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5届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2025届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牡一中2025届高三(历史)学科热身卷一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作为中国早期城市的代表,陶寺遗址石器生产的规模很大,不仅生产工具,而且生产武器石镞;二里头和殷墟的青铜器、玉器等生产规模扩大,石器生产逐渐在城市布局中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生产工具制造技术精进 B. 文明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C. 国家初始形态开始出现 D. 城市主要功能发生转变
2.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五服”是以天子为中心划分的五个服区,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荣誉。图1、图2分别是周代、秦汉时期“五服”体系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秦汉时期“五服”体系有待完善 B.“五服”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C. 秦汉时期“五服”制度趋于解体 D.“华夷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
3.下表是唐政府支配的课税户、课口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时间 课税户(户) 课口(口)
天宝十四年(755年) 5349280 8208321
乾元三年(760年) 758582 2370799
A. 源于人口的自由迁移 B. 引发了安史之乱
C. 催生了新的征税标准 D. 导致均田制破坏
4.北宋仁宗时期连中三元的冯京,“其父商也”;南宋袁采认为,如若士大夫子弟“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欧阳守道指出“后世农、工、商皆非古,所谓士杂于三人者之中,亦各随其习焉”。据此可推知,宋代( )
A.商人群体地位较为低下 B.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C.社会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D.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增强
5.如图3是清代贵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与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这可用来研究( )
A. 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B.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C. 改土归流政策影响下的边疆开发 D. 劳作方式变化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
6.清朝前期,江、浙、皖、赣、湘、鄂六省所征漕米是漕粮的主要部分,用以供给京城,故特设漕运总督一职,体制极崇。咸丰、同治时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数省漕粮近乎停运,一时间罢设漕运总督的呼声高涨。这一时期漕粮停运主要是因为( )
A. 长途海运发挥替代效应 B. 北方粮食的增产
C. 口岸开放冲击自然经济 D. 农民战争的影响
7.《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记载,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上呈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自编年谱》里,对同一奏折内容的描述是“统筹全局者,全在自开制度局,以统新变,以行赏罚”。这两份史料的差异反映了( )
A. 档案的官方性决定了其权威性 B. 官方与民间对变法认知的差异
C. 康有为思想在变法后发生巨变 D.史料记载会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8.20世纪40年代某书局曾出版一本闽南语歌仔册,其中的《光复新生台湾》歌词是:“台湾澎湖爱(要)归宗”“黄金看做赤仁涂,头尾以经(已经)五十年。到今大汉出头天”“尽忠报国常要紧,同胞心肝却(脚)相瓦(相依靠)”。其时代价值在于( )
A. 尊重台湾的文化传统 B. 歌颂台湾的战略地位
C. 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D. 揭露国民党统治危机
9.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49年,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但私营工业一度在原料来源、产品销路和资金周转方面出现严重困难,国家重点采取了公私关系调整,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中,加工订货、收购包销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公私关系调整旨在( )
A.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绝对优势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C.打破资本主义工业的垄断地位 D. 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
10.中国曾在某一阶段推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其中“一条线”被界定为“从中国经日本,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再到美国,向西经过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一大片”则是指这条线周围的国家。该方针旨在( )
A. 打破外交僵局 B. 发展对外贸易 C. 确保国家安全 D. 声援第三世界
11.随着古埃及图特摩斯三世的对外扩张,古埃及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及建筑技艺等在被征服地区广泛传播。当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区的建筑开始出现埃及元素,被征服地区的宗教神话也在埃及传播。这表明( )
A. 不同地区文化在碰撞中交流发展 B. 文化改造是埃及扩张的重要手段
C. 宗教传播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 D. 埃及的先进文化具有较强吸引力
12.学者认为,7—8世纪,拜占庭统治者已无法回避“罗马困境”,只能从理性与现实角度接纳与古罗马帝国的差异,最终在统治理念层面调整传统的“普世罗马帝国”政治诉求,缔造更具“东地中海特征”的新帝国。可用于论述这一观点的是( )
A.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拜占庭一度扩张 B. 东罗马帝国利用罗马文化巩固统治
C. 拜占庭帝国难以恢复鼎盛时期疆域 D. 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
13.马克思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唯物史观解读,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 加速阶级结构的转型 B. 推动了世界联系加强
C. 有利于垄断资本形成 D. 掀起了早期殖民扩张
14.到19世纪末期,西方社会流行的经济思想是:“一般的原则是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在这些情况中,政府的箴言或口号应是保持沉默”,以及“除非有某种巨大益处,对自由放任的任何背离都必定是一种邪恶”。这些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在于( )
A. 阻碍了科技创新发展 B. 弱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
C. 降低了市场主导地位 D. 抑制了垄断组织的发展
15.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由此开启了苏德近二十年的合作。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德国提供了大量贷款及援助,出口了20多亿马克的设备和物资。德国将部分国防工业研发实验项目搬到了苏联,两国在火炮、坦克、飞机以及潜艇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到1937年,苏联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世界奇迹。苏德合作的影响是( )
①打破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②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
③保存了德国的工业发展能力 ④导致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1956年,尼日利亚史学家迪克发表《1830—1855年尼日利亚三角洲的贸易和政治》,该著作均以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为中心,商业活动或外交行为的主角都是非洲人。迪克也被称为“非洲史学家带头人”。这反映了该国( )
A. 西方殖民时代已经结束 B. 学术上去殖民化的努力
C. 和平抗争成为主要形式 D. 民族独立促进学术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13分, 18题14分, 19题13分, 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关于印刷术的产生有多种争议。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成功用铅活字印出《圣经》。欧洲学者一度认为德国古登堡是活字印刷的首创人。而有的韩国学者认为,印刷术的发源地在韩国。
【材料夹】
①日本《东大寺要录》记载:764年, 日本建造百万佛塔,每塔置《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这是日本最古的、刊印年代确凿的印刷品。754年,鉴真东渡日本,并一度被天皇任命为东大寺僧都。而东大寺正是此次刻印经咒的活动中心。
②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我国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人们认为这是唐武后长安四年(704年)至玄宗天宝十年间的长安刻印本。
③1295年,陈英宗遣使从元朝收得《大藏经》,回留天长府副本刊行,这是越南早期的雕版。
④《吕氏春秋》载有“方玺捺到泥上是方的,圆玺捺到泥上是圆的”文献资料。175年,蔡邕等建议东汉政府正定经本文字,将儒家六经全部刻在46块碑上。4—5世纪, 中国出现了烟桌墨。
⑤李约瑟等科学家认为,12——13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磁罗盘、造纸术、独轮车和船尾舵;13——14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火药、机械钟、弧形拱桥、纺丝机,雕版印刷术。
⑥蒙古在公元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⑦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发现了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残本。据考证,这是西夏后期之物,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之一。后来陆续发现包括西夏文、回鹘文、汉文的俗世文书、典册和宗教经典等,出土于我国黑水城、吐鲁番、敦煌、贺兰山、灵武、武威等地。
⑧科技史专家巴萨拉等认为:欧洲木雕版书的发明直到1460年才出现。其他学者研究发现:中欧早期的木板与活字形制、版面设计以及制版、印刷及装订方式与中国非常相似。
(1)请选择以上材料夹中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印刷术的两条大致传播路径。(8分)(要求:选取对应材料,分别写出两条传播路径并用材料佐证说明,也可以自己增加佐证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尝试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政权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其最高政权机关为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分为中央、省、县、区、乡市五级(乡为苏维埃大会),各级代表的选举采用依次递选办法进行间接选举。大会闭会后,苏维埃代表大会的职责随大会闭幕而结束不设驻会机构。
全国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政权实行“三三制”,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参议会分为边区、县、村(代表大会)三级,边区政府为省级地方政权;边区各级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主要实行直接选举,各级参议会选举同级政府;边区最高政权机关为边区、县、村参议会,参议会闭会后,最高行政机关为三级政府;大会闭会后设边区和县参议会常驻机构监督与协助政府工作。
——摘编自杨洋《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
材料二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意味着边区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全面由参议会制度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转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顺利召开,确定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1952年开始, 中共中央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开展民主选举,为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积极创造条件。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大会还选举了中央各国家机构负责人,制定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组织法,等等。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摘编自杨佳瑛《民主的中国特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与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利条件。(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威尔逊的海洋观
时间 主要事件
1917年1月 威尔逊在参议院发表题为“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演讲,阐述海洋自由的基本定义:“海洋自由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自由利用世界贸易之开放通道的权利”,“海洋自由是各国实现和平、平等、合作的必要条件。”
1918年1月 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把“公海自由”放在第二位,并明确提出:“在领海以外的公海上,无论和平或战争时期,航行须绝对自由。只有为执行国际公约而采取国际行动时才可以封锁海洋的一部分或全部”。
1918年10月 在巴黎预停战会议上,威尔逊将争取欧洲盟国承认“十四点”作为和会的基础,其中的海洋自由内容遭到英法的质疑和反对。海洋自由原则修改为“不禁止海上封锁”。
1919年 4月 《美国的海军政策》备忘录得到了威尔逊的首肯。备忘录指出:“在国际化的武装力量中,必须存在一支由一国组成的与英国海军实力旗鼓相当的单一编队 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
———摘编自高帆《伍德罗·威尔逊的海洋自由观及实践》等
材料二
如图是1919年创作于美国的漫画《威尔逊:国际联盟》,描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国际联盟盟约回到美国的遭遇。“REPUBLICAN HOSTILES”意思是“共和党的反对”, “DRAFT OF LEAGUE OF NATIONS”意思是“国际联盟盟约”。
(1)威尔逊的海洋观体现了美国怎样的意图 请说明理由。(6分)
(2)结合所学,对威尔逊海洋观的实践结果进行合理阐释。(7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民国时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刊登在《时事新报》的双十节广告
以历史观察者的身份,对广告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D C D D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A B C B
1【答案】B【解析】从陶寺遗址大规模生产石器到二里头和殷墟青铜器、玉器生产规模扩大且石器生产消失,反映出生产技术在进步,能制造出更高级的器物,这体现了文明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故选B项;生产工具从石器转向青铜器更多是材质革新而非制造技术本身的精进,且材料未强调技术突破,排除A项: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可追溯至陶寺或更早的龙山文化,材料中二里头和殷墟的变化属于国家形态成熟阶段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聚焦生产内容而非城市功能(如政治、军事、经济等)的转变,且早期城市功能多元化的趋势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对比图 1 周代和图 2 秦汉时期的“五服”体系示意图,周代“五服”中,对周边少数民族区域(如荒服中的戎、狄、蛮、夷等)区分明显,华夷界限较为突出,而秦汉时期,“五服”体系中以郡县(道)为主体,将更多区域纳入统一管理,淡化了华夷界限,体现出“华夷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故选D项;从图 2 看,秦汉时期“五服”体系结构清晰,并非有待完善,与周代相比,它是一种发展变化,而非体系不完善,排除A项;“五服”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等需求,不能说不符合中国国情,排除B项:秦汉时期“五服”体系依然存在,只是与周代相比有了变化,并非趋于解体,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从数据看,天宝十四年到乾元三年,课税户和课口数量大幅减少,原以人丁为主要标准的赋税制度难以为继,促使政府调整征税标准,这也符合两税法按资产征税标准出现的历史背景,故选C项:人口减少主要因战乱逃亡或死亡,并非自由迁移,排除A项;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是题干数据变化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B项;均田制破坏导致这一变化而非该变化导致均田制破坏,因果关系错误,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冯京父亲从商但不影响其连中三元,袁采认为士大夫子弟可从事多种职业,欧阳守道提到士可杂于农工商之中,这说明宋代不同社会群体间职业界限不固定,流动性增强,人们的社会出身对其发展限制减小,故选D项;商人子弟可通过科举入仕,且材料未贬低商人地位,排除A项;宋代主流价值观仍是儒家思想,未发生转变,且材料未体现主流价值观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职业流动而非家族门第淡化,如门第观念淡化应涉及婚姻、宗族等,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大量森林被开垦为耕地,与图表中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的情况相符,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而该图表反映的是清代贵州地区的情况,时间上不匹配,且图表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的变化,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经济作物种植可能导致耕地扩张,但题干未明确提及经济作物,且选项强调“社会结构的影响”,与题干中自然环境变化的直接关联性不足,排除B项;劳作方式变化可能影响土地利用,但清代贵州的农业扩张更多是政策驱动下的边疆开发,而非技术革新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排除 D项。
6【答案】D【解析】成丰、同治时期正值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农民战争主要在江、浙、皖、赣、湘、鄂等南方地区,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与漕粮运输,使数省漕粮近乎停运,故选D项;题干中的湖北、湖南等内陆省份无法通过海运替代,且鸦片战争后列强控制沿海航运,清廷难以大规模推行长途海运,排除A项;晚清北方并没有出现粮食大幅增产的情况,不足以解决京城粮食供应问题,也与漕粮停运关系不大,排除B项:五口通商后自然经济受冲击集中于沿海,而题干涉及的湖北、湖南、安徽等内陆省份受口岸开放影响较小,且漕粮征收是政府强制行为,与自然经济解体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应诏统筹全局折》与《自编年谱》对同一奏折的记载差异,源于康有为在不同情境下的主观选择,前者是变法期间公开上呈的奏折,强调“采舆论、取良法”,意在争取广泛支持,展现维新派开放的姿态:后者是失败后的私人记录,突出“自开制度局统新变”,意在强化自身在变法中的核心作用,可能带有辩护或重塑历史的意图,这种差异表明史料的形成会受到记录者立场、目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档案的官方性与权威性关系,且两份史料均出自康有为之手,排除A项:两处记载均为康有为本人的叙述,不存在官方与民间的对立,排除B项:康有为变法前后的核心思想均为维新,差异仅为表述侧重点调整,无法证明思想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材料中歌词强调";台湾澎湖爱归宗"";尽忠报国";等关键词,结合1945年台湾光复的史实,反映出当时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强烈认同和对民族统一的追求,20世纪4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结束日本殖民统治,歌词通过";归宗"";尽忠报国";等表述,旨在唤醒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选C项;材料核心强调回归与团结,并非突出台湾文化传统,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台湾地理位置或军事价值,全文侧重民族情感而非战略评价,排除B项;1945年台湾刚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危机尚未大规模显现,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材料中1951年国家调整公私关系,通过加工订货、收购包销等形式帮助私营工业解决原料、销路和资金问题,结合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史实,可知这一措施旨在利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秩序,为后续建设奠定基础,故选B项;1951年尚未开始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优势未着手建立,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打破资本主义工业垄断地位,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1953年“一五”计划的核心任务,与1951年的经济恢复阶段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材料中“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方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核心背景是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联合美国、日本、欧洲等“一条线”国家及周边“一大片”国家,形成对苏联的遏制包围,根本目的是应对苏联扩张、维护领土主权安全,故选C项;该方针虽涉及与多国建交,但此时中美关系已破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外交僵局是此前目标,排除A项;发展对外贸易是改革开放后的重点(1978年后),此时外交核心是安全而非经济,排除B项;声援第三世界属于50—60年代“一边倒”及“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范畴,而“一条线”侧重联合第二世界国家对抗苏联,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古埃及对外扩张使埃及文化在叙利亚等被征服地区传播,被征服地区文化也在埃及得到传播,体现出不同地区文化在碰撞中交流发展,不同文明相互影响、丰富彼此,故选A项;埃及扩张主要依靠武力,文化传播是征服后的客观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的文化传播涉及宗教、艺术、建筑等多领域,宗教传播仅是其中一部分,无法得出其是“主要动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双向文化交流,不只是埃及文化的吸引力,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学者观点强调7—8世纪拜占庭因无法维持古罗马帝国传统,转而调整统治理念,形成东地中海特征的新帝国,表明疆域缩小的现实迫使统治者放弃恢复古罗马版图的政治理想,转向更现实的东地中海治理模式,故选C项;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的扩张(6世纪)早于题干时间7——8世纪,且属于传统罗马帝国理念的延续,与调整后的新帝国特征无关,排除A项;利用罗马文化巩固统治体现的是对传统的继承,而非题干强调的“接纳差异”“调整普世诉求”,排除B项;君士坦丁堡陷落(1453年)与题干所述7—8世纪的时间范围相差甚远,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促进商人资本发展,加速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而生产方式转变必然带来阶级结构转型,商业资本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阶级衰落,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确实加强了世界联系,但材料侧重生产方式变革而非全球交往,排除B项;垄断资本形成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16—17世纪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早期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的衍生结果,但材料聚焦商人资本对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非殖民活动本身,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19世纪末期流行自由放任经济思想,主张政府保持沉默,尽量少干预经济,这容易导致市场的盲目性,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经济危机的防范和应对能力降低,故选B项;自由放任鼓励市场竞争,客观上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以提高竞争力,排除A项;自由主义重视市场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自由放任减少行政干预,企业自主权扩大,竞争激烈,会推动垄断组织发展,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苏俄与德国在1922年《拉巴洛条约》后开展合作,德国为苏联工业化提供大量贷款、设备和军事技术支持,但这一合作并未直接挑战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军事限制,也未涉及华盛顿体系对亚太的安排,故①错误;苏联通过一五计划吸收德国援助,工业产值跃居欧洲前列,材料明确提及“创造了世界奇迹”,故②正确:德国将国防工业项目转移至苏联,规避了凡尔赛条约的制裁,维持了工业能力,故③正确;法西斯上台主因是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及纳粹党煽动,苏德合作发生于20年代,与1933年希特勒掌权无直接因果,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6【答案】B【解析】迪克在1956年的著作强调非洲人在商业和外交中的主体地位,挑战了欧洲中心视角,体现了通过学术研究重构本土历史叙事、摆脱殖民史观影响的意图,属于去殖民化在学术领域的实践,故选B项:西方殖民时代结束的标志是殖民地独立,尼日利亚独立于1960年,1956年仍处殖民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抗争形式,迪克著作属于学术研究而非社会运动,排除C项;尼日利亚民族独立发生于1960年,迪克著作发表于独立前,无法直接体现独立对学术的促进,排除D项。
17.(1)路径1:中国发源,向东传到东亚(韩国、日本、越南等)。(1分)
佐证材料: ①②③④。
说明:根据材料④,中国至少魏晋前就出现了摩拓、印章、制墨等技术,这与造纸一起构成了印刷术产生的物质基础。而中国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以上可得出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根据材料①②③,唐朝以后,雕版印刷术传播到了韩国、日本及越南等东亚地区。这一时期中国与日本等交流加强,通过遣唐使、僧侣、留学生等来往密切。(3分)
路径2:中国发源,经西域(维吾尔),再通过蒙古或阿拉伯传到中亚西亚,进而传播到欧洲。(1分)
佐证材料: ④⑤⑥⑦⑧。
说明:根据材料④,印刷术发源于中国。根据⑦,在印刷术西传过程中,维吾尔人极大可能是印刷术由东方传人西方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根据材料⑤⑥,13—14世纪印刷术传到欧洲。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此外,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往,以及阿拉伯人经贸往来也有利于印刷术西传。根据材料⑧,可以得出中国为古登堡铅活字的发明提供了印刷术的观念和原理。欧洲印刷术借鉴和模仿了中国,并非欧洲自身的独创。(3分)
(2)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但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其向近代社会转型。(5分)
18.(1)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组织形式:都具有民主性质(都属于通过代表机构来行使权力的代议制民主):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都为后来的政权建设和制度发展提供了经验。(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
政权性质与执政模式不同: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晋察冀边区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组织架构不同: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分为中央、省、县、区、乡市五级,为全国性政权,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分为边区、县、村三级,是省级地方政权。
选举方式不同: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各级代表采用依次递选的间接选举办法,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各级参议员主要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机构设置不同: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后不设驻会机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闭会后设边区和县参议会常驻机构监督与协助政府工作。(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有利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探索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物质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3分)
(1)意图:实现海洋自由,与英国争夺海洋霸权。(2分)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海上封锁阻碍了贸易自由,不利于美国开拓海外市场;美国参加一战,积极谋求国家利益。(4分)
(2)从实践结果角度作答:美国与英法争夺海洋霸权的努力失败。(1分)
从原因角度作答:绝对航行自由的主张过于理想化,存在缺陷和不足: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盛行;分权制衡体制下总统权力受到制约;一战后美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足以与英法相抗衡。(6分)
20.(12分)观点(2分):材料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双十节广告,其庆祝内容和民众愿景深刻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既体现民族觉醒、经济转型与国家重建的探索,又暗含军阀割据、民生多艰的现实困境。
分析(8分):广告体现了:①政治动荡与民族觉醒:材料中“中华民国早日统一”“外交进步”等愿景,折射出北洋政府统治下国家分裂、主权沦丧的困局。1921年正值军阀混战加剧,列强通过《九国公约》加深对华控制。民众对“统一”的渴望,既是对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延续,也呼应五四运动后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一主体以及“实业日振”“地无旷土”等主张,映射民族资本主义在短暂春天后的发展瓶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崛起,但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横征暴敛,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陷入困境。广告呼吁“金融流通”,直指币制混乱、银钱业投机盛行的经济乱象。同时“教育普及”诉求与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潮相呼应,体现知识界对现代国民塑造的期待。
③民生疾苦与国际形势:“水旱兵蹙不再发现”“野无游民”等祈愿,揭露天灾人祸交织的残酷现实。广告将救灾愿景与国庆联结,既反映民间对政府失能的无奈,也暗含以节日凝聚社会共识的努力,而“万国亲善”的理想化表述,则显露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际形势认识不够清晰、对于西方列强存在妥协性,从而注定了这些祈愿难以实现。
总结(2分):综上所述,材料深刻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