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二)
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下图为距今约四千多年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杯,该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这反映了当时( )
A. 成熟的稻作农业 B. 精湛的手工技艺
C. 发达的青铜文明 D. 富裕的社会生活
2. 商鞅变法规定:爵位通过军功获得;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这些举措( )
A. 加剧了阶级分化 B. 打击了贵族特权
C. 加强了经济控制 D. 确立了专制统治
3. 下列瓦当作实物史料,可用来证明汉代(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4. 下图反映的唐朝后期政治形势是( )
A. 繁荣开放 B. 政权分立 C. 藩镇割据 D. 起义频发
5. 北宋柳永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写入词中,社会上“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关系缓和 B. 坊市界限突破 C. 读书风气浓厚 D. 市井文化兴盛
6.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汗八里(北京)城中,有佛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各依其俗。”这说明元代( )
A. 分而治之 B. 文化趋同 C. 文化多元 D. 民族平等
7. 16世纪葡萄牙人皮雷斯在《东方志》中写道:“中国人的火器比我们的更精巧,但多用于节庆而非战争。”这反映了( )
A. 社会环境影响技术应用 B. 明清科技发展已经停滞
C. 中国火药技术长期领先 D. 军事交流推动火药改良
8. 为扭转下表中出现的状况,英国( )
年份 中国对英出口额 中国自英国进口额 中国净出口额
1837~1839 4273858(英镑) 911560(英镑) 3362298(英镑)
A. 发动侵华战争 B. 扩大在华投资 C. 参与瓜分中国 D. 提出“门户开放”
9. 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不同年份教学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
时间 教学内容(部分)
第一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第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第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A. 巩固清朝统治 B. 推动政治改革 C. 重视学习西方 D. 统一全国学制
10. 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强调“变亦变,不变亦变”。这种转变反映出( )
A. 社会性质的改变 B. 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武装起义的失败 D. 救亡策略的调整
11. 《辛丑条约》签订后,有识之士悲观失望至极,认为“一人之心”不再足以为这个庞大孱弱的国家提供血液。这表明他们主张( )
A. 自强求富 B. 民主科学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12. 下图是民国四年的一幅宣传报,印有“不用日货,争回主权”“务要收回旅顺、大连”等。该宣传报印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B. “二十一条”的签订
C.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D. 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13. 1935年5月,贵州侗族青年杨和钧追随红军,投身革命,并写下“再见吧,家乡的一切。我要往北上,寻觅那光辉绚烂的红日。”这表明长征( )
A. 传播了革命火种 B. 保存了基干力量 C. 实现了战略转移 D. 粉碎了围剿进攻
14. 据东北抗联老战士回忆,1938年冬,他们在密营用树皮煮水代替药品,用桦树皮写传单。日军悬赏诱惑,但群众始终没有出卖他们。该史料最适合用于研究( )
A. 九一八事变过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日本关东军的暴行 D. 敌后战场的群众基础
15. 1949年春,毛泽东提出“应当城乡兼顾,使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其背景是( )
A.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 B.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C.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16. 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亚洲人民自己的事情应当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这表明新中国坚持( )
A.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 D.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7. 1980年深圳张贴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张瑞敏宣称:“有缺陷产品就是废品!”这反映了( )
A. 计划体制完全瓦解 B.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C. 国企改革获得成功 D. 对外开放遭受阻力
18.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下列属于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是( )
A. “一五”计划、公私合营 B. 脱贫攻坚胜利、成立五大战区
C.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技术 D. 香港回归祖国、加入世贸组织
19. 古罗马帝国修建了总长度超40万公里的道路网,其主干道宽度达8-10米,可同时通行多辆战车,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交通体系。其目的是( )
A. 联通丝绸之路 B. 发展商品贸易 C. 宣传基督教义 D. 维系帝国统治
20. 14世纪,意大利的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不再满足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他们开始了“重新发现”。该“重新发现”的主题是( )
A. 人文主义 B. 政教合一 C. 殖民扩张 D. 自由民主
21. 下表中两则文献的颁布旨在( )
“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十美元手续费,就可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五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A. 推进美国领土扩张 B. 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C. 维护美国国家统一 D. 彻底废除黑人奴隶制
22. 20世纪30年代,苏联虽在许多方面被孤立于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之外,但因其“新文明”的巨大成功,对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新文明”主要“新”在苏联( )
A. 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 B. 创建了计划经济模式
C.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D. 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以“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为口号,到“二战”期间,战时宣传标语则为“人民战争”“为个人的自我生存而战”。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争性质的变化 B. 英国国力的衰落
C. 绥靖政策的推行 D. 工人运动的兴起
24. 20世纪中期,在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古巴人民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权;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这反映了( )
A. 非殖民化浪潮的扩展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革
C. 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D. 拉美国家的完全独立
25. 1947年,美国推动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自由贸易,将自身工业产能优势制度化;2016年,特朗普拉拢盟国以“供应链安全”为借口推行经济“脱钩断链”。美国政策的改变揭示了( )
A. 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 B. 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C. 霸权思维的历史延续 D. 新兴国家的不断崛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茶叶种植及发展情况 外传情况
先秦 野生茶树被采集利用 ·《诗经》记载“茶”(古茶字)
汉代 ·人工种植茶树出现(四川蒙顶山) ·茶叶多为药用和饮品 ·通过西南丝绸之路零星传至缅甸、印度
魏晋南北朝 ·长江流域广泛种植 ·制茶工艺改进(蒸青法雏形) ·佛教僧侣携茶种入朝鲜半岛
唐代 ·陆羽著《茶经》(世界首部) ·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日常消费品 ·日本遣唐使带回茶种 ·传入吐蕃
宋代 ·福建、四川、江西成为核心产区 ·福建建安北苑官焙成为贡茶基地 ·茶种传入越南,通过海上贸易传至南洋群岛
元代 ·散茶(叶茶)工艺提升 ·开始使用炒青法 ·通过蒙古西征将饮茶习俗传入中亚
明代 ·炒青绿茶工艺成熟 ·茶叶与瓷器、丝绸大量销往国外 ·郑和船队携茶至东非、阿拉伯 ·葡萄牙商人将茶引入欧洲
清代 ·19世纪茶叶占出口总值90%以上 ·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茶贸易
——整理自陈橡《茶业通史》等
材料二 唐德宗推行“茶税什一”政策后,茶税年入四十万贯。饮茶从贵族特权演变为全民习俗,“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田舍之间嗜好尤切”。白居易、卢仝等文人以茶入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与吐蕃、回纥等边疆民族贸易,“流于塞外”。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银茶具证实,茶器作为国礼赠予佛寺,成为大唐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摘编自李斌城《唐代茶文化》
(1)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茶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请选择一条茶叶外传主要路线,并作简要说明。
27.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时间 主要事迹
1920年 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批判封建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1年 秘密创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 与邓中夏、毛泽东共同起草《劳动法大纲》,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社会保险等条款。
1924年 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推动山东国共合作,在山东多地(烟台、淄博、潍县等)建立党团组织。
1925年 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四方机厂的工人大罢工、纱厂工人大罢工,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整理自文献纪录片《王尽美》等
材料二 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与探索
作品 内容片段
黎汝清 《万山红遍》 (1928年)郝大成举起手臂,指向被押解的土豪谷敬文,厉声道:“看!这就是吸咱们血汗的豺狼!”赤卫队员将成捆的地契、债据投入火堆。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 八路军工作队召开村民大会,宣布“二五减租”——地租减少25%,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半。佃户王老五感慨:“减了租子,娃们能吃上饱饭,咱也敢挺直腰杆打鬼子!”
周立波 《山乡巨变》 合作社的锣鼓声中,农民牵着耕牛、扛着农具入社。“土地入股,按劳分配”的标语贴满祠堂。社长刘雨生高喊:“单干好比独木桥,合作社才是阳关道!”
路遥 《平凡的世界》 双水村的田福堂带头签下“包产到户”的协议,村民们围在地头争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三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据材料一,概括王尽美的主要革命活动。
(2)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至少从两个时期展开分析,表述清晰。)
(3)据材料三及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特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8. 技术发展与大国崛起之间存在深刻的历史关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4年《垄断法》(即专利法)的颁布,将发明创造权明确赋予个人。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阐释经典力学体系,将科学理性渗透至社会各领域。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衡避免绝对权力对技术资本的过度干预。亚当·斯密构建的自由市场理论,推动政府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促使技术成果通过全球殖民网络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戴维·兰德斯《大国崛起的技术逻辑》
材料二 1913年,亨利·福特建立汽车装配线,将单辆汽车装配时间从12.5小时压缩至93分钟,成本下降58%,使汽车从奢侈品变为大众商品。20年代,大规模生产方式逐渐由汽车行业传播到其他工业领域,大大推动了汽车、电力、石油等领域的企业联合。……1936年,电影《摩登时代》以夸张手法讽刺工人沦为“机械延伸”的异化状态。
——摘编自加里·克罗斯,瑞克·绍斯塔克《美国技术与社会》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汽车产业在废墟中起步,丰田公司率先对福特的流水线模式进行“精益生产”改良。至1970年代,日本汽车生产单位成本下降40%,缺陷率仅为美国同行的1/101。2000年后,韩国与中国通过智能流水线实现弯道超车,日本工业机器人普及率被新加坡超越,技术优势逐渐消解。
——摘编自大卫E·奈《百年流水线:一部工业技术进步史》
(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技术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美国流水线技术对工业和社会的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概括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二)
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表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制茶技术不断改进;茶叶品种不断丰富;用途不断丰富;茶叶不断外传,逐渐成为主要外贸商品。
(2)影响:扩大了政府财源;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化和平民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对外交流,彰显大唐文化实力。
(3)示例:中国→朝鲜半岛、日本。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朝时期,通过佛教僧侣、遣唐使,携茶种入朝鲜半岛、日本,加强了文化交流,对朝鲜、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7题答案】
【答案】(1)主要活动: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党的早期组织,参与建党工作;起草纲领,维护工人权益;成立工会,组织工人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观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阐释: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开辟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面对日军封锁进攻,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之,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推动全国革命发展。
(3)特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等。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8题答案】
【答案】(1)因素:制度激励与保护;自然科学发展;政治稳定与保障;经济理论创新;殖民体系的建立。
(2)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价格;促进大众消费;美国成为工业化强国;促进垄断组织发展;影响艺术创造;削弱工人创造力。
(3)启示:重视科技创新;技术引进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要有忧患意识,保持科技竞争力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