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美苏双方开展了除直接军事冲突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对抗。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1、冷战形成的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美国在经济上因战争而大发其财,它的黄金储备几乎占世界的2/3,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军事上,武装部队高达1200万人,国防预算达到800亿美元,在海外56个国家驻军并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在战后初期垄断了核武器;政治上,美国已把整个西欧至于控制之下,影响力空前强大。
苏联在经济上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军队数量达1140万,在1949年打破美国核垄断;政治上,扶植许多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影响空前提高。
1、冷战形成的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
——沈志华《冷战五书》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1、冷战形成的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在这多难的岁月,我们的责任不是用武力去干预那些我们不曾征服的国家的内部事务。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以大无畏的声调宣扬自由的伟大原则和基本人权。
1、冷战形成的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杜鲁门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5)美国战后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
1、冷战形成的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6)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1、冷战形成的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7)根本原因:国家力量的变化,国家利益冲突。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2)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3)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4)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5)美国战后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
(6)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1、冷战形成的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
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1948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
政治政策的经济运用(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柏林危机(1948年)
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北约(1949年)
华约(1955年)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
直接导致
1949年德国分裂
2、两极对峙格局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
美苏在局部地区的势力范围争夺。
德国:柏林危机
朝鲜半岛:朝鲜战争
中东:苏联入侵阿富汗
东南亚:越南战争
3、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意识形态下多领域的对抗
美国反共电影:
《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员》
基辅电影制片厂于1952年出品 《黑孩子》
3、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冷战的特点
(3)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蓄势待发的美军登陆部队
漫画:《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的较量》
3、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积极:
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消极: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4、“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畴、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矛盾:
体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度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这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论诈的场景。
美苏争霸,优势在美国一方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自身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之朝鲜战争的军事订货,日本经济起飞,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两弹一星
重返联合国
尼克松访华
改革开放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埃及总统
纳赛尔
印度总理
尼赫鲁
南斯拉夫
铁托
不结盟
运动
冷战发生后,一些国家希望保持中立,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随着欧共体向欧盟的过渡,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
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
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相对衰弱。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相对衰弱和日本、西欧、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并深入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标志: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1)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苏联解体的原因; A、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B、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中我们得到了哪些认识?
A社义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
B社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C社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义决不会拘泥于一种模式。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冷战的启示
避免扩大国家利益与安全威胁;不能只考虑自身国家利益;不能把国家利益扩大化
避免互相猜疑;加强交流与沟通;摒弃霸权主义思想;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在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基础上展开合作。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3、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冷战之“战”
本课小结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之源
冷战背景
冷战概念: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 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根源:发展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冷战过程
两极格局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军事、地缘
冷战表现: 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冷战特征: 大国利益、政治色彩、扩军备战、地缘政治
三、冷战之“间”
冷战影响
积极:避免世界大战、推动整体多极化、科技
消极:世界不得安宁、战争风险严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