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扬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扬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联合阶段调研
政治试卷
2025.05
出卷老师:谢燕萍
审卷老师:田学丽
一:选择题:共16小题,第小题3分,共48分。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我
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此问题认识正确的
是()
①是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民主
②只有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
③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全民权益的全覆盖
④是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维度的全方位民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统筹党中央机
构、全国人大机构、国务院机构、全国政协机构,统筹中央和地方,深化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
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机构改革。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旨在()
①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
②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实现协同高效运转
③推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转变,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某国有科技产业集团为破解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成立由集团党委牵头的专项工作领导
小组,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攻坚团队,以党建共建为牵引,对项目重大节点统
一调度,设备最终研制成功。这表明该集团()
①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研发人员战斗力
③以党的组织建设为统领,保障设备的研制成功
④将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为攻坚克难凝心聚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为坚决遏制缅北涉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公安部部署云南公安机关强化边境警务合作,持
续开展多轮次打击行动。近年来中缅联合执法取得重大战果,缅北相关地方执法部门共向中方移交电信
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3.1万名。这表明()
A.人民民主专政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B.国家履行专政职能,能直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C.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D.联合打击犯罪是国家履行对内外职能的共同要求
5.“转过来的饭店燃气重新使用还要再收一笔昂贵的开户费有没有依据”“物业收取物业费不仅不给正
式发票,还在服务方面打折扣的问题能不能解决”…X县人大常委会举办以“惠民生、助发展”为主题
的“我问你答一民声面对面”活动,现场人大代表和选民纷纷举手发问,要求政府部门给出答案。该活
动()
A.发挥了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能够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B.保障了选民民主监督权利,增强了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
C.架设了人大代表联络机制,有力助推人大工作创新开展
D.积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2024年2月15日,全国政协“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调研组赴渝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与重庆市相
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基层代表进行交流,认真总结重庆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向中央和相关部门提
出意见,为进一步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言献策。这表明()
①政协积极参政议政,推进了民主决策
②政协创新协商方式,增进了各方共识
③民主党派建言献策,推进了科学决策
④政协聚焦中心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近年来,“睦邻制”正成为不少地方基层治理探索实践的“新样式”,它以10至15户为一邻,从村
里的党员、致富能手、志愿者里选出邻长,发挥人熟、地熟、政策熟的优势,在串门、拉家常中宜传党
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了解村情民意,调解邻里矛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睦邻
制”的治理实践有利于()
A.培育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协同治理内生动力机制
B.彰显社会治理工作最根本的保证在基层群众自治
C.构建“政府主导一社会协同一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
D.完善系统管理与乡村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政权组织治理模式
8.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66.6亿元己提前下达。据悉,国
家民委将更好发挥该项资金作用,完善民族领域发展政策体系,支持民族地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助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此举有利于()
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创多元一体民族格局
③实现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协调统一
④改善民族地区生活条件,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