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潍坊三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潍坊三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5.5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古文运动更能促进哲学思想创新”错)
2.C(A.“不会出现在先素”错。B.“专制霸道和士大夫的因循保守”不是促成因素。D.
“取决于”错)
3.A
4.①系统阐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使读者获得清晰、全面的认识。②呈现中
国古代哲学各个阶段的特点,使读者在比较分析中思考哲学创新的关键因素。③展望未来,
引导读者思考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4分。每点1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①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个体价值和主体意识,防止禄利沉溺和个性抑制。②保持社会
的繁盛、包容和进取,不断提供新的思想血液和精神营养。③立足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主体
性,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中西比较、互动会通。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是因为这些民族没有将自己的文化刻石以留于后世的渴望”错)》
7.D(“将中国人与希腊人、埃及人等进行对比”错)
8.①叙述鲜卑族南迁时,注入对那段历史的敬畏、震撼和对当时汉民族文化的反思。②
以细腻的笔触叙写云冈石窟开凿时的历史场景,渗透着对工匠精神和民族融合力量的赞叹。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云冈石窟作为载体,融合鲜卑游牧文化与汉文化,在石雕艺术中实现多元文化的和
谐共存。②石窟完全依赖人力劈山凿洞的恢弘气魄,彰显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③匠人以
血肉之躯将执念铸人石头,体现精神不朽的崇高之美。④云冈石窟见证时间对文明的淬炼
与留存,体现历史沧桑之美。
(6分。第①点2分,②③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自不可信,人不可保,疑之而隳功,信之而祸亦起)
11.C(“稍迁至栘中厩监”中的“稍”与之意思相同)
高三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12.B(“阻碍诸侯进入函谷关”错)
13.(1)汉朝派人用利益引诱东越,东越首领随即欺骗吴王(说要)外出慰劳军队,派人杀
死了吴王。
(4分。“啖”“给”“劳”各1分,句意1分)
(2)假使把军队派给田禄伯,田禄伯将会反叛,也是不可预料的事情。
(4分。“藉令”“假”“且”各1分,句意1分)
14.①以逆犯顺,名义不正:②内心猜忌,不敢放权:③失道寡助,同盟离心。
(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W(本题共2小题,9分)
15.D(“离别的愁绪”错)
16.同意前者。①诗歌前两联已借行船鼓励友人要迎难而进,必将达到目的。②作者认
为友人才华出众,理应干出一番事业。③尾句以面对山峰不要停留后退为喻,鼓励友人不畏
艰险,积极进取。
同意后者。①郭尉曾有弃官而去的经历,作者担心友人会再次因仕途不顺而弃官。②
作者认为友人才华出众,如不施展,十分可惜。③尾句劝友人面对庐岳峰之美,不要贪恋美
景,应记住此行的目的。
(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泪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示例一: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示例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示例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其它答案略。
(6分。每句1分,错字、漏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甲:举足轻重乙:一骑绝尘丙:习以为常
(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②修改为:不再轻易被消费热点带动而盲目消费
⑤修改为:未来“心”消费人群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影响下或未来“心”消费人群受理
性与感性的交织影响
高三语文答案第2页(共4页)》试卷类型:A
潍 坊 市 高 考 模 拟 考 试
、五
l,口 文
2025.5
注意事项:

倒 l.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
形码粘贴区。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骄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 、阅读(70 分)
( 一)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
中国哲学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命、追求智慧的心路历程。 人文语境是民族精
扣 神及其生命智慧集中表现出的文化、思想氛围,而中国哲学的创新在宏观演替上,表现为人
积 文语境随着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
如果说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创发期,生命智慧的觉解过 程主要通过诸子散文来叙述,民族
精神迎来了“ 道德之意" 的黎明曙光,那么,两汉是中国哲学的感通期,文人学者以堆砌辞藻、
繁衍象数的辞赋渲染 “ 天人之际" ,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显露出繁杂和神秘的感应气象。
提倡 “ 独尊儒术" 的董仲舒,其《春秋繁露》便是先秦诸子学说的杂交产物,如《深察名号》是
名家的手笔,《天地阴阳》是阴阳家的思路,《郊义》是儒家的章法。
赵 两汉是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天文、历算、医药、诗歌和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但“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 儒林传》)。 经学儒
术一旦成为" 禄利之路” ,哲学创新的灵感源泉很快就被穿凿附会的章句训诘淹没。 汉末魏
初,经术衰败,以品评人物” 才性”为话题的清谈之风油然而起,学术思想转出一线生机。
魏晋南北朝属于国家分裂、政权更迭的动荡时期。 在动荡中,个体价值独立,主体意识
觉醒,学术思想活跃,哲学创新再度风起云涌。 继先秦子学之后,玄学的兴起使该时期成为
高三语文 第 1 页(共 10 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又 ”一个思想解放、哲学创新的时代。 与先秦的 “ 道德之意 及其散文诗式表
达相比,魏晋所辨析的“玄冥之理” 显得格外抽象。 然而,名教束缚的一 时解脱毕竟给哲学思
想带来了清新的自然气息,文学创作与哲理运思的巧妙结合,成为魏晋人文语境中最引人注
目的表现。 陶潜的田园诗篇和《桃花源记》是极富哲理内涵的文学精品,郭象的《逍遥游注》
是最有文学韵味的哲学佳作。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高度繁盛时期,特别是唐朝,具有包容一切的恢弘气度。 地域大开
发,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给人文语境注入了新的思想血液和精神营养 “。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 诗歌创作是隋唐人文语境的主旋律。 “ 古文运动” 又让儒教伦理从烦琐的章句
训诘中复活,仁义道德在主体精神的“ 性情之原 " 扎下新的根系。 人文语境的包容大度、诗意
韵律和智慧觉解,共同塑造了隋唐哲学的融和特征。 儒教经过 “ 古文运动” 的复兴与洗礼,刷
去了"
” “
禄利之路 的尘埃与泥冲,成为雍容华贵、不失气节的 洛阳牡丹” 。
然而,五代十国的腥凤血雨使学术文化四处飘落。 两宋 “ 以文德致治 ” ,民族精神及其生
命智慧在豪放与婉约并存的人文语境中,生发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历史使命,从而激
发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豪迈气概;但沉重的道德义
务和政治责任,也诱发出抑制个性、熄灭情欲、攻击异端的内敛心术。 宋明理学的“ 理(天理)
欲(人欲)之辨" ,既扭曲地反映了商业经济发达、市民意识觉醒的生存境况,又集中体现了家
天下的专制霸道和士大夫的因循保守。 理学主张的科举教条化,标志着中国哲学创新精神
呈现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的凄凉景况。
明清之际,随着人文语境的进一步内向收敛,专心训诘考据的“ 汉学” 取代了讲究性命义
理的” 宋学” ,中国古代哲学随之以《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式的话语专制和文字监禁宣告
了创新精神的枯萎。
中华民族是善思的民族,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有责任继承中华民族的
善思传统,弘扬中国哲学的创新精神,找到当代中国哲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为世界哲学的发
展,为人类文化的繁荣,谱写更加灿烂的思想篇章。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
材料二:
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基于中国哲学自身 ” 主体” 的演进,论述了中国哲
学思潮的系统、有序的发展历程。 先泰“ 道德之意” 的核心话题,目的是追求一个没有杀戮的
和平安定的生存世界;两汉“ 天人相应” 的话题,宗旨是追究人生存的根据,回应天人感应与
相互制约的问题;魏晋探究人为什么活着、人究竟以何样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问
题;隋唐“ 性情之原
” 的话题,追究人生在世行善积德、惩恶扬善、归宿何在的问题;宋元明清
高三语文 第 2 页(共 10 页)
公众号:天海题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