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时空坐标东 周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春 秋战 国春秋:因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2024秋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第七课高山仰止第七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兵等主要思想流派。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辩论。目 录壹:争 鸣 之 源贰:争 鸣 之 战叁:争 鸣 之 果壹争鸣之源——百家争鸣背景社会背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记》②政治:旧有制度逐步消亡,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社会出现大变革。①政治:分封制瓦解,旧制度分崩离析,社会出现大动荡。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③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商鞅变法社会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学在民间”“学在官府”私学兴起④思想:私学兴起,士人阶层进一步壮大,纷纷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招贤纳士秦孝公发求贤令材料: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说儒》百家争鸣背景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 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之驰说,取合诸侯。——《汉书 ·艺文志》结合材料思考并图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铁犁牛耕效率提高公田抛荒私田开辟井田瓦解私有确立奴隶主贵族衰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经济之变政治之变文化之变社会转型铁制牛耕 → 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变法图强私学兴起→学术繁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贰争鸣之战——百家争鸣代表百家争鸣代表姓名籍贯工作经历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历史地位代表著作李耳春秋后期楚国人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可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思想)“无为而治”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百家争鸣代表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百家争鸣代表姓名籍贯工作经历核心主张政治主张教育主张历史地位代表著作孔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年轻时和中年时,做过鲁国的官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编订“五经”;《论语》(弟子编订)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百家争鸣代表没落贵族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祖上原为宋国贵族,逃难到鲁国。父亲是鲁国的大夫1岁有志于学15岁仕途之路创办私学30岁再度出仕51岁辞官出走55岁3岁丧父,12岁干过很多不体面工作20岁开始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仕途之路68岁结束周游返回鲁国整理古籍,修订六经73岁孔子离世孔子弟子编写《论语》创始人孔子孔子语录: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根据论语,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将“仁” 作为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推崇西周的礼制,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悲苦的少年失意的政治家治学严谨的教育家百家争鸣代表观看视频,总结孔子教育理念以及影响?1.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2.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3.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百家争鸣代表中国的孔子世界的孔子2023年全球“孔子学院日”活动9月27日在北京举办全世界共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76所孔子学院。世界上不只有孔子学院,还有851个中小学孔子学堂。百家争鸣代表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孙武(春秋)归纳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礼法并用。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墨子争?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百家争鸣代表孙武齐国人,春秋后期兵家代表。曾以兵法13篇进献吴王阖闾,广为流传的是“吴宫交战”。著作《孙子兵法》兵家代表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唐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孙武的后代。主要作品《孙膑兵法》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其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世。百家争鸣代表哪一学派的主张最符合当时君主的青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孔子主张“仁”与孟子的“仁政”有区别吗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伦思想。孟子的仁是在孔子的基础上,要求君主实施仁政,是一种治国理政的策略和理想。叁争鸣之果——百家争鸣影响百家争鸣影响“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中国思想史纲》结合材料,说说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中包含了人类共同遵循的一些普遍性价值,一些生存的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百家争鸣影响1.诸子百家的主张对我们当下国家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有何启示?坚持依法治国、公平公正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自由、平等......启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课堂小结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百家争鸣流派影响盛于战国兴于春秋老子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孔子文化大繁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1.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那本书是(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课堂练习BA课堂练习3.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D.社会生产力进步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