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 文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 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 卷 上 答 题 无 效 。4.保持卡面清洁, 不要折叠、 不要弄破、 弄皱, 不准使用涂改液、 修正带、 刮纸刀。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5题。材 料 一 :《永乐大典》 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 ( 1403—1424年), 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七八千种典籍, 包括经史子集, 以及释藏、道经、 医药、 戏剧、 平话、 工技、 农艺等著作。 成书时有目录60卷, 正文22877卷, 大约3.7亿字。 600年风雨沧桑, 即使现存不足全本的4%, 也有800余卷(400多册), 高质量完成整理研究任务, 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近日 , 我们采访了整理项目主持人、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重视典册文章的修治, 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杜泽逊向我们举例说, 成书于西汉的 《九章算术》, 经过历代传承, 到清代乾隆时期仅存5卷, 后4卷失传。 所幸明代修《永乐大典》 时大都被引用 , 到了 清代修《四库全书 》, 戴震从《永乐大典》 中辑出 , 基本恢复了 《九章算术》 的全貌。像这样把分散在 《永乐大典》各个角 落的 "隐书" 辑出来, 让它们重现人间 , 这是传递到杜泽逊等学者们手中的 "接力棒" 。第一步要解决 "看不懂" 的问题。 "看不懂怎么 办, 那就加标点。" 杜泽逊说, "标点、 注释是为了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下一步进行 "分书重编" 的工作。《永乐大典》 具有资料性、 工具性, 其中引用的文本对于研究者有3个功能: 找到已经失传的古籍, 找到传世古籍的早期版本,找到分类的资料。 杜泽逊和学生们采取先拆书再重新编排的办法, 拆完后形成 《永乐大典》版本的 《诗经X周易X史记X汉书 》等。"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前提是先接触文化遗产, 看得懂, 才能传承, 进而推动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杜泽逊说。(摘编自冯志军 《千方百计呵护好传承好我们的典籍》 )材 料 二 :在纸张发明前, 竹简和木牍是使用最普遍的书写材料。 前者由竹子经多重工序制成细条竹板,以绳编连成书。 后者多为松木板片刮削而成, 常用于通信或文件移送。 从殷商至春秋, 书籍使用的材质大抵为竹板, 至战国时, 才有木胰与帛书。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1 页 共 8 页帛书出现之时, 竹简仍在盛行, 二者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 直到惰唐时期纸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张代替了 昂贵的嫌帛 , 但继承了 帛书的卷轴制度。 卷轴由卷、 轴、飘、带四部分组成。卷是书写材料本身 , 大小长度不一。 通常以一根细木棒作为轴, 自有轴的一段卷起后 , 无轴的一段位于书卷最外层, 即卷首。 卷首端会附上名为 "飘" 的丝织品或纸张作为书首, 以保护书卷。最后在飘头处系上丝带, 捆缚全卷, 置于插架上。 从公元前7世纪至9世纪中叶, 卷轴装的流行时间近2000年之久。雕版印刷术发明后 , 卷轴制度逐步向册页制度过渡。 将单面印刷的一版沿中缝向有字的一面逐页对折, 用概糊相连书口于一张书衣上, 最后裁齐成册。 到了元代, 包背装代替了蝴蝶装。 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有字的一面朝外, 书页呈双页状。 页边对齐为书脊, 在此侧穿钉打眼, 用纸捻固定住。 书外用一书衣绕背包装, 裹住内 页的纸捻痕迹, 故得名 "包背装" 。 包背装更适合长期翻阅和保存, 明朝组织编纂的《永乐大典》, 全书一万多册, 用的就是包背装。 明代中期以后, 用线装订的书籍逐渐盛行。 线装书是中国古代书籍发展至册页制度后的最终装订形式,其开合灵活度更高 , 也不会像胶装书一样出现掉页的现象。 直至清末民初, 线装书的主导地位方为洋装书所取代, 而此时的书籍制度已不再发生改变。(摘编自陈沐君 《文本之外: 中国古代的书籍制度演进》)材 料 三 :明中期嘉靖末年, 明世宗下令重录《永乐大典》, 至隆庆元年 (1567)完成。 自此以后, 《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就成了一个谜。 但毕竟还有重抄的副本在, 尚未缺失。到清乾隆五十九年 (1794)十月十七 日再次清点时, 实存则为9881册 (不包括目录60册) 。按《永乐大典》原有11095册来看,已侠去1154册, 这部分占全书的 1/1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大肆烧杀掳掠, 攫夺珍贵文物。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第二年 (1861 )七月 , 翁同稣在翰林院敬一亭见到 《永乐大典》, "在架者不及架之半"。 按乾隆年间尚存9800余册估算, 翁同稣所看到的 已不及5000册。这些被盗的 《永乐大典》去哪儿了呢 清代的翰林院坐落在今天北京东长安街路南公安部院,与其一街之隔便是列强使馆区。 那些 "雅贼" 们偷到 《永乐大典》后, 多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格就近销脏, 卖给他们的洋主顾。 故而当 时相传, 从翰林院里 "不翼而飞" 的《永乐大典》 大多被英国人劫往伦敦。 但也有人查阅 《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中国书籍绘画目 录X( 1877)后发现此书未收录《永乐大典》, 或许大量的 《永乐大典》就在交易乃至运往英国的途中散佚了。晚清时期, 从翰林院流出的 《永乐大典》还有另 外一个渠道, 也就是售于北京各古旧书肆或落入嗜古官员 、文人、 学者的私藏。但无论如何, 猖獗的盗卖, 已使 《永乐大典》如纷飞的劳燕,一旦离巢 (翰林院), 便奋然无踪了 。到光绪十一年 (1885), "《永乐大典》今存于翰林院者仅八百余册" 。(摘编自郭哗曼 《著名的永乐大典, 怎么会从一万多本丢到只剩下几十本 》)1. 根据材料二的介绍, 下列对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进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 ④ 2 3 S D B . 2 3 S ① ④ C . ② ④ 3 S ① D . 2 ④ S 3 D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2 页 共 8 页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杜泽逊和学生们整理完成的 《永乐大典》版本的《诗经》《周易 》《史记》《汉书》, 很可能会与这些古籍目前通行的版本存在差异。B. 《永乐大典》规模庞大, 成书时有目录60卷, 正文22877卷, 它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丰富典籍, 其中大多是失传的古籍。C.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使竹简与帛书逐渐退出了主要书写材料之列, 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则为册页制度的盛行创造了重要条件。D. 《永乐大典》乾隆年间尚存9800余册, 到光绪十一年 "存于翰林院者仅八百余册" 的统计数据, 体现了散供程度的严重。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材料一中 "即使现存不足全本的4%, 也有800余卷 (400多册)" 一句, 体现出作者对《永乐大典》没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深深遗憾。B. 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进历程, 从中可以看出整体的趋势是越来越便于携带, 越来越便于阅读和传播。C. 材料三使用 "大肆烧杀掳掠" "攫夺珍贵文物" "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格就近销赃"等语句,主要目的是渲染紧张氛围,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D. 三则材料都围绕《永乐大典》 的话题展开, 材料一主要交代这部书的整理研究现状, 材料二重点介绍这部书的装帧, 材料三则追溯其散伙的过程。4. 杜泽逊团队的整理工作对传承 《永乐大典》有哪些帮助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4分)5. 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 向学校赠送了两套特别的图书, 其中之一是 《永乐大典》重印本。 有人说, 《永乐大典》是失落的宝藏、 永恒的传奇。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二 )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文本—:睡二指王 愿 坚1935年, 镇蛟岭………突起的峰峦、 茂密的树林。 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 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 : 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 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 脚步跟跄地往前赶。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这天, 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 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 , 和大队会合, 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 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 : 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 他们一离开根据地, 就被敌人盯上了 。敌人调动了 沿途的军队和民团 , 前堵后追, 紧紧地咬住不放。 为了保存力量, 如期到达指定地点, 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 他们只得钻进山林, 兼程前进。除了战斗就是赶路, 日夜不停地赶路。 谁负伤了 , 背起; 谁脚上打泡了 , 扶起。 衣服被划破了 , 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 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遮体了 。煮饭的时间是没有的 , 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 再随手将把嫩树叶子, 一道塞进嘴里。 但是, 最难耐的还是因倦。 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 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 一个个像喝醉了酒 , 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 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3 页 共 8 页人们多 么需要睡一觉啊!第四天上, 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 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 这也好不了许多 : 这一个, 好像故意似的, 身子一翅想, 一头撞到树干上, 然后蓦地惊醒过来, 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 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 ; 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 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可就是因为这, 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在走上一道崖边时, 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手一松, 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副支队长任五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 焦躁地喊道: "老范, 给我半个班吧! 我去给大家争取 点 时 间 睡 一 睡 ! ""不 ! "他和任玉祥一样焦躁。 为了睡觉而打仗, 这不成; 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 "要不 ,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 只睡………睡二指就行………" 任玉祥的话越说越低。 眼睛合上了 , 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 , 腿像被抽掉了骨头, 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 蓦地, 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 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 "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 脸被石尖扎破了 , 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 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 他睡得那么香, 长长地打着鼾, 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他弯下身 , 把任玉祥的身体放平了些, 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 他的心一阵紧缩: 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 他都撑不住了 , 那………就在这一刹那, 他大声地喊道: "休息!"说出这两个字时, 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 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 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 同志们的血来换哪! 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 为明天的战斗负责, 可是…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 , 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 了一根枪探条, 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 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 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 , 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 凭经验, 这是半个多钟头。"等影子走到这里, 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 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 看来敌人还远。只到这时, 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就是因死也不能睡着了呀! " 他找来了一节竹筒 , 接了一筒泉水, 含上口水, 朝天一喷, 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 人清醒些了 。 可是喷了几次以后, 这办法失去了效验。 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 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 , 可是过了不久, 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 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 他蓦地一惊, 揉了揉眼睛, 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 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 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 来得这样快! " 他咒骂着, 一面端起竹简 , 撩起水湿着眼睛, 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 。怎么叫也叫不应。 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 这个又仆倒了 。 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 "怎么 办 " 没有时间磨增了 ,他抬起脚向着任五祥的腿上瑞了两下, 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冷不丁打一个寒战, 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 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 向苏家墟转移! " 他气冲冲地说完, 带着那三个战士, 迎着敌人跑去。当他向敌人打出 了第一枪以后, 好大一会儿, 他才看见队伍 上背后那一道山岭………(节选自王愿坚的长征题材小说《休息》, 有删改)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4 页 共 8 页文本二:杨 成 武 回 忆 录 : 夜 行 记 ( 节 选 )走着, 走着, 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 遇到隘路、 小桥, 往往行军受阻, 前面的放慢了脚步, 后边拉不开步子, 得稍稍等一等, 要是碰上了 "拦路虎" , 那等的时间更长, 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 才能让后续部队前进。 一晚上, 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等了好长一段时间 , 还不见动静。 小白抓着马尾巴, 已经发出了鼾声。马背上的病号, 也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 。再看看前面 , 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盹儿, 静悄悄地一个紧挨一个, 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到底怎么回事 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 "站了好一会儿, 我等不及了 , 朝前走去。当我来到前面时, 几乎愣住了 。哦, 原来队伍断 "线" 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 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 他们一个挨着一个, 手拉着前面的背包。 仔细一看, 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 , 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 以为又要停住等了 ,便习惯地站住了 , 时间一长, 也就打起盹来。( 有 删 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 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 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B. 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面有追兵的情况下 "睡二指" , 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C. 老范用喷水、 撑草棍、 踹人等方法努力唤醒队伍中疲惫不堪的战士们, 是为了让部队继续赶路。D. 文章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本一运用 "也像坠了一块铅" "一个个像喝醉了酒" 等一系列比喻, 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B. 文本一详细描写硬汉任不祥的睡态, 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 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 "睡二指" 。C. 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 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 文本一是小说, 可以虚构; 文本二是纪实作品, 强调真实。D. 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 文本二以叙事为主, 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文段的作用。 (4分)9. 王愿坚在《谜的启示》 中说: "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 以部分去显示全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 (6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 ( 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 14题。自 《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之言行而杨、 墨之道废, 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 孟子既没, 有申商韩非之学, 违道而趋利 , 上之人靡然从之。 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 孟子者, 推●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5 页 共 8 页其本末, 权其祸福之轻重, 以救其惑, 故其学遂行。 秦以是丧天下。 自汉以来, 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 梁以佛亡, 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 学者以愈配孟子, 盖底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 而后得欧阳子, 其学推韩愈、 孟子以达于孔氏, 著礼乐仁义之实 , 以合于大道。 其言简而明 , 而通, 引物连类, 折之于至理, 以服人心, 故天下翁然师尊之。 自欧阳子之存, 世之不说者, 哗而攻之, 能折困其身 ,●而不能屈其言。 士无贤不肖 , 不谋而同日 : "欧阳子, 今之韩愈也。"因陋守●旧 , 论卑而气弱。 自欧阳子出 , 天下争自 濯磨, 以通经学古为高 , 以救时行道为 贤, 以犯颜纳谏为忠。 长育成就, 至嘉枯末, 号称多士, 欧阳子之功为多。 呜呼! 此岂人力也哉 非天其孰能使之欧阳子没十有余年, 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赖天子明圣, 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 专治孔氏, 黜异端, 然后风俗一变。 考论师友渊源所自 、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 予得次而论之日 : "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 论事似陆资 , 记事似司●马迁, 诗赋似李白。 此非余言也, 天下之言也。" 欧阳子讳修, 字永叔。 既老, 自谓六一居士云。元枯六年六月十五日叙。(节选自苏轼《〈六一居士集 〉序》)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 (3分)士 A 始 为 B 新 学 C 以 佛 老 之 D 似 E 乱 周 孔 之 F 真 G 识 者 忧 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趋, 在文中指追逐, 与《六国论》 中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的 "趋"意思相同。B. 师,像对待老师一样, 与《师说》 中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的 "师"意思不同。C. 因, 在文中的意思是沿袭、 承袭, 与《过秦论》 中 "因遗策" 的 "因"意思相同。D. 次, 编次, 与 《陈涉世家》中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的 "次" 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自 《春秋》 写成后, 乱臣贼子有所畏惧, 孟子的学说实行而杨、 墨的学说被废弃, 天下人认为理应如此, 却不知道这是大儒的功绩。B. 自汉代以来, 儒家道统未能完全传承, 有异说扰乱天下, 如晋代因老庄思想而亡, 梁代因佛教盛行而亡, 无人能够纠正这些弊端。C. 韩愈之后二百多年, 欧阳修出现, 其学问阐明礼乐仁义的内涵, 其言辞简明通达, 善于类比, 能够以理服人, 所以天下人尊崇他。D. 欧阳修去世十多年后, 天子纠正风气, 摈弃孔子学说, 学者又重新重视欧阳修, 这是苏轼写作这篇 《(六一居士集 〉序》的缘起之一。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世之不说者, 哗而攻之, 能折困其身, 而不能屈其言。(2)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14. 请根据材料, 简要概述文中所说 "欧阳子, 今之韩愈也" 的理由。(3分)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6 页 共 8 页(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 15 ~ 16题。八声甘州 ·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张炎①辛卵岁 , 沈尧道同余北归 , 各处杭、 越。 逾岁 , 尧道来问寂寞, 语笑数日 。 又复别去。 赋此曲 , 并寄赵学舟。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 长河饮马, 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 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 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 问谁留楚佩a, 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 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 待招来, 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 有斜阳处, 却怕登楼。【注 】①张炎, 宋末元初人, 他是勋贵之后, 前半生居于临安, 生活优裕, 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 晚年漂泊落拓。 ②东晋名士羊县深受谢安器重, 谢安死后, 羊是走路从不经过西州路。 一次醉后误走到西州 门 , 忆起旧情, 悲感不已 , 痛哭而去。 ③楚佩:《楚辞》 中有湘夫人因湘君失约而捐块遗佩于江边的描写 ,后多用 "楚佩" 咏深切之情谊。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开篇回忆往昔在玉门关踏雪清游, "寒气脆貂裘" 生动地写出了塞外严寒, 貂裘都被冻得发脆。B. 词人心中忧愁, 想借红叶题诗, 却连一字都无题写之处, 那飘落的片片红叶已写满了忧愁。C. 词人融情于景,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芦花飘零的秋景之中, 表达含蓄深沉而富有感染力。D. 词人在寻常的野桥流水边召唤沙鸥, 却发现沙鸥已非旧时模样, 在事物变化中生发出无限感慨。16. 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中, 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 描写景物动静结合, 凸显"画图难足" 的诗句: " , 。"(2)好战必亡, 然而忘战也必亡。 南宋诗人林升 《题临安邸》中写道: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汁州。"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的 " , "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3 ) 黄 鹏俗 称 黄 莺, 常 常被 赋 予 美好 欢 快 的象 征 意 义, 是 中 国 古诗 中 常 见的 意 象 , 如三、 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22题。科技时代, 有个厉害的 "法宝" 能盯着地面火情变化, 那就是天上的气象卫星!特大火灾时,人到现场查看火情非常因难, 因为视野有限, 想搞清楚火势往哪儿蔓延很不容易。 可卫星就不一样啦, 查看火情对它来说义无反顾, 它站在浩瀚太空像个 "瞭望大神" , 山火的 "一举一动" , 都逃不过它们的 "千里眼" 。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7 页 共 8 页那卫星到底是怎么发现林火的呢 这里面可是藏着大学问 ! 地表上的东西温度升高或者烧起来的时候, ( A ),就像一个个小信号源在喊 "我这儿有情况" ,这些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跑出去。咱们人眼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光里。 气象卫星身上带着好多厉害的 "法宝" , 它们就像一个个敏锐的小侦探:接收和测量地球、 大气层发出来的各种光的辐射、 反射情况, 然后传回地面。 地面的工作人员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就能生成大家能看懂的图像资料。不过, 卫星也各有特点呢。 像静止气象卫星, 它离地球有35800公里远, 和地球自转同步,一直静静地守着地球上空的某个地方持续监测。 ( B ), 大概有800公里, 看得清楚些, 可没办法一直盯着同一个地方。 于是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呀, 里应外和, 就像一对好搭档, 一起完成这监测林火的高难度任务呢。①其实卫星在监测林火时可不光是看看火在哪儿, ②还能知道火势的大小, ③跟踪明火面积、过火面积增减, ①对制定防火方案和评估灾后损失都特别有用。 S未来新发射卫星将携带性能更优的计算处理器, G这将缩短数据传输大量时间。 那时, 卫星将在林火监测及相关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18. 文中加点成语或使用不当, 或字形有误,请修改为正确的成语。 (4分)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20. 文中最后一段有表述不当的地方, 指出其序号并做正确修改的一项是( )。 (3分)A. ①其实在监测林火时卫星可不光是看看火在哪儿B. 国跟踪明火面积、过火面积的增减情况C. ①对评估灾后损失和制定防火方案都特别有用D. G这将缩短数据大量传输时间21. 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都逃不过它们的 '千里眼'" 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 "咱们人眼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光里"中的破折号表示标示注释内容。C. "它们就像一个个敏锐的小侦探: " 中的冒号表示注释说明。D. "地球、 大气层发出来的各种光的辐射、 反射情况" 中的顿号表示停顿, 不能用逗号。22. 班级要出一期科普黑板报, 需要你拟写一段平实、 准确的文字来说明气象卫星监测林火的过程, 要求信息准确, 语言流畅, 不超过80字。 (6分)四、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们常说眼见为实, 但也有人说, 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 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要求: 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2025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全真模拟联合测试 (语文 ) 第 8 页 共 8 页2025 届新高考春季学期五月仿真联合测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在纸张发明前,竹简和木牍是使用最普遍的书写材料。前者由竹子经多重工序制成细条竹板,以绳编连成书”可知,②是竹简。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卷轴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卷是书写材料本身,大小长度不一。通常以一根细木棒作为轴,自有轴的一段卷起后,无轴的一段位于书卷最外层,即卷首”可知,④是卷轴。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将单面印刷的一版沿中缝向有字的一面逐页对折,用糨糊相连书口于一张书衣上,最后裁齐成册。到了元代,包背装代替了蝴蝶装。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有字的一面朝外,书页呈双页状。页边对齐为书脊,在此侧穿钉打眼,用纸捻固定住。书外用一书衣绕背包装,裹住内页的纸捻痕迹,故得名‘包背装’”可知,③是包背装,⑤是蝴蝶装。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明代中期以后,用线装订的书籍逐渐盛行。线装书是中国古代书籍发展至册页制度后的最终装订形式,其开合灵活度更高,也不会像胶装书一样出现掉页的现象”可知,①是线装书。2.B【解析】“其中大多是失传的古籍”错误,于文无据。3.B【解析】A.“体现出作者对《永乐大典》没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深深遗憾”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高质量完成整理研究任务,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可知,不是表达对《永乐大典》没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深深遗憾,而是表明《永乐大典》研究任务繁重。C.“主要目的是渲染紧张氛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错误,作者揭露外国侵略者罪行,是表达对《永乐大典》等文化遗产被掠夺和贱卖的悲痛和愤怒。D.“材料二重点介绍这部书的装帧”错误。材料二重点介绍书籍制度的演变。4.①对《永乐大典》进行标点、注释,便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阅读。②先拆书再重新编排,把分散在《永乐大典》各个角落的“隐书”辑出来,充分发挥《永乐大典》的资料性、工具性。5.①在内容方面,《永乐大典》保存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七八千种典籍,包括经史子集等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②在装帧方面,《永乐大典》所采用的“包背装”装订形式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古代书籍制度不断演进的智慧,传承了历史文化。③在流传方面,《永乐大典》散佚严重,我们只能从残存篇章中窥见它曾经的辉煌。6.C【解析】“喷水”“撑草棍”等方法是老范防止自己犯困,并非唤醒疲惫不堪的战士。7.A【解析】“等一系列比喻”错误,“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不是比喻,这些句子是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来形象地表现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8.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1 分),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1 分);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1 分),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1 分)。9. ①通过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③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英勇和奉献精神。(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CEG【解析】士始为新学, 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11.A【解析】《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意思是趋近、接近。第 1 页 共 3 页12.D【解析】“专治孔氏,黜异端”不能理解为“摈弃孔子学说”而应理解为专心研究孔子的学说,排斥异端邪说。13.(1)世上一些不喜欢他的人,起哄攻击他,能使他这个人受折挫困辱,但不能使他的言论屈服。(得分点:“说”,通 “悦”,喜欢;“哗”,起哄、喧哗;“屈”,使……屈服。句意 1 分)(2)这难道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吗?如果不是上天,难道谁能使这样的情况出现!(得分点:“岂”,难道;“非”,如果不是;“孰”,谁。句意 1 分)14.①追崇孔孟学说(论述大道),把学习古文当作高尚的事;②匡正时代风气,把直言进谏当作忠诚的行为;③培养造就人才;④被世人尊为老师(每点 1 分,答对三点得满分)参考译文:自从《春秋》写成,乱臣贼子就心生畏惧;孟子的学说实行以后,杨朱、墨翟的学说就废弃了。天下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是他们(文化大儒)的功劳。孟子死后, 出现申不害、商鞅、韩非的学说,违背孔孟之道而追逐利益,而士人风吹草伏似的听他们的话。世上没有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大人物,推究他们学说的本末,权衡他们学说的祸福轻重,匡正他们学说的惑乱之处,所以他们的学说流行。 自汉代以来,治国的方法不出自孔子,于是扰乱天下的情况很多。晋朝因为崇尚老庄思想而灭亡,梁朝因为崇信佛教而灭亡,没有人去纠正它们。五百多年后出现韩愈,求学的人把韩愈和孟子相提并论,大概差不多。韩愈之后二百多年,出现了欧阳先生,他的学说追崇韩愈、孟子直到孔子,阐明礼乐仁义的实际内容,符合儒家学说。他的言论简洁而明白,真实而畅达,引用事例,联系同类事物,用最正确的道理来折服人心,所以天下人一致恭敬地把他当作老师来尊崇。自从有了欧阳先生,世上一些不喜欢他的人,起哄攻击他,能使他这个人受折挫困辱,但不能使他的言论屈服。读书人无论贤能与否,都不约而同地说:“欧阳先生,就是当今的韩愈啊。”宋朝兴盛七十多年,百姓不知道战争,国家富足后就对百姓进行教化。到天圣、景祐年间达到了极点,然而文化终究是比不上古人,读书人也因循守旧,论调低,气势弱。 自从欧阳先生出现,天下人争着磨砺自我,把精通经学、学习古文当作高尚的事;把拯救时世、践行正道当作贤能的表现;把冒犯君主的威严、直言进谏当作忠诚的行为。培养造就人才,到嘉祐末年,号称人才济济,欧阳先生的功劳居多。唉!这难道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吗?如果不是上天,难道谁能使这样的情况出现!欧阳先生去世十多年后,读书人开始兴起新学,用佛、老学说(与儒家学说)的相似之处,来混淆周公、孔子学说的真谛,有见识的人对此感到忧虑。仰仗天子圣明,下诏修改选拔人才的方法,鼓励读书人,专心研究孔子的学说,排斥异端邪说,此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变。考查探究师友渊源的由来,才知道要诵读研习欧阳先生的著作。我从他的儿子欧阳棐那里得到他的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是依次编辑并评论说:“欧阳先生论述大道像韩愈,论述政事像陆贽,记叙事情像司马迁,诗歌辞赋像李白。这不是我的话,而是天下人的公论。”欧阳先生名修,字永叔。年老后, 自称为六一居士。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写下序文。15.D【解析】“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这里的 “不是旧沙鸥” 并非指沙鸥模样改变,而是说沙鸥不是原先相识的沙鸥,借此表达曾经的那些志同道合的友人已如旧沙鸥般离散,不见踪迹,表达出对往昔友人的怀念以及人事变迁的怅惘,并非时光流逝带来的物是人非之感,所以D 选项错误。16.①对往昔游历的怀念。开篇忆与友人在北方清游之事,流露出对过去那段游历时光的怀念。②时光流逝与身世飘零之悲。时光流逝,诗人年华老去,却仍身在江南,漂泊无依。③与友人离散的孤独寂寞。以 “ 旧沙鸥” 象征往昔的友人,如今在寻常之地却招不来旧友,表达出对友人离散的怅惘之情。④国破家亡的愁苦。词人经历家国巨变,心中满是国破家亡的愁苦。(每点 3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17.(1)彩舟云淡,星河鹭起(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第 2 页 共 3 页(3)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绝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18.“义无反顾”使用不当,可改为“轻而易举”“易如反掌”“游刃有余”等(2 分)。“里应外和”字形有误,应为“里应外合”(2 分)。19. A.会往外释放能量(2 分)B.而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则近一些(2 分)20. B 【解析】A.①原句无错;B.原句句子成分残缺,B 项修改正确;C.④原句无错;D.⑥应改为:这将大大缩短数据传输时间。21. B 【解析】此处的破折号为补充说明22. 发生林火时(1 分),燃烧物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散发能量(1 分),承担不同任务的气象卫星(1 分)接收并测量出能量的辐射、反射情况(1 分),以判断火源、了解火情(1 分),然后传回地面(1 分)。23.【解析】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作文题,关键在于探讨“眼见为实”与“看到的只是一个视角而非事实”这两种观点的关系。“眼见为实”是人们基于常识的一种认知方式,认为亲眼所见的便是确凿无疑的真相,这一观点强调了直接观察的可靠性。然而,“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则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提醒我们意识到每个人所处位置、观察角度、自身偏见等因素都会影响所见,即便是亲眼所见之物,也可能只是片面的呈现,并非完整、客观的事实全貌。理解这两层含义的冲突与联系,是写好此文的基础。参考立意:1.眼见才为实,真知需慧眼。2.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3.眼见为实有条件,兼听则明方为真。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