婆该干的事 不是我!
你总要让我考虑一下吧
不能你一说我就听啊!
魏征前后上谏两百多事,
不是在劝谏,就是在劝谏 的路上 。
李世民全然接纳。可见
李世民心胸颇为宽广。
一个爱才如命,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一 代良臣:敢 说;一代圣主:能容
实力与表达的艺术,向上管理的典范
——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文本,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梳理劝谏思路和论证手法
3、体会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学习目标
补充:“讽、谏、谤、讥、诽”区别 讽
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公开指责。

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微言讽刺。

背地里议论。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
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 “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到了贞观中期,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
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 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 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
学习任务一、读文本,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主谓取独 生长 古:树根 形作动,流得长远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表转折 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疏通
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
形作名,极愚笨无知的人 表递进 固定句式,“况于……平乎”,何况……呢
愚,知其不可,而 况于明哲乎 ! 形作名,明智的人
主持、掌握 形作名,重权 皇权 喜庆,福禄 考虑,思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
形作名,危难 形作名,重要的地位 形作名,安逸环境
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表并列 保持 战胜,克服 表目的,来 表转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所有的 帝王 大 深 开头做得好 能够
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表示推断,大概 固定句式,“岂……乎”难道…吗 句法对应 和虚实 词分
形作名,诚心 古:放纵感情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竭尽 臣民 已经 表并列看不起别人
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
古:路人 督察 同“震” ,威吓 苟且 名作状,在表面上,在内心里
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应当 表反问,难道 忽视,怠慢
名作动,做君主,统治 宾前,即“戒自”,戒,警戒 使……安宁 高而险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
谦虚 表假设,如果 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 动作名,指建造宫殿一类的事情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养 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慎
无格志褫蔽则虚心指被); 缘 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酱陷害此的邪恶磁九 德,排能而任之,择善而之当 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光焦者效其选拔 形作名,有才能的人
名作动,居于 之下
一为“宽而栗” :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
二为“柔而立” :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
三为“愿而恭” :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
四为“乱而敬”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
五为“扰而毅” :性情和顺而又勇敢坚毅;
六为“直而温”: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
七为“简而廉” :直率旷达而又做事方正;
八为“刚而实” :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
九为“强而义” :坚强勇敢而又符合仁义。
《尚书 ·皋(gāo) 陶 (yáo) 谟 (mó)》 中,阜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
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被教化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管理 劳损
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
“豫”,春天出巡为“游”
学习任务二、梳理劝谏思路和论证手法
本文围绕哪个字劝谏太宗
人君当思
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比喻论证
正 对比论证反
中心论点: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称呼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和喻体性质不同,只在某一点 相似;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和客体性质相同,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和逻辑性。
举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补充: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取江山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守江山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比喻论证
正 对比论证反
中心论点: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处境 态度 结果
殷忧 竭诚以待下 胡 越 为 一 体 _ 得 民 心 _
得 志 _ 纵情以傲物_ → 骨肉为行路 → 失 民 心
比 喻 论 证
引用诊比证
对 比 论 证
深 慎
覆舟
载舟
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
岁暮 ,不亦康哉良哉!独惭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 犯而无隐,朕将虚衿靖志,敬伫德音。
——《答魏征手诏》
【译文】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
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 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 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 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3.论证艺术高超,让人爱读。
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使论证严密
而生动。论证技巧上,借古讽今,从历史上人君的兴衰出发,提醒皇帝“怨不在天, 可畏惟人”,一定要爱百姓、得民心,不要重蹈古代帝王灭亡的覆辙。 论证语言上, 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具有精雕细琢之美,同时骈散结
合,优美流畅,读来无论从视觉上,还是音韵上,都是一种享受。
学习任务四、情境默写
一 、成语积累
①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②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 推翻他的统治。
③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④戒奢以俭 :戒奢侈,行节俭。以:连词,表并列。
⑤慎始敬终:自始至终都谨慎。
⑥垂拱而治 :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含褒义。
二、情景默写
1.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 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要求。
2.常言道:“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修行之人若一直保持最初那份虔诚之心,那 么成为佛都是绰绰有余的。可现实里最终能成佛的却是少数人。《谏太宗十思疏》 中的“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句也阐述了这个普遍规律与道理。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 I 鸣琴垂拱, 朵兽斋花无为而治”的观点—致。
4.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想要泉水流得远,就应该 ( 必)浚其泉源” ; 想 要国家安宁,就应该”(必 ) 积 其 德 义”。
6.针对唐太宗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劳民伤财的行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 里告诫道“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7.在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针对这一点,魏征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施恩时应做到”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而惩罚 时应做到“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
8.【2023年安徽省合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谏太宗十思疏》中, 莫不殷忧而道著一 句说统治者在忧患中时往往治绩显著。
9.【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三诊一模”高三3月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论语》有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 I
简能而俩 表揉 画 似 商选贤纳谏的观点。
II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